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经验引关注
2017-03-06谌贵璇
谌贵璇
2016年12月10日,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作协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的基层建设经验进行了探讨。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
《党建》杂志社社长 刘汉俊
塘约村是中国社会一个最基本、最基层、最基础的单元,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执行、受益的终端。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员,骨干力量在党员。塘约可以理解成一种约定,是由村里的共产党员带头,村里老百姓共同响应,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种盟约,靠着这种约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走出一条中国农村脱贫的道路,一条实现富裕的道路。
《塘约道路》作者、报告文学作家 王宏甲
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塘约道路》出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文件里说,“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塘约村已经这么做了,不仅这么做,还做到了。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陈鹏鸣
塘约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这算得上是塘约的特色。塘约村创造出的驾照式评分扣分管理模式,把党员评价表发给每一位村民,由村民打分,交给村民议事会评议,对平均分不合格的党员,党支部给予警告处分,三次警告不合格就劝其退党。塘约村的种种变化,说明了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个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有大的改变。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彭 程
《塘约道路》一书写到脱贫,但是脱贫只是它的一个表层的故事,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写了脱贫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空前的加强和发挥。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以左文学为班长的塘约村党支部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而具体地阐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党的宗旨和目标。在这个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党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守英
《塘约道路》是关于整个中国农村制度变革的一次真实记载。塘约的变革不是走回头路,是以全面的权力界定为基础,推动农村的土地流转,为实现农村产业化推进的坚实的制度;塘约非常好地解决了公与私的关系;塘约很大的进步是在产业上分工分业;塘约的探索,既找到党支部如何在村庄行使权利,也找到了整个村庄治理中如何解决公共生活秩序的问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炳银
探索新的农村发展道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塘约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是鸡蛋变成了小鸡。塘约村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可以说是广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在这种条件下单打独斗没有办法达到小康,组织起来才是一条必由之路。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徐祥临
“塘约的成功在于改革,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塘约这种村社一体、合股联营这样一种走集体化、组织化道路的新解释。但塘约村把土地用活了,金融却还没有用活,建议把土地、资金都给用活,两手抓,这样有土地,又有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
《人民日报》内参部主编 辛本健
针对塘约现象提三点建议。一是金融扶贫的制度化,合作基金风控方面要做好。返乡创业基金值得安顺去参考,引导激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二是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包括村支书的职业化,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这样可能会让这个经验造福更多的老百姓。三是塘约现象的总结和提升要考虑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如果把这个经验制度化,可能辐射更多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引导扶持作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推动改革、推动创新。安顺把握住改革的方向,鼓励基层创新,基层就出了好多很好的做法,还是要放活放开,不要控制死。塘约的一些做法确实不简单,安顺在改革发展中推进城镇化,这是工作亮点,如果沒有城镇化做发展的配套,那农村是发展不了的。(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