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2017-03-07侯元菊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6期
关键词:瑞舒伐心肌梗死剂量

侯元菊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青海 海东 810500)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侯元菊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青海 海东 810500)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STEMI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STEMI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瑞舒伐他汀的剂量进行分组,其中,用5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35例为A组,用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另外35例为B组,对比两组短期治疗的效果。结果 A组治疗后的hs-CRP、N-proBNP、LVEDD、LVESD、LVEF水平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STEMI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

STEMI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高危类型,其发病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易损斑块溃疡或破裂进而导致冠脉血管急性闭塞,最终造成心肌血流量的下降、心肌缺血性坏死等[1]。临床上,多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STEMI,但不同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均存在差异。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作为新型的他汀类药物,将其用于STEMI治疗中的疗效确切;但选择何种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2]。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STEMI患者的短期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瑞舒伐他汀的剂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5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35例STEMI患者为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6~72岁,平均(57±1.62)年。采用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另外35例STEMI患者为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7~71岁,平均(56±1.93)年。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

①本次所选7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②研究均得到患者及(或)家属的批准、同意,③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2 h以内,④入组前两周未服用过其他他汀类药物。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行常规对症支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与此同时,给予A组患者5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口服,一日一次,连续治疗4周。给予B组患者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口服,一日一次,连续治疗4周。

1.4 评定标准

采集治疗以前、治疗4周以后两组患者肘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后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proBNP)水平。同时,采用彩超检测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蛇血分数(LVEF),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以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hs-CRP、N-proBNP水平

A组治疗前hs-CRP、N-proBNP水平分别为(6.65±1.24)mg/L、(1322.52±132.25)pg/mL,B组分别为(6.62±0.85)mg/L、(1306.93±130.26)pg/mL,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s-CRP、N-proBNP水平分别为(4.11±1.62)mg/L、(963.36±122.65)pg/mL,B组分别为(2.13±0.25)mg/L、(656.36±23.52)pg/mL;两组治疗后的hs-CRP、N-proBNP水平下降,且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治疗后hs-CRP、N-proBNP水平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LVEDD、LVESD、LVEF水平

A组治疗前LVEDD、LVESD、LVEF分别为(51.63±1.26)mm、(44.63±2.56)mm、(46.93±2.52)%,B组分别为(52.93±3.65)mm、(43.93±2.15)mm、(45.69±2.14)%,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F分别为(45.63±1.62)mm、(40.63±2.65)mm、(51.63±2.14)%,B组分别为(40.93±2.15)mm、(37.62±2.45)mm、(57.63±2.15)%,两组治疗后的LVEDD、LVESD水平明显下降,LVEF水平明显上升,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F水平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A组治疗后出现梗死后心绞痛、梗死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分别为4例、3例、2例,发生率为25.71%;B组分别1例、2例、1例,发生率11.43%,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STEMI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对于STEMI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抗血小板的聚集、稳定斑块等。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够降低血脂以外,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及心肌细胞的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康复,并抑制炎症反应[3]。瑞舒伐他汀属于第三代他汀类药物,其生物利用率较高,在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将其用于STEMI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4]。但选择何种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仍是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次研究中,采用5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A组,其患者经治疗后的hs-CRP、N-proBNP、LVEDD、LVESD、LVEF水平与采用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周云等[5]研究结果相符,由此表明,与5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相比,采用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缓解炎症反应;②能够保护患者心肌功能,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应用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STEMI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进而缓解患者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1] 解 蓓.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7):23-28.

[2] 李光彩,付存玉,姚宗芹,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血P-选择素的影响[J].药品评价,2016,13(10):30-32.

[3] 仇 集,王玉霞,赵立坤,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和短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1):23-25.

[4] 王丹丹,李 秀,王蔓蔓,等.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7,45(3):314-317.[5] 周 云,渠 乐,朱小莉,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炎症因子及左室重构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3):1390-1393.

R542.2+2

B

ISSN.2095-8242.2017.056.11029.02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瑞舒伐心肌梗死剂量
·更正·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对比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