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族的形成和应用分析

2017-03-07程爱侠

关键词:词族词语汉语

程爱侠



“+”词族的形成和应用分析

程爱侠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受“互联网+”的影响,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带有“+”的词语或表达式,我们统称为“+”词族,主要有三种格式:“××+”式、“××+××”式和“+××”式,符号“+”的含义也日益丰富。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灵活,涉及范围广泛,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多;呈现出结构整体的“名词性” 特征,音节趋向多音化,表达方式的书面语体等特点。

“+”词族、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影响扩大,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带有“+”的词语或表达式,如“健康+”、“党建+”、“生态+”、“旅游+”、“文化+创意”、“股权+债权”、“二手车+信用”等等,我们统称为“+”词族。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领域均有使用,且结构形式灵活,涉及范围广泛,数量不断增多。

一、“+”词族形成过程

“+”也称加号,是用来表示正数或者加法的数学符号。被借用在汉语表达中较早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常见的如:“VP+NP”、“名_1+(的)+名_2”、“介词+处所词语+动词”等,表示某种语法结构。此外,高考“3+2”模式,央视的《非常6+1》,《新闻1+1》,以及“东盟10+1”等,出现了类似数学算式的“3+2”、“6+1”、“1+1”和“10+1”,但又从本质上有别于加法算式,数字背后都有特定的所指代的内容,如《新闻1+1》节目中,“1+1”表示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组成的双人谈话模式。

这一时期的“+”族词用例较少,用法尚未普及。从形式上看,“+”的前后可以是汉字、字母,也可以是阿拉伯数字;多为两项相加,也可以多项相加;“+”的含义与数学上的加号相同,更多停留在形式层面,表示前后两项按照一定顺序相加、组合。整个“+”表达式的含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互联网+”开始为大家所熟知并被广泛使用。2015年12月2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和央视新闻主办的“汉语盘点2015”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互联网+”同时当选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和2015年度十大新词语。

除了随处可见的“互联网+”,“互联网+X”的形式一时间也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如“互联网+茶”、“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流通”、“互联网+图书馆”、“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等。“互联网+X”类似一个后空型词语模,根据这一词语模,新造出一系列的词语,形成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词群,其中“互联网+”已经出现了向类词缀演变或模式化造词的趋势,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和类推性。

随后,汉语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带有“+”的词语或表达式,如“健康+、党建+、生态+、旅游+、文化+创意、股权+债权、高铁+专车、引领+服务、能源+金融、内容+技术、政策+业绩、网络+市场、优质+特长、城市+珠超俱乐部、伤病+难专注、二手车+信用、无人机+农业、深化改革+税收优惠、跨境电商+邮路运输”等等,至此,“+”词族渐成规模。

二、“+”的含义

符号“+”来自数学,也称加号,用在“+”词族中,仍然读作“加”,但“+”的含义有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表示“加上”、“和”。这一义项最接近“+”作为数学符号的含义,可以看做符号“+”的本义或原始含义,这种含义被保留下来,用到了汉语的表达中。如:

1)昨日暴雨+狂风沈阳4次预警提防。(沈阳晚报2016.5.4)

2)大黑马!尼日利亚选手连克庄智渊+波尔进男单8强。(中国新闻网 2016.8.9)

例1)中,“暴雨+狂风”的意思等同于“暴雨加狂风”,但前者更新颖,属于陌生化的表达,用在新闻标题中也更具形式特点,更简洁醒目;例2)的“庄智渊+波尔”中“+”表示“和”的意思。

第二,表示“交叉”、“渗透”、“融合”。关于“+”的意义,金元浦先生认为“‘互联网+’的‘+’,概括起来应当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核心概念就是‘全连接’和‘零距离’。”[1]类似于不同行业间的连接、结合、融合;周鸿铎先生认为“‘互联网+’的实质就是融合,就是为推进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通过融合走向成功的一种‘力量’,就是探究建立在融合化基础上走向成功的一种‘道路’,就是寻找借融合化牵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2]。周先生所说的“+”相当于融合。如下例:

3)“二手车+信用”盘活存量资产。(浙江日报2016.5.4)

4)晋江陆地港首创“跨境电商+邮路运输”出口模式运作态势良好。(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网站2016.5.4)

“+”的这一含义已不再是数学上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方互相结合、融合、渗透,实现要素整合,结构优化,“+”成为创新发展的标志,沟通不同领域间的桥梁,也成为“+”族表达式内部的粘合剂和形式上的标记。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这种含义的用法也是本文关注和分析的重点。

第三,表示“超过”,“比……更好”。多附加在汉字、数字或字母后,如PA+++防晒品,“+”表示防御强度,以+,++,+++三种强度来标示,“+”字越多,防止肌肤老化的效果就越好。知名牛奶品牌“光明优+”,“优+”表示比优秀更加优秀,“+”有更加、更好、超过的意思。又如:

5)女神们的美丽都是练出来的。即使40+又怎样,一身粉嫩照样18岁少女心爆棚啊。(爱美网2016.5.5)

“40+”表示超过了40岁,40多岁。与前两种含义相比,这一义项比较少见。

三、“+”词族的结构方式及语义特征

(一)“××+”式

高规格亮相的“互联网+”,无疑是“+”词族的典型代表。“互联网+”是由汉语的词语与数学符号的组合,构词方式独特另类。因其词形新颖,辨识度高,词义丰富,具备极强类推能力和灵活多变的用法,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仍然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还推演出“××+”表达式,如:“文化+、广播+、生态+、党建+”,等等。

“互联网+”实质上是指各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创新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跨越边界的产业融合的话,‘文化+’则是在相关事业和产业经济中注入文化元素。”[3]让文化元素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业,促成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常见的“互联网+”、“文化+”、“党建+”等,作为语义重心出现的“互联网”、“文化”、“党建”等词语,往往能够发挥主动性,起到主导或引领作用,并能通过谋求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努力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碰撞产生创新发展的火花。

(二)“××+××”式

这种形式的“+”族词在使用中数量最多,相对比较复杂,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 “××+”的扩展式。由“互联网+、文化+、生态+”等发展而来,形成“互联网+X”、“文化+ X”、“生态+X”,这种结构形式都拥有一个相同语素(我们称为核心词),按照同样的构词方式构词新词,形成词群。“词群,是由某一相同的语素构成的一群合成词”[4]。词群这一语言现象的产生既有语言相似性原则的影响,也是仿拟类推作用的结果。

“文化+”可以组成“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文化+信息、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城市发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党建+”可以组成“党建+精准扶贫、党建+服务提升、党建+依法行政、党建+养成教育、党建+企业文化”等,使得“文化”、“党建”也同“互联网”一样,具备了词根的性质。目前能出现在这种格式中,并用作核心词的词语数量不多。

2. “××+××”式。这种类型在“+”族词中所占比重最高,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广。从词语构造的角度分析,这种形式的“+”族词没有固定的核心词,前后两个词语在语义上不存在密切联系,或分属不同的语义场。如“能源+金融、政策+业绩”等,更能体现跨界思维,交叉融通的理念。没有核心词,并不意味着前后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同等地位。一般情况下,前后两个词的地位不同,前后位置不能随意更换。如:

6)“股权+债权”的双融资模式。(信息时报2016.1.13)

7)探索债权+股权投贷联动模式支持冬奥会建设。(河北日报2016.5.6)

“股权+债权”、“债权+股权”,两者语序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各有侧重。正如“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表意结构一样,“××+××”结构中,或多或少要强调或凸显“+”号前的词语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主动性,或者时间上的在前。如“高铁+专车”,表示出行时先坐高铁,再乘专车,体现了时间上的先后;作为一种全新的出行模式,“高铁+专车”重在强调铁路的发展、高铁的便捷为人们出行带来的便利。因此,高铁在前,专车在后,这一顺序不能颠倒。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使用中,少数“+”词族的结构形式并不稳固,容易发生变化。如:

8)在线周边自助游市场高速增长“景+酒”模式成主流。(南方日报2016.5.4)

9)驴妈妈CEO王小松表示,驴妈妈已经形成“门票+酒店+X”丰富的周边游产品套系。(南方日报2016.5.4)

10)作为周边自助游“景+酒+X”模式的开创者,驴妈妈一直尝试多种自助游产品的创新验。(环球网 2016.4.29)

用在新闻标题中的“景+酒”,表示景区门票加酒店,同是这篇新闻,在正文中变成了“门票+酒店+X”,有时也会写作“景+酒+X”。由此可见,个别“+”词族的结构形式在使用中尚不稳固,项的增减、字数的多少都容易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语意的表达,一般来说,语意的丰富与否与项的多少成正比,如“门票+酒店+X”的意义要比“景+酒”的语意更丰富。

例8)的“景+酒”,与“景区门票+酒店”相比意思相同,但省略较多,语义表达不够清晰明确,必须结合特定的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这类“+”族词由于过分减缩,表意晦涩,造成理解困难,且对语境过于依赖的用例,目前情况下,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也很难普及。当然,随着“+”族词使用的增多和普及,不排除少数组合固定下来,形式稳固,表意明确,为大众普遍理解和接受。

形式上的不稳定还表现在引号的使用上,如:

11)“保险”+“医疗”模式医院试点启动。(央视新闻联播2016.5.8)

12)霸屏+热搜《欢乐颂》为何这么火?(青年报2016.5.4)

13)银川:“互联网+医疗”形成集群效应。(人们日报2017.4.3第1版)

“+”族词在具体运用中,是否使用引号,使用几个引号,以及引号的具体位置并不统一。这一点虽然对“××+××”式的意义没有太多影响,但却反映出新出现的语言结构在使用中的随意性、多变性,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词族作为新词语,缺少必要的规范,还没有形成共识,加上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随意造成的。伴随着“+”族词语的增多,影响扩大,及时、必要的规范不应缺位。

3. “××+××+……”式。“+”族表达式中,两项相加的情况最为多见,也有少量三项相加的情况,如:“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标准化生产+物联网精准监控+全程可追溯于一体、社区+社团+社工、互联网+农业+旅游”等;还有极少数四项相加的用例,如:“病种付费+临床路径+质量监控+医生收入分配激励、25%梦洁家纺+25%浪莎股份+25%上海三毛+25%华斯股份”。这两种情况可以看成是“××+××”的扩展式。

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结构内部项的增加,通过链条状的形式化表达,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出结构内部各要素间的复杂语义关系,表达内部各项间的连续性、链条性,或整体上的综合性、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等。目前见到的最多是四项相加的情况,笔者预计,“××+××+……”不太可能无限制的加长,否则,只会抵消本来简洁凝练的形式优势,走向反面,变得累赘冗长,也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

(三)“+××”式

与“+互联网”相似,“+××”式目前用例较少。如果把“××+”看做是后空型词语模,“+××”就是前空型词语模。“+”前的部分更具主动性、主体性和独立性,也是要强调和凸显的部分。“‘+互联网’由于使用频率低,又处于和‘互联网+’视为同义词语的混用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对其定位也需要进一步的明确;而当其具有强调主动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价值被明确后,那么它具有独立生存发展的地位也就值得人们注意了。”[5]

四、“+”族词的特点

1. 结构整体的“名词性”特征。“+”族词中“+”的前后多为汉语的词或短语,字数多少不等,但以名词性成分为主,组合以后整体上都呈现出名词化倾向。如:“高铁+专车、导师+资金、能源+金融、二手车+信用、无人机+农业、深化改革+税收优惠、技术传承+产业调整、跨境电商+邮路运输、互联网+农业+旅游”。由于整体上的名词性,其用法灵活,位置自由多变,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2. 音节趋向多音化。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思维的多元,以及新生事物的复杂多样,与一般的汉语词汇相比,“+”族词词形普遍较长,音节趋向多音化。“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呈现出多音节化的趋势。”[6]“原有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已经不能适应人们越来越复杂的思维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了。因而,三音节化、四音节化甚至多音节化的词语就成了汉语造词的新趋势。”[7]“+”族词中除了常见的两项相加,还出现了三项甚至四项相加的情况,基本上属于多音节形式。这种词形的加长,使得词和短语的界限逐渐模糊,难以准确清楚的区分。

3. 表达方式的书面语体。总体而言,“+”族词的口语化程度不高,或者可以说极低;换言之,“+”族词的使用更偏向书面语体。一般来说,网络新词进化为热词后,比较容易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但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发现,很少有年轻学生或其他年龄段的人在口语中使用“+”词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族词多出现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这些领域本身专业性强,书面语色彩浓郁;另一方面,“+”的读音为“加”,但很多时候表达的不是简单的组合、相加的含义,口语表达时,相同的发音难以区分符号“+”不同的含义,也容易消弭“+”词族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五、“+”族词的流行原因

“+”族能够在大众媒体流行,既有语言内部的因素,也有语言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因素的参与。

第一,新生事物更具生机,社会心理求新求异。“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发展理念,一个新的词形,一经诞生便很快席卷全国,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是充满好奇,“互联网+”的强劲势头,以及人们追求时髦、时尚,不甘落后的心理,迫使人们关注并使用新颖的、更具特点的语言形式。另外,符号“+”强大的能产性,在催生众多的“+”族成员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第二,词形新颖独特,表意简洁凝练。在汉语的词或短语间插入数学符号“+”,汉字和符号混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形式,形式新颖独特,另类醒目,使用时具有更强的内部粘性,更易引人关注。“+”表示组合、结合、综合、互相依托、交叉融通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性、连续性,或者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较之纯汉语字句,表意更加简洁凝练,内涵也更丰富,这也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经过高度的概括提炼,“+”族词往往成为语意的重心,信息的焦点。

第三,社会环境多元,人们观念更新。语言的发展变化历来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这就是社会语言学所认为的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变关系。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日趋多元,生产经营模式的推陈出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族词的出现及应用及时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人们的新观念、新认识。“+”族现象正是互联网时代,多元融合、创新共赢的社会大环境下,各个行业间交叉、融通、跨越式发展的体现。

[1] 金元浦. “互联网 +”催生“文化+”产业新形态[J]. 人民论坛, 2016(18): 91.

[2] 周鸿铎. 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 现代传播, 2015, (8): 118-119.

[3] 金元浦. 激活“文化+”基因[N]. 光明日报, 2016-03-24(14).

[4] 欧阳骏鹏. 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J]. 语文建设, 1998(9): 43.

[5] 程爱侠, 路宝君.“互联网+”和“+互联网”[J]. 新闻知识, 2016(3): 5.

[6] 邱雪玫, 李葆嘉. 论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多音节化[J]. 语言文字应用, 2011(1): 23-24.

[7] 朱永锴, 林伦伦. 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 语言文字应用, 1999, (2): 18.

(责任编校:叶景林)

2016-08-09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校级科研培育项目(2016KYPY063)

程爱侠(1981-),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3.017

H08

A

1674-327X (2017)03-0059-04

猜你喜欢

词族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常爸:学好“词族”,英语词汇量能猛增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词语欣赏
“X系”词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