陌生化理论视角下2015时政热词英译评析
2017-03-07关熔珍罗薇薇
关熔珍,罗薇薇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2015时政热词英译评析
关熔珍,罗薇薇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提高,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翻译,作为传播的介质,也日渐变得尤为关键。要向国际展现真正的中国文化和政治,就得译出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词汇。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倡议有“爱”的翻译,突出翻译技巧上的“贴服”,强调翻译不是为了让西方读者舒舒服服地阅读,而是努力营造陌生化的翻译效果,以引起西方读者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尊重他者文化,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本文拟以陌生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对2015年中国时政热词英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能够真正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尊严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技巧和策略,为中国的外宣翻译提供现实的翻译指导和翻译参考,实现真正的中国文化传播,彰显中国的主权独立,国格尊严以及文化的璀璨多元。
中国特色词汇;陌生化理论;时政热词;中国特色;文化尊严;文化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经济强国,努力学习各国先进经验,不断试验,不断进取。在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构想之下,中国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每一届的领导人都会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以促进中国发展,提高国家实力。由此,各种时政热词应时代发展的具体需求而生,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有效地展现了国家的形象。这些时政热词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国特色词汇常常带有鲜明的词汇特征,是指那些受制于特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事件等,涉及中国经济、政治、历史、社会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1]。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事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国政要在访华期间,常常用中文向中国表示友好。在对外交流中,中国也越来越注重如何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然而,汉语与英语属于异质的语言文化体系,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翻译做桥梁。在以往的汉英外宣翻译中,汉语的英译往往过度注重外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言说方式,多数翻译不得不西化汉语,扭曲甚至是完全抛弃汉语文化,以实现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汉译英呈现在外国读者眼前的无疑是符合西方读者认知习惯的汉语言文化,其反映的语言文化价值、审美等等都是能够满足西方读者舒舒服服的阅读习惯和需要。然而,这样的翻译,造就的是变了形的中国文化,卑躬屈膝的中国文化,甚至是被阉割,被遮蔽,被扭曲的中国文化。这样的翻译并没并没能有效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反造成了中国文化言说的失语症,削弱了中国的文化身份,矮化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针对的是第三世界语言文化译介进入第一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对中国现当下的汉译英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以从《中国日报》英文版中选取的2015年中国时政新词英译为研究案例,以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为判断依据和理论指导,深入分析、研究和探讨了这些时政新词英译是否彰显了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爱,是否实现了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效果,是否有效引导读者关注中国特色的文化差异,是否有效地尊重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文化身份,从而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供后译者参考。
一、“陌生化”翻译理论
陌生化翻译理论是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在翻译印度文学庞达马舍丽奖(Padmashri Prize)获得者马哈斯维塔·德维(Mahasweta Devi)的孟加拉语作品进入英语世界时提出来的翻译理念[2]205-206。“陌生化”一词最早源自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所提出的陌生化文学理论。“陌生化”(to extrange)又称“反常化”(to defamiliarize),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指出,所谓陌生化或反常化,也就是通过打断日常话语的言说模式,让读者对日常用词的应用产生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更新读者的阅读体验。深受解构主义理论影响的斯皮瓦克关注到了这一理论中的独特性,关注到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所倡议的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生成是通过打断(disrupt)日常话语模式,构成陌生化效果,生成读者的新鲜阅读体验,并有效地在自己的解构式翻译实践中体会和深入,从而发现“陌生化”翻译效果在弱势文化译介进入强势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了翻译的文化性和政治性。陌生化并非“唯陌生而陌生”,而是希冀借陌生化达到对事物的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理解和熟悉。陌生化不仅仅是制造间离。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的熟悉[3]13-20。
在斯皮瓦克看来,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转换和对接,其中涉及更多其他领域,如语言特色文化等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从自己的翻译实践出发,斯皮瓦克强调,第三世界进入第一世界的翻译首先要是“有爱的翻译”(love of translation)。只有“有爱的翻译”才可能真正实现第三世界文化在第一世界中的原原本本的再现。其次,第三世界进入第一世界的翻译必须是“贴服的翻译”(to surrender)[4]197。要做到翻译的贴服,就必须摒弃传统翻译教学上所要求的对等式的翻译思维,大胆对西方话语模式进行语言暴力,打破修辞,打破语言结构等等的传统束缚,开放无限言语空间的可能。最后,斯皮瓦克强调,第三世界进入第一世界的翻译最终成就的是一种陌生化的翻译,强调翻译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西方读者舒舒服服地阅读,感受第一世界语言的高高在上,而是通过陌生化的翻译强调异质他者语言文化的存在,强调就算是方言也是有尊严的。有爱,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全心全意地贴服,贴服出终极的陌生化翻译效果,成就第三世界文化进入第一世界文化的翻译终极意义。在斯皮瓦克的翻译实践中,这三个维度的翻译考量共同成就具体的翻译活动,实现了原作者马哈斯维塔·德维所要求的翻译目的:原原本本地展现方言的存在及其尊严[3]13-20。
以下将以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2015具体时政新词英译之三个维度的思考和表现。
二、陌生化英译之“四个全面”
在斯皮瓦克看来,“有爱的翻译”要求译者首先要设身处地地为原语文化着想,在目标语文本中原原本本地展现原语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斯皮瓦克认为,译者必须要做原文最有耐心、最亲密、最可信的读者,实现意气相投的翻译(sympathetic reading as translation)(Spivak 1993:197)[4]197。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把握作品,还要进入原语文本的语言文化语境,把握原语文化的语言精髓。因此,在时政新词的英译处理中,“有爱的翻译”就要求全面深入把握当下中国的政策精髓和思想,使新词的英译能够原原本本地再现中国当下的政策指向。在英文版的2015《中国日报》时政新词的英译处理中,译者显然考虑到了原原本本地再现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问题。以“四个全面”的英译为例。“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所提出的一个国家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涵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这类新词的翻译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也不能简单地照搬英文。“全面”一词对应的英文有“overall,total或comprehensive”等。在中文的表述中“全面”是状语,修饰动词“建成”。英文中的状语“total或comprehensive”相应的是副词“totally或comprehensively”,而“四个”在英文的量词处理中是不修饰副词的。这就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中文中“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四个全面”的英译最终处理为“Four Comprehensives”,不是“Four Overalls”也不是“Four Totals”,主要是考虑到了“四个全面”中表现的具体中文意义中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而不是绝对的全面和完全。显然,“四个全面”的英译努尽量贴服于中文原意,贴服于中文的政策内涵和政治性表现。为了做到这一点,翻译中并没有完全地被所谓的地道的英文语法规则所束缚,而是打破了英语中comprehensive一词的形容词性要求,有效地实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进行了comprehensive的名词化处理,却又有异于英文中该词的“综合大学,专业综合测试”等名词表达,最终成就了“Four Comprehensives”的译法。这样的翻译表达显然并不完全符合西方的语法规则要求,会让西方读者有一定程度的迷惑,甚至乍一看会认为是一种表达上的错误,却又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中国的官方报纸上,这就需要读者好好根据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去猜想和体会,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理解。而这,正是陌生化翻译理论所追求的。
此外,“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2013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中国开始出现低生育水平,新生儿出生率远低于老年人的衰老速度,年轻人将面临巨大的赡养老人的压力。因此,可以开始逐步开放二胎生育政策。符合特殊情况已经育有一个孩子的夫妻,由夫妻双方,可向相关部门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二胎政策”的官方英译为“Two-Child Policy”,在英文文法的表达中,“Child”一词是单数词性。若要符合英文语法规则的表达,“二胎”的英译应为“Two-Children”。而官方最终的版本选用“Child”这个单数词,正能体现出中国曾经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中“独生”这一词,也还突出了现在的“二胎政策”中第二个孩子的独特性。这样独特的英译,展现了中国政府对待中国人口发展和养老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国家一直“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若按照英文常规的表达去翻译,虽实现了翻译传达信息的功能性,让西方读者一目了然,却体现不出该政策所涵盖的深层意义。“Two-Child Policy”这个英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英文常规的语法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译入语的特色。这样陌生新奇的英译,能有效吸引西方读者认真去思考“二胎政策”的具体内涵,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当下国情和政策变化的明确性,还能体现了第三语言的异质性,以“求同存异”的翻译理念,彰显中国国格的独特。
属于这一类的英译处理,除了“四个全面”和“二胎政策”外,还有“三严三实”、“一带一路”等等的英译。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英文语法,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英文语法的翻译处理,很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思考,有效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时事政治,了解这样的翻译背后的那个中国文化政治。这样的“陌生化翻译”往往更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特色及和文化特色,很好地表现了中国的异质性。
三、陌生化英译之“阅兵蓝”
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强调,有爱和贴服的翻译终极实现的是第三世界语言文化的尊严。如果一味地迎合西方读者舒舒服服的阅读趣味,显然无法实现弱势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应享有的尊重。“阅兵蓝”一词是指自2015年8月20日启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以来,机动车限行、企业停限产、工地停工等减排措施落实到位,再加上周边部分省市也提前启动保障措施,使得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优良,pm2.5浓度水平创有观测记录以来连续5日浓度最低值。“阅兵蓝”是继“APEC蓝”后首都北京治霾的新目标。“阅兵蓝”一词在《中国日报》中的英译为“parade blue”。“parade blue”这一英译处理既有西方blue sky的朗朗晴空,也同样沾染了西方文化思维中的“忧郁”和情绪低落,展现一种对中国北京天气质量的美好期待以及现实的不容乐观。但也恰恰是这一陌生化的翻译,同样展现了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严谨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这样的英译打破了传统政府文献翻译的严肃,带上了中国人的诙谐和双关:中国政府是只能一时实现空气质量的控制呢?还是可以真正处理空气质量的问题?“parade blue”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的忧郁和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直面问题的勇气。这样的陌生化翻译让人不得不思考“阅兵蓝”对中国政府的真正含义:挑战?还是机遇?事实证明,直面“阅兵蓝”所引起的空气质量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正在一步步改善环境,治理雾霾。而这一治理空气质量问题的做法,渐渐影响全国,影响人们更关注环境。
同样,“天网”行动(Sky Net)、“厕所革命”(Toilet revolution)、“把脉、开方”(Take the pulse and make a prescription)等等的翻译处理,同样是遵循了英文文法和语法规则,却有别于西方文化思维习惯,产生陌生化的翻译效果,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在中国这样的翻译为什么可以出现在正式的官方报告中?这些翻译所体现的问题,政府会怎么应对?
四、陌生化英译之“克强节奏”
对于翻译所要实现的陌生化,斯皮瓦克重新思考了翻译的方法论问题,主张摈弃在学校所学的翻译技巧,拒绝用英文的标准文体来框定翻译文本,大胆对西方话语模式进行语言暴力,打破修辞,语言结构等等的束缚,开放无限言语空间的可能。在中国2015的时政新词中,“克强节奏”一词的英译最适恰地展现了对西方语言传统的突破。“克强节奏”是指2014年12月14日至20日的7天里,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一行飞抵了十多个国家,举行相关外交活动近70场,其中16日和17日上午分别会见16国领导人,成为大密度、快节奏、高效率的成功外事活动的代称。“克强节奏”的英译是“Keqiang rhythm”,完全不是西方传统英文表达的“President rhythm或 Prime minister rhythm,而是直接音拼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名字。这打破了传统的英文表达法,突显了这个词的独特性。但恰恰是“keqiang”的译法更能体现出中国总理的威严,体现总理为日理国内事务操劳奔波的态度,还突显他珍惜时间的精神。如果只是一味的按西方传统译法处理,那不过是一个国家职员应尽的职责,就达不到这词所体现的中国总理为国家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努力。一个“Keqiang rhythm”引起西方读者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节奏”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有什么好特别的。这里的rhythm不是音乐或者诗歌上所说的节奏,而是克强总理争分夺秒的工作速度,这是中国总理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一种拼音结合英文的特别译法,才能突出中国政府领导处事的独特方式,才能引起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下的政府和政府工作作风。这样的译法才能正在实现斯皮瓦克做强调的翻译的陌生化效果。因为陌生,所有引起阅读的兴趣,引领西方读者更多地关注中国。
这一类的英译在一定意义上违背了英文的常规表达,但其陌生化效果却是非常显著的,同样的译法还有“习大大”(Xi da da)、“习马会”(Xi-Ma meeting)、“中国大妈”(Chinese dama)等等。这些词汇的英译直接采用中式思维,直接音拼或谐音处理,实现陌生的、新奇的翻译,让读者以全新的目光去感受这种翻译的内涵,获得新奇感受,增加审美快感,从而使外国读者更真实地理解和感受中国。
中国时政新词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政治性和传播性,在“外宣”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对时政新词汇而言,首先要讲究“信”和“达”。只有先把意思弄懂了,才能把握词汇内在本质,准确的翻译。[2]205-206以斯皮瓦克陌生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成功地进行了2015时政新词的具有明显典型特色的翻译,比如“四个全面”、“阅兵蓝”和“克强节奏”的英等等,这类特色词汇的英译进采用了陌生化翻译策略,揭示了陌生化翻译在保持中国特色文化和促进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下翻译理论众说纷纭的时候,斯皮瓦克的陌生化翻译理论无疑为第三世界进入第一世界的翻译提供了一个翻译的新思路和新高度。陌生化翻译理论充分尊重第三世界文化样态的存在,突出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在世界文化多元共存时代的重要意义。这一点无疑与当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所强调的,用英语说好中国故事,真正弘扬中国文化,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当的文化软实力的伟大文化战略不谋而合。陌生化的翻译有助于引起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西方读者深入思考当下的中国,从而理解和感受中国的不一样,实现中国文化的真实传播。
因此,陌生化翻译策略不仅可以起到让西方读者享受陌生化的翻译阅读体验,领略文化的“异国情调”,还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真实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实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求同存异”,从而彰显中国主权独立,国格尊严以及文化的璀璨多元。
[1] 赵玉宏. 论中国特色词汇的外宣翻译策略——从“中国梦”的英译谈起[J]. 新闻世界, 2013(12): 72-74.
[2] 张爱华, 庄焰. 试析时政新词汇的翻译[J]. 理论界, 2007(7): 205-206.
[3] 陈琳. 论陌生化翻译[J]. 中国翻译, 2010(1): 13-20.
[4] Spivak G C.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197.
(责任编校:叶景林)
2016-10-08
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XBS13012)
关熔珍(1971-),女,广西浦北人,教授,博士。
2017-04-21 16:2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70421.1628.004.html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3.019
H059
A
1674-327X (2017)03-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