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分析
2017-03-07孙炳辉
孙炳辉
(沧州市安定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分析
孙炳辉
(沧州市安定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目的 分析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150例抑郁症患者,均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论治,观察治疗前后患者HAMD评分及MMSE评分。结果 不同证型的抑郁症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及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证型抑郁症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改善其认知功能。
证型;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抑郁情绪;认知功能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西医治疗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中医治疗抑郁症讲求辨证论治,有研究指出不同证型的抑郁症患者对同一种抗抑郁药或中药制剂的反应会有所不同[1],为探究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本文主要选取了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心脾双虚型三种证型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15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77例,年龄24~63岁,平均(46.7±4.5)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8±0.5)年,中医分型:肝郁气滞型60例,气滞血瘀型50例,心脾双虚型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抑郁症分型标准[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帕罗西汀片,每次20 mg,每天1次,在以上基础上肝郁气滞型患者给予柴胡疏肝饮加减治疗,取柴胡、郁金、白芍各9 g,香附、枳壳、半夏、苍术、栀子、木香各6 g,青皮、陈皮、砂仁、枳实、丹皮、炙甘草各3 g,加减:胸肋胀痛、女性闭经痛经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失眠者加炒枣仁、茯神;食少纳呆者加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恶心呕吐者加旋夏花、赭石。气滞血瘀型患者给予血府逐淤汤治疗,取桃仁、红花、白芍、熟地、川芎、桔梗、枳实、柴胡、甘草各10 g,赤芍、当归各20 g,川牛膝30 g。心脾双虚型患者给予逍遥散(合欢花12 g,柴胡、郁金、白芍、党参、当归、白术、茯神、熟地、薄荷、川芎、柏子仁、远志各9 g,甘草6 g,大枣三枚,生姜3片)。均煎汤口服,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8周。
1.3 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分值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分值越高,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肝郁气滞型:HAMD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7.1±3.1)分、(16.0±2.1)分(t=11.301,P<0.05);MMSE评分分别为(19.2±1.5)分、(16.1±1.3)分(t=3.903,P<0.05)。
气滞血瘀型:HAMD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6.2±3.8)分、(16.3±2.2)分(t=10.986,P<0.05);MMSE评分分别为(19.3±1.4)分、(16.3±1.3)分(t=3.642,P<0.05)。
心脾双虚型:HAMD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5.5±4.3)分、(15.4±2.6)分(t=10.264,P<0.05);MMSE评分分别为(18.2±1.7)分、(15.6±1.1)分(t=3.705,P<0.05)。
不同证型的抑郁症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及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抑郁症中医分型可分为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心脾双虚型、肝郁痰结型、肝肾阴虚型、肝阳上亢型、肾阳亏虚型、肝肺双郁型等证型,西医治疗抑郁症并不会辨证论治,目前主要采用SDRIs类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其疗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医治疗抑郁症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为主,主要采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白芍、香附、枳壳、桃仁、红花、当归、合欢花、党参、陈皮等,柴胡、郁金、香附、枳壳可理肝气解肝郁;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养血;白芍、当归可柔肝止痛养血;合欢花、陈皮可疏肝健脾解郁;党参可补气健脾[3-4]。
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了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心脾双虚型3种证型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HAMD评分及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证型抑郁症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改善其认知功能。
[1] 邵亦娟.中西医结合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6):677-678.
[2] 李文超,郭雅明,马雁冰.抑郁症中西医结合分型标准及中医论治[C]//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2014.
[3] 王任昌,朱自强.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4):258-259.
[4] 王腾飞,赵 敏.赵敏教授运用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经验[J].光明中医,2017,32(12):1704-1706.
R749.4
B
ISSN.2095-8242.2017.056.11024.0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