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2017-03-07叶茂林
叶茂林
关于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叶茂林
所谓水墨画图式,是指水墨画创作所使用的媒材、工具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图像,及其物象、构成和表达语汇。在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水墨画图式的现代转型是历史必然,也是艺术发展规律使然。在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中,无论是借鉴西方艺术,还是传承优良传统,都应避免有所偏颇,而是立足于民族化、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形态的改变。
一、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的意义
石涛在其《画语录》中提出:“君子唯借古以开今也。”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法度、规矩、制式,均说明了绘画古法和传统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点明“开今”“出新意”的必要性,两者之间有极其密切之关系。从水墨画发展历史来看,其绘画图式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不同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因此,水墨画图式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在人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文化传播与交流全球化的现当代时期,传统水墨画图式的现代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水墨画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是相较于山水、花鸟最早出现的画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有人物图案的纹饰,20世纪50年代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帛画《人物御龙图》《龙凤图》是迄今最早有独立意义的绘画,运用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即线描的方式描绘人物。东晋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作品今虽难见到,从流传文字记载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列女传》等传世作品中可见其“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意味着中国人物绘画的线描艺术日趋成熟。唐代是中国绘画最辉煌的时期,绘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力度,吴道子一变粗细一致的线为粗细变化的线,“磊落挥霍”的“莼菜条”,强化了线的意识,发展了线的艺术表现力,被尊为“百代画圣”。张萱和周昉以生活为本,创造了“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唐代贵妇形象。五代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也给绘画史留下了精彩。宋代的绘画是人物画一个重要的时期,艺术的手段有重大突破,人物的内心也刻画得深化。李公麟精于白描人物,自吴道子出,集各家之长,“轻毫淡墨”自成一格,南宋梁楷继五代石恪之后兴水墨减笔人物,泼墨入画,大开写意人物画之先河,表现人物画手法上有突破。明代陈老莲远宗魏晋,格趣高古,对后世影响甚大。清代福建闽西画家黄慎狂草入画,书画一体,笔势连绵相属。晚清任伯年笔法淋漓,形神兼备,开启了一个水墨人物画的新阶段。从简略的历史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历代的艺术家之间或是有延续,或是有突破和创新,从纹饰到线描,到线的成熟和表现力增强,以及泼墨入画,书法用笔入画,从简单的动作呼应到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等,历代相沿,在各个阶段均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珍品,每个阶段的创新都能建立在旧有的传统基础上发展,而这些阶段的创新又成为了之后的优秀传统。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已深度融入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人类精神产品的共通性、多样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在此背景下,应以开放、包容、平和的心态看待境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应该看到西方文化也凝结着先进的文明成果,以超然的眼光看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勇于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扬弃,将人类文明成果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在文化发展全球化的格局中不断调整和确立发展方向。通过文化的异质同构、优势整合,在坚守传统特色的同时,构建以民族文化为精髓、人类文明共创共享的文化发展体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也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建立具世界特征的语汇体系,增强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世界文化的对话之中。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图式的现代转型是水墨画艺术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向。我们应当在此境遇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勇于开拓和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历程
20世纪上半叶,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主张以西方的写实主义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用写实型的表达方式,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改造。这对水墨画图式的现代转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林风眠受到西方艺术自律观念的启示,将其艺术表达方式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开创性地进行融合,改造了水墨画传统图式,探索出水墨画现代转型的新路径。在改革开放初期,洋为中用成为潮流,水墨画家参照西方艺术语体,推进水墨画图式变革,大胆进行艺术本体的探索与实践。但同时人为嫁接的痕迹过重,还没有做到东西方艺术的有机融合[2]。与通过“洋为中用”推动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不同的是,寻求中国传统水墨画“内部蝶变”成为水墨画转型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转型途径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图式格局,以现代思维和艺术规律重新进行图式审思、重构。傅抱石突破了传统的中锋笔法,开创出散锋笔法,化线为面,笔锋雄健,既承袭了传统精神,又创新了水墨笔法。黄宾虹认为,水墨画应该坚持的是传统的精神本质,而不是表达这种精神本质的外在形态。他主张在坚守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对外在形态采取开放、自由、包容的态度。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笔墨体系,开启了水墨化现代转型的又一扇大门。20世纪80年代,不少艺术家注重研究和传承传统水墨画、民间绘画等方面的优良因素,用现代艺术思维进行改造,以期推陈出新。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经受着内部质疑和外部冲击,各种元素流离整合,水墨画图式的现代转型处于初期阶段,总体上还比较肤浅。
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躁动,艺术家心态趋于平稳,开始对各种思潮进行反思,对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观念与表现形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重新进行审视与思考,从多方面呈现出双向拓展的发展态势。水墨画家对图式的转型探索由外部形态转向精神世界,从关注个人艺术体验到关注现实社会以及人类共同命运。图式语言现代转型快速发展,全球化与民族化都得到拓展,图式建构多样化与个性化特点都更加明显。艺术家对水墨画现代转型的认识更为理性,针对诸多优良传统面临流失的风险,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研究、发掘与继承。
三、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的实现
现代水墨画是对传统的传承和与西方艺术整合的结果,它在思想观念和技巧方法上因融合了西方艺术元素而迥异于传统水墨画艺术。在表达语汇上,现代水墨画跳出了传统范式,开创了新的表达语汇系统。在审美观念上,也体现了与传统水墨画不同的方面,加入了抽象元素,在意韵表达和物象虚实变化方面手段更加丰富。传统水墨画注重画面气韵,通过具象形态表现作者的境界和向往[3]。现代水墨画表达主题走向多元,注重通过水墨元素表达现代都市生活的负面情绪,或通过虚实相映表达内心世界的个体立场和愿景。在表达方式的现代转型中,现代社会的表达需求与传统表达语汇之间产生了碰撞,也正是在碰撞中推进了艺术观念、艺术主题、表达语汇等方面的改进和丰富。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造化”应该是自然客观中的万物,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自然客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节奏,对于画者来讲,尊重自身的最原始的绘画感受,通过自身对绘画的实践与认识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自然感悟,从客观对象中寻找出具有视觉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构建自己的画面结构和绘画本体语言。对于客观自然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无视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越过“师法自然”的过程,用各种观念的套用和样式的重复,单一复制或模仿为主,进行艺术制造,这样单一思维模式的艺术家片面地看待艺术的形式与表达,从自然到画面,缺乏对客观世界的真情实感,无法上升到情感层面,不能打动自己的画面和绘画艺术语言又如何能感动到别人呢?
这里讲述的是道法自然、尊崇客观的艺术现实。“绘画作品必须尊重来自对客观生活的感受,否则会失去写生的本意。但写生又不可能脱离作者的审美习惯以及现场感受带有的主观因素,而实际上作者是在对主客观的不断结合和协调中完成一幅写生的。”如吴山明先生的写生作品《藏族汉子》(68cm×98cm 2000年)一画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作者在写生时根据对象重新组合了能适应自己笔墨特色的构成形式。这中间会有较大的取舍,有强化和减弱,更多的是作者根据对象的造型特征与气质所作的主观的提炼与强化,这种艺术处理的结果,使画面更集中,更突出,也更理想,在艺术上应该说是要比纯客观写实更上一个层次。要从较客观的写实走向带有更多理性化思想的笔墨上更纯化的表现(属意象写实范畴)。潘天寿先生也曾经讲过:“画材为我所用。”如同建筑材料一样,用来建筑你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把画材搬到纸上。塞尚一生埋头于对客观自然的探索之中,他认为从整体强烈地感受自然,是任何艺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在创作中模特儿并不会使他感兴趣,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他理智地反复推敲,在对象的各种关系之间寻找协调,而凝练为永恒。这里也是讲到主观理性表达的一种状态。现代主义的代表艺术大师马蒂斯说:“本质上我并非创造一个女人,而不过是创造一幅画……”对他来说只有一种印象,即便是发现作品越来越不受模特儿影响时,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艺术家们永远也不能只停留在照抄表面的那一步,可见真正的绘画艺术创作不是简单地表现客观现实,而是更注重主观的感受和理性的表达。
传统水墨画,多以山水人物、虫鸟花草为题材,旨在以景抒怀,借物言志。叙事上多恬淡清远,旷达自然,和谐静怡,表达主旨黄老色彩浓厚。而现代水墨画取材要广泛得多,不单纯以再现的方式表现现实图像和符号,而是注重从现实本质和表达主旨上把握现实题材,对现实的符号与图像进行重新解读、重构、抽象。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作者更加注重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题材,关注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心灵状态和追求。传统水墨画的媒材非常简单,而现当代艺术家对水墨画媒材进行了广泛的选取与实验,如对画笔、纸、墨材等媒材特性的发掘,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媒材性质进行定量研究,使艺术家对媒材的选择与使用更加自由。现代水墨画媒材不再限于毛笔、宣纸和熟绢,艺术家为拓展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在媒材使用范围上更加广泛。尤其是借鉴西方美术艺术,对水墨画媒材的开发与创新,为艺术家创作个性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现代水墨画大大突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局限,将水彩画、版画、油画等绘画技法融入水墨画绘画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将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作为独立的符号进行表现的理念,也为水墨画图式建构所借鉴。在水墨画的造型组合、色彩运用等方面吸取了现代艺术的技法,如对水墨与空白的特殊关系进行创新处理、对点线面色进行建构造型方面的重塑、水墨和色彩交互使用等。另外,现代水墨画还改变了一次性创作的方式,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
现代水墨画受西方装置艺术理念的影响,通过对水墨画作品有目的的选择、改造和重组,使水墨画展现出全新文化内涵。这种形式中,水墨画被视为艺术展示的道具,不仅通过水墨画作品的画面来实现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水墨画作品自身也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形态。另外,还有一种通过对水墨画作品进行组合来表达主题的形式,即将水墨画作为象征符号,和其他现代艺术元素组合,通过组合与重构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效果。
四、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的发展趋向
现代水墨画借鉴了西方绘画艺术中光线、色彩处理技法与空间的布置,与传统水墨画相比,现代水墨画图式在色彩运用、线条和肌理融合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水墨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根植于民族和传统,建构中国水墨画图式体系;
在文化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发展呈多元化态势,但无论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民族性和传统性都是民族文化之根。虽然西方绘画艺术为水墨画艺术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但外来的价值观、艺术理念和技艺手法只是丰富的营养,而不能代替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尽管水墨画图式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之下,在变化了的社会文化下,完全可以通过改进水墨画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来表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和国人的精神世界。从水墨画图式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从对传统的解构到回归传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不是简单的回归,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对水墨画珍贵传统再审视、再认定,对传承优秀文化精神、坚守文化身份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再认识。只有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用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生活、现代艺术观念相融合,才能使水墨画艺术在全世界艺术之林绽放异彩。
叶茂林 老陈 138cm×69cm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人们接受和欣赏艺术的渠道极大丰富,文化生态进行深度调整,视觉艺术的文化强势业已形成,大众对视觉审美的需求旺盛、要求不断提高。中国水墨画图式的现代化建构是其中重要元素之一。中国水墨艺术图式摆脱模仿与彷徨阶段是必然要求,迈入中国水墨画图式体系建构时期是大势所趋。
(二)注重人本文化,包容综合形态;
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中,新写实主义正在日益引起关注。新写实主义是继徐悲鸿写实体系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这种写实体系呈现新的变化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对艺术个性化的包容相对缺失。基于这种文化劣势,强化对人本主义文化的解读与创新,顺应当代鼓励个性与创造的语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写实主义形态下的水墨画创作,具备文化全球化和文明进步的视野,关注社会环境、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精神文化追求和实际境遇,关注“被遗忘的人群”与弱势群体。这一类作品深刻体现了水墨画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本主义精神。
叶茂林 水墨符号I 138cm×35cm
叶茂林 水墨符号II 138cm×35cm
在后现代艺术理念逐步被人关注、理解与提倡的情况下,有的水墨画艺术家以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创作媒材的综合为鲜明特点。这种形态对传统美学思想、传统水墨画图式与创作理念等进行解构,以拼贴和融合的方式开展水墨画作品的建构。当代水墨画图式的综合形态发展深受后现代文化观念影响,反映出水墨画固有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囿闭了创作者情感的表现和思想的传达,也是中国水墨画图式发展的内在需要,对此应予以充分包容。非中心、非主流意识以及解构思想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之所以受到水墨画艺术家的欢迎,在于其使创作者摆脱了诸多文化和思想上的桎梏,迈向开放和自由,思维空间、想象维度和创新的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与拓展,将水墨画图式体系的建构带入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层次,从而推动当代水墨画艺术格局向多样化、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鼓励创新性,倡导多元思维,对促进水墨艺术的现代转型具有建设性的积极意义。当代水墨画图式新体系的形成,提高了水墨画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张力,拓展了水墨画创作的表达空间,使水墨画创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进一步注重了对传统的承袭,并更加切合人本精神,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当代水墨画创作的主流性精神,也因此体现了当代水墨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内涵与形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深化了认识,创作意识和理念更加趋向理性和成熟。
在后现代主义对水墨画图式建构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文化歧义和误读。首先,受商品社会和快餐文化的侵染,加之后现代主义思潮标榜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与艺术创作的拼贴性、混杂性、娱乐性、浅薄性、商品性和泛众化,这些文化价值标杆导致当代中国水墨画图式体系建构标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乱象,有的水墨画作者在艺术创作中一味追求图式的新、奇、险、巧、怪等快餐式,时尚化的视觉效应,必然影响到对艺术价值本质的追求,在建构中缺失了精神元素。有的作者在商品社会的诱惑下,放弃了对艺术品格的坚守,艺术创作态度没有了起码的责任和真诚,使艺术创作滑向媚俗与浅薄。当代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和泛众性的消费,使中国水墨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品格和艺术的神圣性。在商品化的语境下,人们追求的是商品价值,其艺术价值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商品属性甚至有攫取水墨艺术发展道路决定权的危险。这就要求水墨画艺术家在丰富复杂的价值取向的丛林中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守艺术尊严,为水墨艺术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结语:
中国水墨画图式转型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与影响的结果。在水墨画图式转型进程中,前期主要是模仿西方绘画图式和寻求传统支持进而突破传统两种主要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各有较大的局限性。新世纪以来,对水墨画图式转型的理念趋于成熟,在继承和坚守传统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将西方先进文化符号有机融入水墨画艺术,寻求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现代图式体系。当前,后现代主义对水墨画图式的现代转型正在施加着持续而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但也要警惕艺术商品化、泛众化导致水墨艺术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1].彭志琪,徐骞.新视野的表达.美术教育研究,2016,3:75-78.
[2].田瑶.论传统水墨画构图的形式美.商,2014,11:108-110.
[3].陈川.水墨画造型的抽象思维探讨.社会科学家,2014,9: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