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2017-03-06尹邦明

当代贵州 2017年1期
关键词:绣娘锦绣刺绣

尹邦明

2016年12月5日,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锦绣计划”工作推进会在安顺市召开。会议旨在总结全省“锦绣计划”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锦绣计划”作出安排部署。

“锦绣计划”自2013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15年,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培育造就了50家优强企业和100家专业合作社,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达50万人。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杨柳认为,贵州探索出了一条既体现妇女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为全国各地开展巾帼巧手脱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成熟经验。

一针一线编织小康生活

三年前,安顺市城郊玉碗井村妇女熊体英不会想到,平时打发时间制作的刺绣能得到来自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游客的青睐,并将其作为艺术品收藏。

如今,熊体英是安顺西秀区熊体英青苗刺绣工艺加工厂负责人,也是贵州省民族刺绣工艺大师。从一名普通刺绣女孩到工艺大师,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熊体英把这一切归功于贵州省深入实施的“锦绣计划”。

2013年7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旨在利用“锦绣计划”促进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短短三年时间,曾经种下的“锦绣种子”成长为政府牵头、联席会议制度下的跨部门合力工程和广大妇女脱贫致富的圆梦工程,实现了文化传承保护和创业就业脱贫的融合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投入“锦绣计划”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

走进镇宁自治县高荡村,村民韦朝兰讲述了自己曾经的“留守”生活:平日里除了照顾家中老小,还担负着所有的农活。为了增加收入,心灵手巧的韦朝兰常在闲暇时穿针刺绣。

“花很长时间辛辛苦苦绣出来的刺绣,很少有人问津!”韦朝兰说,这一带是布依族聚居地,大部分妇女都会刺绣,加上村寨偏远,刺绣的销售市场仅局限于镇上。

2015年,韦朝兰在“锦绣计划”的帮助下,与村里其他“绣娘”一起合伙成立公司。一系列刺绣作品也通过“锦绣计划”搭建的各类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同时,“锦绣计划”积极创建一批保持传统技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保护性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妇女手工人员创办微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享受“3个15万”政策。

2016年,全省通过手工产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01万人,贫困婦女年人均增收万余元。

一丝一缕传承民族文化

2016年12月初,在“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活动中,来自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马坝村蜡染家族的第七代传人、90后“绣娘”熊兆美为各国使节和国内外媒体展示了她娴熟的技艺。

熊兆美从小就展露出惊人的“绣娘”天赋,13岁就能独立设计蜡染手工艺品,后来成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蜡染蜡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锦绣计划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手工艺术的平台,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也让我们新一代的传承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熊兆美说。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宝地,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手工技艺。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日渐式微,诸如刺绣、纺织、蜡染等许多民族文化遗产和特色手工艺已难觅踪迹。

如何将这种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遗产保护传承下去,成为摆在贵州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逐渐拾起贵州濒临失传的民族手工艺,保护和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省妇联联合省人社厅、省文化厅出台了《贵州传统手工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锦绣计划”传承民族工艺,保护民间文化。

2015年,贵州创新“锦绣计划”培训方式,将基层妇联、企业、学校、协会等纳入培训承办主体,把培训班开到乡村、社区,开展校企结合、订单式培训,培训成果直接进入产品市场。截至目前,省妇联及“锦绣计划”联席会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已培训“绣娘”20000余人。

此外,为扩大宣传,促进交流,省妇联携手省文化厅组织广大“绣娘”参加2016年贵州年货节暨贵州特色商品(北京)展示交易会、2016年深圳文博会、2016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第八届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并通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全球推广系列活动让其走进捷克、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极大地增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一步一履做强特色产业

在三都自治县水族村寨,“马尾绣”曾经只是水族农村妇女农闲时的手头活,大多是家庭小作坊,而且部分“绝技”濒临失传,“马尾绣”传人韦桃花忧心忡忡。

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韦桃花在三都县城开了自己的“马尾绣”工艺品店。为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韦桃花在2010年创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公司,当上了老板。

2013年,三都自治县在“锦绣计划”的指导下,扶持手工企业以“公司+绣娘”“公司+协会+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等模式,引导妇女手工从分散生产转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公司最近两年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今年我们一共接到200多万元订单,‘绣娘们正忙着赶制上海、深圳、武汉、北京等各大城市客商订下的商品。”韦桃花对记者说。

放眼整个贵州,民族刺绣、蜡染、民族服装、银饰……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正慢慢“回温”。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族手工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锦绣计划”的帮助下,“黔粹行”“苗妹银饰”“村寨故事”“黔羽”“太阳鼓”和“花花布艺手工布艺包”等一批特色手工企业和品牌越做越大,一批兼具设计独特、工艺精湛、地域特色明显等特点的妇女手工精品脱颖而出。

“贵州将通过创建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创意、制造、交易基地,壮大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模式。”副省长陈鸣明表示,要把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手工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把手工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旅游景区的建设相结合,在实施全域旅游中使贵州民族特色手工产品得到更大的发展,不断提升民族绣品的市场价值,真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绣娘锦绣刺绣
张锦绣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绣娘
锦绣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鸡迎锦绣春
刺绣新生
百年古宅连心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