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2017-03-07高燕峰周艳丽潘建英赵子龙王泽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肥厚型核素心肌病

高燕峰,周艳丽,潘建英,赵子龙,王泽民,武 娟

(包头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高燕峰,周艳丽,潘建英,赵子龙,王泽民,武 娟

(包头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目的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MPI)在心肌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SPECT/CT、MPI、心肌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为

,检索1994/01至2016/12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SPECT/CT的应用;2)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结果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多表现为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无灌注缺损,代谢显像常与灌注显像一致;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显像异常表现具有多样性,灌注显像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呈不同程度肥厚伴放射性摄取增高;缺血性心肌病(CAD-CM)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多表现严重的灌注异常,有灌注缺损且呈节段性分布,灌注与代谢显像不匹配多见。结论SPECT/CT MPI在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SPECT/CT;MPI;心肌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肌病[1]是指除外风湿性、冠状动脉性、高血压性、肺源性、先天性心脏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心肌病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中华医学会《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建议(2007)》基本延续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病的分型。未分类性心肌病:又称隐匿性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指由已知原因引起的心肌疾患,或者有高血压性、瓣膜性、缺血性等其它系统的心肌病合并存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MPI)在临床应用多年,是一种成熟的无创的心脏检查技术,在心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用广泛。现将该显像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1 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主要特征是心脏扩大、心肌进行收缩的能力下降,有多种类型,如原发性、病毒性、遗传性、免疫性等,但在具体病因方面,定论还不明确,大多研究这认为这主要受病毒感染影响。对于DCM患者而言,只有少部分明显曾经受病毒感染,展开诊断时,应先将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排除。在病理学方面,DCM没有显著特征,一般可见心脏的外形增大、超重,两侧的房室可见扩大,其中常见的是左房与左室,室壁可见轻微的纤维瘢痕,呈局灶性,大多在室壁的三分之一以内,少数可见透壁。瓣膜一般没有异常,心腔内可见血栓附于腔壁。在光镜下,可见心肌有纤维化的改变出现,偶然可见小块的心肌出现坏死,心肌细胞可见肥大。在病理生理方面,此病主要表现为左室的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减少、舒张末压会升高。早期时,心排血量尚可维持,心功能失去代偿之后,心排血量会下降,左室腔可见明显的增大,心房的平均压、肺毛细血管的嵌顿压会有升高出现;处于晚期时,舒张、收缩末期的容量会增多,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对DCM实施诊断时,通常有排他性,此病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难度较大,需实施冠状动脉造影。

季福绥等对52例心肌病患者行核素显像,其研究表明,在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中,MPI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心血管造影有较好的相关性。从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上看,DCM在弥漫性心肌疾病的范畴内,冠状动脉不可见病变,心内膜中也只可见轻微的纤维瘢痕,透壁性的坏死极为少见。另外,DCM血流灌注一般不会有缺损,即使有。也仅呈点状,且放射、不均匀分布,正常、异常之间交互,节段分布不会出现,左心室可见增大明显。国内有研究[2]表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肌灌注显像时,一般可见放射性的不规则分布,灌注缺损不会出现,代谢显像常与灌注显像一致,核素心室显像表现为弥漫性的室壁运动异常。

2 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特征是右心室、左心室出现肥厚,不对称,室间隔会受到累及,左心室血液的充盈状态会受到阻碍,舒张期的顺应性会降低。HCM患者的室间间隔会有异常的增厚出现,左心室进行收缩时,二尖叶会前移,靠近室间间隔,紧贴左心室,从而导致左心室的流出道变窄,减少射血量,进而引发晕厥、胸痛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引发猝死。另外,在病理生理改变方面,MCH患者心肌细胞会肥大、相互间的连接会出现紊乱、微血管会有缺血、自主神经功能会出现异常,这会使患者电生理特性处于不稳定状态,肥厚的心肌纤维排血出现紊乱后,折返易发生,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3]。张凌等对93例HCM患者行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其研究表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显像异常表现具有多样性,灌注显像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呈不同程度肥厚伴放射性摄取增高,左心室腔减小,大部分肥厚心肌表现为不对称性,最多累及部位为间隔部[4]。

3 结 论

对于扩张型、缺血性心肌疾病的鉴别,MP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通过对心肌血流灌注、心功能指标进行显示实现。若同时对室壁的运动、左室的功能实施检测,则此检查价值更大。同时,此种检查不会有创伤产生,安全性较为理想,检查的价格也不贵,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可以实现,可是心脏增大患者能够尽早得到准确诊断,从而及时接受治疗干预。核素显像技术在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这种检查手段对于临床医生和核医学专业医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1] 冯彦林,杨 明,孙志军.心脏核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4-320.

[2] 徐英珍.第七版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R817.4

A

ISSN.2095-8242.2017.38.7452.01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肥厚型核素心肌病
核素分类开始部分的6种7核素小片分布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MYBPC3基因p.Ile852Val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
核素分类的4量子数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
植物对核素锶的吸附与富集作用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