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研究

2017-03-07刘建涛

关键词:民生环境生态

吴 捷,刘建涛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研究

吴 捷,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近年来,我国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日益呈现交融的态势。习近平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趋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党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民生思想。这一思想以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主要内容,以民本性和创新性为其主要特征,对我们正确处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民生;民本性;创新性

一、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基础

习近平的生态民生思想既渊源于我国前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和民生思想,又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民生思想,是二者在中国实践中互相融合,进而创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对我国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相互影响日益深入的理论回应与现实把握。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民生思想

生态民生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阐述。他们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的互动的生态整体,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自然是人幸福的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意识的生命表现,人与自然是协调地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民生思想,离开自然界人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污染、破坏自然界就是在破坏人自身的幸福源泉。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明人并非是什么高级的存在,而是和所有的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没有这些方面的解放,人的幸福何从谈起。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其次,尊重自然是人幸福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地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对自然界的感性自由,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选择和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因此,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马克思明确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也不会得到生态幸福。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不是外在性的资源库与垃圾场,而是被社会实践规定的现实。自然对于人来说在本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形式,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所以,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幸福的保证。人与自然貌似是两个相隔甚远、相互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深层次上确是相互联系着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样的——相互引导、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占有,也总是在一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展开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必然影响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必然导致人的幸福的自然根基受损。因此,努力追求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在追求与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就是在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

(二)前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民生思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国门洞开,中国开始掉入国内外战争的双重夹击的无底深渊中。长期的战乱使得我国的人民生活极端的贫苦以及环境严重的破坏,同时,生活长期的困苦导致人民自身产生一种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建设的社会意识。面对这样的状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发展农业、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将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纳入到党发展经济社会的关键任务中,特别提出经济建设要遵从自然规律,并逐步形成了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大农业协调发展,以及治理江河的生态民生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中认识到要平衡社会,全面发展,尤其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生态观。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的巨大作用,不仅是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反复强调要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来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民生思想。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凸显的问题,坚持把环境工作作为优化与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又把环境作为生产力提出来,深刻地阐明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3]的生态民生思想。人的幸福生活根本上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优质的环境。因此,保护环境也就是在保护人的幸福生活,破坏环境也就是在破坏人的幸福生活。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针对我国以往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不完善之处,开始探索什么是正确的发展理念,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从而提出了科学的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与生态民生思想有关的理论。胡锦涛同志认为,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幸福的自然基础,科学发展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社会根基。

二、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人们认为,所谓的幸福生活就是单纯的“有饭吃,有衣穿”,为此,人类开始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各种资源,以达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吃饱穿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人们开始逐渐追寻一种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一种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的幸福生活。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日益增强,如果经济增长是在高污染的平衡中实现的,即使实现了既定的经济目标,人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引起危机社会和人民健康的一系列环境事件。因此,生态在人的幸福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人们开始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纵观近年来的五一以及国庆假期,乡村游、休闲游、生态游成为热点,阳光打在身上,笑意写在脸上,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在环境优美的户外来放松精神,陶冶情操,生态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放大了人民的幸福感。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4]生态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追求良好的生态,就是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只有为人民创造更为优越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才能让人民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二)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石油、钢铁、矿产资源有着巨量的需求,但我国的经济方式发展粗放、发展环境资源代价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再加上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因此,经济发展的环境负值效应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环境的破坏性力量集中释放,从而导致了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局部地区的由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镉大米事件,由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性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长的事件和全国大范围的雾霾事件,以及由水源污染或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个别地区的癌症村事件频繁出现,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事件一再警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的。与此同时,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聚焦度越来越高,环境抗争行为日益增多,这表明生态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群众对生态及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成为重大的民生需求,甚至蓝天就是幸福,生态就是民生。习近平对此深有体会,他明确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

总之,良好的生态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自然根基,追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绿色蔬菜等生态生活已经成为当下事关中国人民幸福的大事。人民群众的期望,就是党和政府努力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破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有你没我的对立思维与行为,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处理好,就可以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并形象地把二者比喻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从辩证法的角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评析

(一)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实践贡献

回顾近代欧洲的崛起之路,无一不是建立在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对资源的大肆掠夺上,一旦减少了对资源的利用,经济的发展速度必然下滑,因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观点: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破坏环境和大量使用资源之上。在我国早期的发展历程上,这种发展方式也起到一些作用,但实际上这种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是难以持久的,长期下去必将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习近平深刻论述了以生态优化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态经济思想,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生活生产在优美的环境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不断探索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人居状况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正是以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为指引,经济建设取得了民生与生态的价值共赢。譬如浙江省水口乡顾渚村,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庄,后来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乡亲们把家门口的竹林、溪流和野菜等生态资源转变为“商品”,到2016年1月到9月,全村共获得了5亿元[7]的旅游收入,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水平,让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促使当地的环境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经济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再如海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瓜果、橡胶、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以出岛出口为导向发展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出台畜牧业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办法,加强“无疫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自身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和谐相处,使良好生态成为改善民生的新的发力点。

(二)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关爱民生,以人为本的民本性

在古书《荀子×哀公》中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习近平更加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人民群众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兴旺发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进行民生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十分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认为必须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来推进民生建设,这是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现在,人民群众不单单期待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更加优美的生态。生态就是民生,进行生态保护就是在改善民生,解决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生态问题,就是在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9]总之,习近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思考生态建设,让生态成为人民幸福的新的增长点,这充分展示了习近平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与责任担当,体现出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

2. 因时制宜,勇于开拓的创新性

创新是驱动生态民生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在生态民生建设上,最突出创新表现就是充分肯定了生态价值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从辩证法的角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优质生态就是普惠民生的思想,非常朴素、直接地反映出在经济发展中生态保护所蕴含的本质内涵——生态资源就是生态资产。这种创新思想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当代中国生态问题民生化以及民生问题生态化的理论回应。大规模的资源环境消耗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发展环境资源代价大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如果我国继续以这种粗放型的方式发展下去,即便是实现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难以提升,因为环境污染了,生态退化了,人民不满的情绪上来了。因此,小康社会必然包含生态的优良,文明指数也必然包含蓝天白云等生态要素。生态民生是当代中国重大的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种高度互融的问题的最高理论表现就是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的生态民生思想。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习近平把民生、生态与生产力思想统一了起来,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大力要求以及生态问题的不断突出,我们对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双重建设,也有利于提高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特别是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先进的发展道路,不仅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可以给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绿色的前进道路。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6.

[2]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251.

[3]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534.

[4]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要再让蓝天成为奢望[EB/OL]. (2013-11-06)[2016-12-20]http://news.163.com/13/1106/12/9D0FG3TB00014JB6.html,.

[5] 朱书缘.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调研报道辑要[EB/OL]. (2014-06-30)[2017-0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630/c386416-25219358-2.html.

[6] 习近平.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N]. 人民日报, 2013-09-08.

[7] 王敬东. 蓝天、绿地、清水……生态文明造福百姓生活[EB/OL].(2016-10-06)[2017-02-06]http://news.cctv.com/2016/10/06/ARTIHkthKr4vNvTRaqFZz0L1161006.shtml.

[8]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1.

[9] 沈王一, 谢磊.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六)——建设美丽新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EB/OL]. (2016-11-29)[2017-01-12] 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6/1129/c408256-28906304.html.

(责任编校:叶景林)

2017-03-1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5BKS005);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208)

吴捷(1992-),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生。

刘建涛(1983-),男,河北邯郸人,副教授,博士。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1102.1333.0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01

A8

A

1674-327X (2017)06-0001-04

猜你喜欢

民生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