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2017-03-07刘立娟乔丽颖高新培王兆祥
刘立娟,乔丽颖,高新培,王兆祥,马 威,王 斌,魏 斌,纪 征*
(1.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刘立娟1,2,乔丽颖1,2,高新培1,2,王兆祥2,马 威2,王 斌2,魏 斌2,纪 征2*
(1.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造影;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目前冠脉造影仍在冠脉成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狭窄病变到底对远端血流动力学产生多大影响却不得而知,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测定可以让我们从功能上直接评估病变的生理意义。而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单用优化药物治疗相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从早期支架治疗中获益。鉴于此,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流储备分数用于指导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效果的分析。
1 冠状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所有血管直径狭窄大于70%且心绞痛症状经过药物治疗无效者都是性冠脉血运重建的ⅠA类证据。在冠心病(CAD)患者中[1]如果某个狭窄病变与诱导性缺血有关,那么它通常会引起症状。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对这类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然而,如果某个冠脉狭窄与诱导性缺血不相关,那么患者的预后比较有利,适合采用药物治疗,并且这时药物治疗的效果最有可能好于机械血运重建[2]。
2 FFR在冠心病PCI治疗中的应用
2.1 于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目前冠心病的“金标准”仍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但是其在临界病变的治疗中的作用却十分有限。临界病变定义为血管狭窄为30-70的病变,FFR和血管内超声对于此类人群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血管内超声只能评估斑块的病变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但是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却取决于冠状动脉斑块得性质、斑块的所处位置、血管的走行及分支等。Pijls等人做了长达5年的研究,从研究成果中我们得出,FFR检查可作为一项重要治疗标准适用于临界病变,当FFR[0.75时,PCI治疗应该被作为首选,而当FFR]0.75时,可暂时选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2.2 于多支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临床症状难以缓解,而且死亡风险相对较高。多支病变患者想要对病变程度进行评估,仅行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检查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存相互掩盖的在缺血区,所以95%的患者,存在灌注显像时心肌缺血的范围不能明确。但是,FFR却能检测出“罪犯血管”所以可以更好的指导PCI治疗。针对此类患者,应常规行FFR更好的指导PCI治疗。
2.3 于分支病变中的应用
分支病变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相对困难的一中病变,然而,FFR应用于此类病变能使手术的复杂性以及支架使用率均减低。Koo等人研究表明,FFR指导的侧支介入策略可带来良好的功能转归。FFR测定好像有助于在暂时性侧支介入策略的每个步骤确定病变的功能显著性。
2.4 于弥漫性病变中的作用
作为弥漫性病变,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会出现对这类病变遗漏诊断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此类患者中单的一部分人却已存在冠状动脉功能下降明显,但仅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却未显示异常,所以很有可能造成临床策略选择失误。然而,FFR却可以做到精确计算每一段病变所在处的压力下降数值来指导血运重建。在一项Bruyn等人进行的研究中,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导致误诊的可能,但是冠脉造影联合FFR可大大提高弥漫性病变的检出率。于此,对于那些冠状动脉提示血管功能“正常”典型临床症状确不能改善的患者,可以进一步FFR检查避免漏诊。
2.5 FFR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方面的应用
血运重建是否能给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仍不清楚,针对此类人群,最有名的2项临床研究为COURAGE研究和BARI2D研究,2项研究的结果均显示,这两种治疗策略在再发心绞痛、降低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对比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此外FAME试验提供证据证明PCI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并降低紧急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3 总结与展望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所带来的收益主要归功于心肌缺血得以缓解。血流储备分数(FFR)在评估冠脉狭窄是否存在功能缺血的准确度现已得到充分证实。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当根据FFR值做出是否进行PCI的决定时,可使临床结果得以改善。而且FFR指导的治疗策略与优化药物治疗相结合可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结果,FFR有助于更为准确地选择病变以及那些能够受益于血运重建的患者。
[1] Qu LG,Shang J,Wei SJ,et al.Comparis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CHD and features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between Hui and Han Peopl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3,16(5):505-507.
[2] Lot fi A,Jeremias A,Fearon WF,et al.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on the use of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4,83:509-518.
R541.4
A
ISSN.2095-8242.2017.056.11069.01
本文编辑:吴 卫
纪征(1971-),男,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