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模式:地热清洁供暖样本
2017-03-07徐秋玲
文/徐秋玲
雄安新区地热能集中供暖调查
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通知,将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为我国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令草长莺飞的春季显得更为生机勃勃。
从雄安新区七方面重点任务的部署不难看出,绿色是雄安新区的特点之一。从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到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到打造绿色交通体系,雄安新区高起点、高站位的建设模式,必将令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得以切实贯彻、深入推进。事实上,雄安新区所涵盖的雄县等区域,早已在清洁能源供暖领域走在了规划实施之前。
近年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前往地热能“热点”雄县调研。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再次带领调研组赴河北雄县调研清洁取暖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了解情况后他指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广大群众生活质量,也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原则,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因地制宜加快提高清洁能源供暖比重,5年内有条件地区要基本实现清洁取暖。“特别是要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地热能勘探,理顺地热能开发利用体制机制,明确相关标准,大力推广‘雄县模式’,加强地热能在清洁供暖领域的应用。”不得不说,作为清洁能源“冷门”的地热能“火了”,作为清洁取暖其中一项应用的“雄县模式”“火了”。那么,地热能的供暖效果如何?业界发力推广的“雄县模式”好在哪里?
三方合力:披荆斩棘缔造“雄县模式”
由北京城区向南108公里即可到达河北雄县,该县城建成面积19.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9万。历经7年多时间,雄县拥有地热井68口,其中回灌井24口,建成供暖能力47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区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堪称中国第一个“无烟城”。
2013年8月30日,雄县地热供暖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核证减排量(CER)96万吨。“雄县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并于2014年2月在全国首次地热工作会议上正式推广。国家能源局多次实地调研后指出,“雄县模式”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可推广、可复制。
如今,随着全社会对清洁供暖工作的普遍关注,雄县这座小城更如地热能领域的“模范生”一般,每天都在接待着前来调研、取经、报道的人们。而这对于早已享受地热清洁供暖“福利”多年的雄县居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人才家园小区,22号楼,陈阿姨家。“从2014年入住,这几年一直都有人来访,最近尤其多。”陈阿姨在记者还未完全进门时便主动聊起,小区居民基本上都见过前来参观体验地热供暖的“客人”,只要明白来访者意图,他们都会热情地给到你想要的信息点。在她看来,“实实在在的好东西当然乐意与大家分享”。
三室一厅,150平方米,一个采暖季费用2400元,室内温度维持在18~25摄氏度,用户可以自行调节到舒适温度。这是记者从进门到脱下外套简短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前贵得多,三间半平房一个冬天得三四千元。生炉子烧煤,还得戴头套,又脏又麻烦。”陈阿姨热情地介绍说,“一冬天我这小孙子都在我这儿,赤脚光屁屁,你摸摸他的小脚丫,总是热乎乎的。”
“您觉得,什么是‘雄县模式’?”“就是好呗,干净、便宜。”也许对于像陈阿姨这样的普通居民,无法从理论高度讲出什么是“雄县模式”,但朴实的答复无不透露出对于“清洁取暖”的满意与认可。对此,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党委书记高小荣感慨,清洁取暖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头是蓝天白云,一头是百姓的温暖过冬,“雄县模式”的地热供暖让他们得着了实惠,又是可承受的价格,清洁供暖也就做到了百姓心里。
那么究竟什么是“雄县模式”?“雄县模式”好在哪里?中石化将“雄县模式”总结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技术先进、环境友好、造福百姓,这几点正好做到了国家对清洁供暖要求的“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居民可承受”,也就是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合力汇集的体现。
长期奋战在地热一线的绿源河北公司总经理陈蒙辉告诉记者,“雄县模式”得以成功,关键是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这里面离不开雄县政府的重视、信任和支持。
“雄县模式”中,政府做了什么?政府主要领导亲赴冰岛取经。涉及地热资源的县(市、区)政府全部成立地热办,国土局内设地热科。省级、市级出台相应的条例、管理办法等。统一制定地热勘探、开发、运行维护、暖费贴费收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统一编制地热发展专项规划,纳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那么,政府做的这些究竟有多重要?看看没这么做之前的情形就得以明了。
据当地人回忆,早些年“五花八门”的开发主体,地热开采无序,尾水肆意浪费,地热井静水位逐年下降,除了地热资源的浪费还有严重的二次污染。
在陈蒙辉看来,雄县政府难得地持守“统一”的思想,不过多纠结地方利益,把整个县的地热特许经营权集中交给一家公司,这是极具魄力和创新的实践。
雄县政府与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冰岛极地绿源公司于2009年8月签订地热资源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并由其所属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对原有的燃煤热力公司、地热热力公司依法进行兼并收购。其他的还以租用方式来管理接收,并纳入监管体系。政府对强制拆除的燃煤锅炉进行补偿。政府在全过程积极营造氛围,获得民意支持,加之中石化绿源公司的技术、管理优势得以整体开发、可持续开发。可谓政企联手,一路披荆斩棘,顺利收拾掉“烂摊子”,并缔造出成功的“雄县模式”。
技术破题:尾水回灌成破题关键
地热无序开发,尾水不回灌的危害曾让雄县人苦不堪言,这也是促成当地引入大型央企的一个主要原因。
地热供暖乃至地热开发,为何非尾水回灌不可?新星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王延欣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地热能被大量集中开发,由于其自身补偿需要时间,过量开采会使地热水水位下降,严重的会影响地热田的质量和寿命。要想可持续地开发地热资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尾水回灌,将使用过的已降温的热水重新注入到开采含水层中,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地热尾水回灌技术何其难?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曾对记者明确表示:“我国‘十三五’的地热开发,力求突破的关键问题就是地热尾水的回灌,尤其是砂岩回灌,这是世界性难题。但它又是保证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必须攻坚克难。”记者发现,这一问题在《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中也予以明确:提升地热资源查勘与资源评价、地热尾水经济回灌技术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今天,“雄县模式”得以推广,在于它实现了尾水的完全回灌。
记者身处一幢地下建筑,名为人才家园地热换热站,在这里看到了一台类似小型洗衣机的机器,被告知这就是传说中的“板式换热器”。可以说,“雄县模式”“取热不取水”的大功臣就是它了。
据现场人员介绍,地热水经潜水泵提取,进入旋流除砂器除砂后,再进入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真正做到了“取热不取水”。换热后的地热水经排气、过滤、加压等回灌装置实现100%同层回灌;换热器另一侧是供暖循环水,即自来水经过软化后通过循环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循环,并根据室内末端供暖设施的不同,进行梯级利用,使供暖散热器系统供回水温度达到55~45摄氏度,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达到45~35摄氏度。
为解决地热开发“尾水回灌”的技术难题,“雄县模式”里的一大关键词是“间接换热”,就是避免原先的直采直排方式,做到只取热不取水。二是“采灌均衡”,完全做到地热尾水同层回灌,对遏制水位下降,保持热储压力甚为关键。三是“梯级利用”,由于雄县地热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大部分换热站没有增加热泵机组,增加地热井就可满足供热需求,一口地热井可供10万平方米。
“当下迫在眉睫的是制定回灌标准,规范地热开发。我们说地热是绿色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前提是‘取热不取水’、地热尾水100%回灌。现在地热开发还不能保证100%回灌,甚至有些地方的地热开发还处于无序状态,地热水直接外排。”高小荣告诉记者。
“学习‘雄县模式’,除了‘地热+住宅供暖’,还有‘地热+热带鱼繁育’‘地热+温室育秧+生物制肥’‘地热+普通养殖’等模式,以上对地热水的梯级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也是‘雄县模式’的亮点。”陈蒙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