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宾虹,黑宾虹
2017-03-07
伟大的艺术家,也有生前寂寞度过一生的心酸,尽管奔波劳累,作品等身,但仍然像一块黄金,被时代的尘埃蒙蔽。岁月沧桑,当繁华洗尽,云开雾散,艺术的价值终被推崇,赢得生前身后名。
黄宾虹就是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黄宾虹高寿至92岁,他在世时的画作并不受当时的主流人群认同和喜爱,当时的名流这样说:黄宾虹只是个“落魄画家”。
寂寞的文字工作,贫穷的日常生活,尽管有“落魄画家”的称谓,黄宾虹仍然能够坚守其心。他寓居上海时,生活颇为艰辛,租了间陋室,屋内无任何设备,房租却一涨再涨,以致负担不起,“常因觅屋不得,为之栖栖惶惶”。有时因为买不起菜,只能连吃若干天白饭;车自然也坐不起,再远的路都靠步行。抗戰爆发后,黄宾虹在北京“谢绝应酬,唯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很少与外界来往。
黄宾虹曾经利用各种机会,遍历国内名川大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曾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岳,写生画稿以万计。直到过了80岁,黄宾虹才收住自己的脚步,真正地开始创作。而此时,他的心中涤荡着千山万水,大千世界的浑然气象,在他心中消化成气韵,然后在宣纸上挥洒成千沟万壑。黄宾虹不断探索中国画用墨、用笔的规律。对墨法,黄宾虹有六字诀:浓、淡、破、积、泼、焦、宿七字;对笔法,他则总结为平、圆、留、重、变五种,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笔墨的技法。在这些笔墨试验中,他力争找到“雨淋墙头”那种湿润淋漓、浑然天成的感觉。
黄宾虹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著作。他认为画在意不在貌,国画最高境界就是“有笔墨”,主张追求“内美”。黄宾虹认为,山水的美在“浑厚华滋”,花草的美在“刚健婀娜”,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刚健婀娜”,也只有明白和做到这一点,才能脱去凡俗,达到新的境界。
他的绘画技法,早年临摹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行笔谨严,有纵横奇峭之趣。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60岁以前他是典型的“白宾虹”。
60岁以后,黄宾虹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而学习吴镇厚重的积墨风格。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晚年他的山水形成了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创作善用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交错运用,尤以积墨为胜,所以他的画看上去黑,但意在墨中求层次;密包含满的意思,使画面紧凑不松散;厚即浑厚朴实;重则入木三分,笔笔到家,最见功力。黄宾虹晚年的山水达到挥洒自如的状态,“黑宾虹”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但作为文化上的先驱者,黄宾虹是寂寞前行的。民国时期由于人们对他的黑密厚重的风格还不能完全理解,故作品销路不好。黄宾虹常有三代之后方有定评之叹。
92岁弥留之际,他吟出清代彭元瑞的名句:“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他平生所爱的表达,所求的终结。黄宾虹去世后,其家属遵其遗嘱,将家中珍藏的历代文物书画2000余件和黄宾虹的书画作品5000件,如数捐赠给了国家。
著名画家李可染这样评价:“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视,因为他们容易超前于时代。黄宾虹预言自己五十年后才能得到公允评价,最后果然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