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7-03-06宗和

齐鲁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肯尼斯罗纳曼彻斯特

宗和

随着奥斯卡日益临近,三大冲冠力作慢慢揭开了面纱。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时,《海边的曼彻斯特》还只是一部不为人熟知的小众电影。之后,口碑一路飙升,同时锁定了6项奥斯卡提名。

电影的核心在于通过主人公Lee的故事发问:一个人如何承受不可承受之悲痛?当生活被巨大的悲剧撕裂之后,你将如何修复?我们太喜闻乐见《肖申克的救赎》和《永不妥协》这样的鸡汤了,不同于人性救赎的好莱坞范本,美国独立电影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被撕裂的生活

如果只是听故事梗概,《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什么惊艳的元素。

片名中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一个完整的小镇名称,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口总数只有5136,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边小镇。正如马萨诸塞州极寒的冬天一样,这是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

在波士顿做清洁维修工的Lee,突然接到电话,他的哥哥因心脏病离世,他必须赶回他的家乡: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曼彻斯特,处理他的后事,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Patrick。

死亡是导演(同时也是这部片的编剧)肯尼斯·罗纳根的作品里常见的元素。在他的前两部作品,2000年的《请再靠近我》和2011年的《玛格丽特》里,主人公都生活在死亡的阴影和羁绊下。只是Lee早已活在一种更巨大的悲伤中。

即使走进停尸间,看到已经冰凉的哥哥的遗体,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态,随后16岁的侄子Patrick出现,同样的冷静、寡言,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Lee还要短。“好的,推回去吧”,同样的镜头角度,更短的时长,如同一段可有可无的空镜头,这便是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随后故事的走向依旧平缓,根据Joe的遗嘱,Lee莫名其妙的成为了Patrick的法定监护人,要照顾他到18岁成人。这本是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但Lee犹豫了,他坐在政府的办公室浑身颤抖,导演通过不断对过去回忆的闪回,向我们揭示了Lee黑暗、骇人的往事。

他曾经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挤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拮据,但也自给自足。但由于一次无心之失,一场大火吞噬了两个未入青春期的女儿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也吞噬了原本的生活。从商店买酒归来的Lee看着变成一团熊熊火球的家,呆滞得不知所措,耳边响着的,是自己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随后两人离婚,妻子再嫁,而Lee离开海边的曼彻斯特,来到了波士顿,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这一次,他独自一人。

这也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最大特点,导演Kenneth Lonergan将剧本中最悲痛的情节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就如同片中角色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埋入心底,只在独处的时候才重新拾起,默默舔舐伤口。

电影的核心也在于此:一个人如何承受不可承受之悲痛?当生活被巨大的悲剧撕裂之后,你将如何修复?

这个许多伟大的电影尝试回答的问题,在这部电影里,答案藏在Lee的眉蹙之间。

Lee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的确贡献了近年来非常难得的动人的演技。他要展现出内心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煎熬,同时又必须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隐忍、克制、正常——他依然能够每天正常的工作,扫雪、通马桶、修电路:只是他对向他表示好感的住户麻木无感,也对觉得他服务态度不好而投诉他的事情不關心。他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没有更少,也不能更多。

被撕裂的生活没有被修复,只是活下来这件事情推着生活继续而已。

人性得到救赎,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就不是美国独立电影担当了

很多典型性好莱坞电影里,故事的走向会是这样:Lee疙疙瘩瘩心硬如铁冷如雪回到故乡,取得前任谅解,润物无声遇见新的爱情,人生转暖,对待侄子从不知所措烫手山芋到冰释前嫌人品爆发,在爱和原谅主题灯笼罩下,人性得到救赎。如果是这样,《海边的曼彻斯特》就不会成为本季奥斯卡热门了,导演肯尼斯·洛那根就不是美国独立电影担当了。

这是一个I cant beat it(我不能打败它)的主题,人类巨大伤痛面前,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

在电影里,当Lee因为哥哥去世而又被迫回到那个悲剧发生的空间时,所有与那个糟糕回忆有关的事情同时发生:他偶遇自己的前妻、前妻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她希望通过和Lee和解,也算解开自己和生活的一个死扣。大仇当前,总是状态好一点的一方,会愿意伸出橄榄枝,有精力让自己的人生缺憾能得到修复。

面对前妻的忏悔,Lee几乎是落荒而逃,他不是不爱前妻了,是被自己的滔天过失给彻底压在了罪孽深重的五指山下,他回不去了,他生不如死,这就是绝望的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从他当年被警察问话后释放,夺枪要自杀就能看出来,他完全心死灯灭。

但同时,他还要处理哥哥尸体如何安放(天气太冷无法动土,尸体无法下葬)、不愿搬家的侄子怎么安置等等问题。

被撕裂的生活无法被修复,只是这些日常琐事推着生活继续而已。

在电影的最后,Lee向自己的侄子坦诚,他无法留在这里,因为他无法打败过去。

是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也不是所有的破碎关系,都能得到修复,不是所有的心碎都能再次完好如初,不是所有的被击垮都能重振旗鼓,就像人的身体,小病小灾是可以治疗休养康复的,绝症是会要人命的,要不就不叫绝症了。

人生终有垮掉的那一刻,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致命一击到来,任谁都无能为力,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残酷和真实力量所在。

但承认无法和解,不是一种解脱,而是痛苦的自我觉醒。那个说着“i can not beat it”的Lee既是在逃避,也是在面对。他知道破碎的心不能修复的真相,恐怕再也无法热爱生活,他更脆弱,也更平凡,更真实。

137分钟的时长对于一个体量并不大的剧本来说略长,但导演强大的编剧技巧和精准的节奏掌控让这两个多小时丝毫不显冗长,甚至有些意犹未尽,散场之后回味十足。

这部电影在刚上映时默默无闻,如今却风头最盛,恐怕也与当下美国的政治环境有关系。

电影故事的主角,Lee和他身边的亲友,正属于这一次支持川普的白人劳工阶级。他们被认为是在美国全球化进程中失落感最强的一群人。

在过去三十年里,他们的收入基本停滞,与精英阶层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与之同时,多种身份族群的诉求呼声日益高企(同性恋婚姻合法、友好的移民政策等等),而曾经掌握话语权的他们却被忽视。这种失落感在电影里也很明显。

Lee在波士顿只能住在地下室,并且拿着最低标准工资。小镇里的渔民也多在为生计犯愁。《海边的曼彻斯特》成为了一面镜子,照出了失语的一群人。

更重要的是,它讲述这群人故事的方式——有耐心的、同情的、真实的,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与尊重,彻底的站在了已经席卷了美国一年的、粗暴的、扭曲的、煽动的川普式风格的对面。用《纽约书评》的话说,看这部电影是一次疗伤,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那种因为政治理念的差异而各说各话、甚至丑化对方的对立心态。毕竟多少时候,你看得到他人背后的悲伤,而多少时候,你又把他们隐藏了起来。

猜你喜欢

肯尼斯罗纳曼彻斯特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中国杂协代表团赴西班牙出席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
象征、戏剧与修辞——肯尼斯·伯克传播思想研究
荷兰「偷」车成风
试论肯尼斯·伯克的文体观 *——兼谈文体与身份建构和权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