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节曲折 扣人心弦

2017-03-06刘克锡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误会手套爷爷

刘克锡

【考场真题】

题目:真情

要求:1.把情节写具体,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2.字数在450字左右。

【考題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情”。我们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哪些情?亲情、师生情、邻里情、朋友情、人与动物之间的情谊……能写的内容可多啦!题目中还有一个修饰词“真”,这就要求我们从熟悉的人、事、景、物中,从自己切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曾经打动过自己的“真”东西来写。

题目中,要求把“情节”写具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有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致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文章才能扣人心弦。

那么,怎样设计曲折的情节,让文章扣人心弦呢?

【指点迷津】

一、悬念法

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把故事的内容写得曲折起伏,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如一位小学生在《生日》里写道:“临近生日,我点燃了32支蜡烛。老妈唠唠叨叨地说:‘瞎闹,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读了这样的开头,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在想,小学生生日干吗点32支蜡烛?生日干吗提前过?有了这么多的疑问,就会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二、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后明白真相。也就是“让读者先误会,然后明白”的方法。如有学生在《手套》中描写:爷爷上街,奶奶嘱咐:“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爷爷走后,奶奶抱怨:“你爷爷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吧,你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爷爷回来,奶奶到底没找到手套,她生气地责问:“手套忘买了吧?”随着就是一阵“狂轰滥炸”。这时,爷爷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一副特大皮手套,爸爸戴还差不多。“错了错了!”奶奶叫起来,“让你给孙女买手套,谁让你给儿子买手套!”爷爷愣了一下,说:“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还以为是冬天到了,儿子扫街要手套呢!”

奶奶让爷爷给孙女买手套,爷爷却为儿子买回了大手套。误会使得故事妙趣横生,我们也从故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三、巧合法

“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巧合。比如当你特别想念一个人,他突然就出现了;比如你去一个地方游玩,恰巧你的好朋友也在;比如人家急缺一样东西,正好你有……巧合,可以让故事顺利地发展。如有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描写,在校园中蒙着眼睛捉迷藏,好不容易捉着一个人,可取下手帕一看,捉住的那个人居然是老师!这便是巧合。巧合让文章显得曲折新颖,并富有戏剧性效果。

四、抑扬法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文中常用的是欲扬先抑,即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写他的缺点,然后通过某一个事件,让读者改变对他的看法,原来他是那么好!如有学生在《迟到》中首先描写恶劣的天气,自己因睡过时间而晚了一个小时,那个平时最胆小的伙伴大雨天怎么会去呢?然而,当她冒雨赶到后,却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在等她。这个外表柔弱、平时胆小的女生,竟却用诚信战胜了胆小。文章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写同伴胆小,不会去;然后用事实赞扬同伴诚实守信的美德,手法巧妙,美不胜收。

五、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性质更加突出。如有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莫非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还是…… 我开始用心去寻找答案。”文章将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在后文的“寻找答案”中明白,不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而是自己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从而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猜你喜欢

误会手套爷爷
棉手套
做只手套好过冬
冬爷爷
神秘的白手套
棉手套
《你误会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