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傲慢与偏见”

2017-03-06柳燕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奥迪经销商

柳燕

最近汽车界热点频出,不仅抢占了媒体每年这个时间本应属于广州车展的版面,还从汽车圈内媒体蔓延到圈外媒体,甚至外媒。

最热的两个话题,当属“戴姆勒在华一高管辱华言论”和“奥迪与上汽合作,奥迪经销商合力抵制”了。

围绕这两个热点的讨论,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就上升到了种族歧视、德式傲慢、国民尊严、民族矛盾层面,第二个话题更延展到产业政策、合资成败、商业道德、背信弃义、劈腿出轨的大讨论中。各种帖子后面,也不知道多少人是在理性反思和总结,多少人只是“见热闹就上”,习惯性地加入网络狂欢而已。

作为吃瓜群众中的一员,我不是后者,也并未认真地做前者。只是职业生涯里在中德合资的车企环境中工作过近二十年,与奥迪经销商合作超过十年,对这两个话题有本能的关注。加上作为一枚独立撰稿人,连日来受到多位媒体朋友和奥迪小伙伴的鼓励(貌似用鼓动更准确,嗯嗯),也來分享一点感想。

希望有一天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

身为经常浏览热点文章和评论的网民,我一看这位跨国高管的新闻出来,就预见到了会掀起一场对立观点的骂战:要么是此老外太猖狂,赶紧滚回去,要么是此老外为什么猖狂,还不是你中国人自己不好才让人看不起?

如果网上呈现的事件描述属实,如果剧情后续不再逆转,那么网民怒斥这位人格有缺陷、不懂尊重他人、暴烈易怒的、出口伤人还出手伤人的国际大品牌高管为“渣男”,并呼吁严惩,绝对合情合理。此人咎由自取,“no zuo no die”。

加上万能的网民又扒出此人之前的恶劣行为,“老外这么猖狂,是中国人自己不好才让人看不起”之说,在其他场景下可能成立,但不适用于此事件。不管有没有、或者是有什么样的经历使这个德国人“来到中国后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国人都是‘杂种”,此人素质及言行过于恶劣,以至于有网友对其被就地免职觉得不够,要求驱逐出境。

作为该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人事最高决策层,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案例反省一下,如此重要岗位选人的标准是不是有偏差,至少中国成熟的中德合资公司都有的那种进入中国前的高管跨文化沟通培训,在此人身上完全没有看到效果。

我在中德合资车企工作期间,特别是成为部门主管后,与至少七八位德方伙伴直接搭档过,一起上下级和跨部门共过事的德国同事更是不胜枚举,我不认为上面那位渣男代表了所有德国人,他甚至不能代表大部分德国人。他有可能是少数德国人中偏极端的代表。

我接触的大部分德国人,礼貌、友好,有教养,他们重视规则、准时、秩序、家庭,富有同情心。他们严谨、细致,有批评精神,也喜欢点评政治人物和名人。他们内心里有身为日耳曼民族的骄傲,但基本上不会像小粉红那样高喊爱国,可是当遇到有德国队参加的世界级球赛的时候,那种不需要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潮水般势不可挡。

而与中国人合作,他们会遇到许多跨文化障碍,导致他们常被中国人又生气又无奈地称为“方脑袋”。

我们经常会看见一群“方脑袋”在会议桌上因为观点对立,争执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又在下班后看见他们坐在啤酒馆里一起尽情畅饮,轻松愉快。与他们交往和合作,有时会因为观点难以统一,烦到要崩溃,但总体来说,人际交往还是很简单。

而且,绝大多数有修养、有素质的德国人,会对有原则、有立场、有观点、勇于坚持、敢于沟通的中国人给予真诚的尊敬和认可,尽管在合资企业的谈判桌上由于利益出发点不同而天然有分歧,尽管中国人所坚持的立场与他们的诉求可能不一致。

这样的群体中混迹有上面那种渣男,大概是任何一个人种一定数量的样本人群中,都会出现低素质人员的概率事件,只是概率不同。换上同样样本数的我国公民,与德国样本比照,会是怎样的结果,我没有答案,探究答案也没有意义。

我的浅浅的体会是,如果我们国家足够强,公民足够文明,同胞大都素质优良,彼此间都能做到相互尊重和友好,甚至哪一天我们自己的公司强大到去国外建厂,销售产品,赚外国人的钱,而又能对一直被自家媒体妖魔化的这个国家的公民尊重有加,那么,在本国土地上再偶遇一两个这样的渣男撒野,该扭送到哪里就送去哪里,未必需要大动肝火,全民讨伐。因为我们足够自信,我们真实的样子,不会因为被一个人渣骂了就变了,我们就不是我们了。

这也是我们不再遭遇傲慢与偏见,或者遭遇了,也不至于成为玻璃心的唯一路径。

弱肉强食和互惠互利同是丛林法则的组成部分

参与到第二个话题的讨论,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一直是犹豫的,因为作为中立的围观者,我其实很难中立。

如同很多曾经在一汽、一汽-大众或者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工作过而后又离开的前同事一样,对于这个企业、这个品牌的情感一定是有的,或浓或淡,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在这个话题尚未成为热点时,我对向我约稿的媒体朋友开玩笑说,曾经有一个成为大V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放弃了。

而当热点变得越来越热,资讯越来越多时,我试着以第三方独立撰稿人角度,适度发表一下局部的浅见。

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在佛山谈判会场,奥迪经销商率先遭遇了“德式傲慢”。之后,更多的报道,都介绍了关键桥段——奥迪经销商向德方提出了明确的条件,给了10天期限,要求解除与上汽的合作,否则12月1日起停止提车,并最后全体离席。脑补一下,画面感很强很彪悍。

由于控制参会人员数量,有一些会议内容并未为外人所知。可能看到这些报道的读者,会得出奥迪经销商得理不饶人的印象,或这样的表现够过瘾但不够理性,或解读出德方的傲慢无礼。事实上,这都不是过程的全部。

从现场多位参会的经销商朋友描述中得知,奥迪经销商联会代表在事先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之后,理性地阐述了奥迪经销商的核心诉求,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诉求。

从奥迪100开始的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几乎零起点的品牌地位,到中国早期的一批投资人投身奥迪品牌,从无到有的营销体系发展历程,一汽集团强大的支持和投入,奥迪经销商为品牌长期发展从硬件到软件的全力付出——奥迪经销商对于今日奥迪巨大成功不可替代的贡献,各方努力下为奥迪在中国收获的不可复制的成功历程,逐一阐述,有些历史,甚至在场的部分双方代表都不曾全知晓。

正如我在上一节提到的,其实绝大部分的德国高层,特别是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奥迪代表,对于中国市场是重视和尊重的,也是具有对话的姿态和能力的,在本次会谈中也一样,这一点,两位参会的大集团老总都跟我说了同样的感觉。会议纪要显示,会谈的上半场,奥迪代表解释和介绍了与上汽合作的相关情况,与一汽的未来十年商业计划,以及对经销商提出的关于网络并网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但是,此前在这次酝酿与新伙伴合作的過程中,貌似奥迪确实把经销商群体的感受忽略了,因此,合作新闻发布后,奥迪经销商的强烈反应让他们始料未及。而佛山会议正是一次集中的体现,经销商的“维权”举动的确是超出德方代表事先的想象了。

多年以来,奥迪经销商与厂家的伙伴关系和谐友好,无论是市场井喷时代还是低迷时期,与厂家同甘共苦,互动共赢,对奥迪、对一汽-大众始终保持着充分的信任和服从。“组团”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且不卑不亢中显示出坚定的强势,清晰表达自身的诉求,这一定是德方代表们在中国遇到的第一次。这极大地考验着这个品牌决策层的智慧。

当这些诉求被万能的网络公之于众后,自然招致各种热议,更引发围观者对后续事态发展的更大关注。

毕竟,作为深谙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并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国际品牌,我们可以假定奥迪选择第二个合作伙伴的商业行为符合商业规则。

但对于毫无防备的、当前生存日渐艰难,未来利益或将更受损的经销商群体来说,这是个天降的坏消息。因此,尽管他们是整个大戏中的配角,尽管所做之努力看上去是“蚍蜉撼树”,尽管所提的条件看上去有些强硬,尽管在后续短暂又漫长的8天中可能有新的变数发生,但奥迪经销商有权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发出自己的声音,至于声音是过于高昂或轻缓,属于具体对话内容的范畴,不是此事的关键。

对于他们的此举,在我们这个有平等合作共识的社会里,媒体和行业以及相关方,应以开放的态度,给予包容、理解乃至支持。如此,也将是商业文明的进步。

当看上去处于“下游”,一直不占有话语权的群体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发声,多年来固有的格局被打破,新的平衡被建立,这正是商业社会的本来法则。

再进一步说,物竞天择,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更多,这既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

谈到丛林法则,或许各方还应该了解,弱肉强食和互惠互利都是丛林法则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期待看到博弈中的各方能体现出高格局、大智慧,最终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值得一提的是,丛林法则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弱是可以逆转的。兔子不能变成老虎,但可以成为跑得最快的兔子,成为兔子王,永不被吃掉。老虎变不成兔子,但懒老虎可能吃不到肉,并可能被其他肉食者食之。笑在最后的,不一定是老虎或兔子,但一定是最强的那一个。

正如“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傲慢与偏见”。当你遭遇了无法接受的“傲慢与偏见”,比谴责和谩骂更实效的,当是让自己变得更强。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无论是国家间的较量,还是企业间的商战,抑或是人生的竞争,都是如此。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奥迪经销商
浅谈厨电企业的年终返利制度
奥迪A8LHorch
年度十佳经销商
谁是第三者?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布局未来应战宝马X7奥迪Q8即将发布
年轻劲旅 5分钟带你了解奥迪Q20
1
如何成为经销商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