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2017-03-06张云峰刘俊卢灿举李超
张云峰 刘俊 卢灿举 李超
摘要:该文在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及其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所阐述的方法、思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所做的研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78-03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用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影响[2]。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只有不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有些地區学生未接受过正规计算机教育。虽然部分学生在中学上过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不属于高考课程,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上网和玩游戏,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中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2.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信息高速增长,新概念,新知识不断出现,只有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不断更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教材更新慢,如授课教师不积极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就会造成内容陈旧,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教学效果不理想
经常能听到“我的office办公软件是在写完毕业论文才会的”,“能不能帮我把操作系统装一下”,“照片是别人帮P的”……这些知识都是应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掌握的,而学生直到大四才能掌握一部分,充分说明很多学生并没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教学模式,考核形式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3.1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的每一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到两门课,由于时间限制,每部分都需要精讲。教学的要求就是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新知识,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确定方向。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校从计算机基础,常用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知识及硬件操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2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3.2.1叙事式讲解,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课程的重要部分,主要讲述计算机发展,原理,软硬件系统的组成等基础知识,由于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如按概念-解释的授课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走马观花,充耳不闻,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计算机从最初的满足人类自动快速计算的需求到目前应用到各个领域,从机械计算到电子计算,从只有硬件到软硬件都有,计算机的知识是不断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一些关键人物,技术,思想密不可分。如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比尔.盖茨,乔布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励志的教材。叙事式就是以时间和人物为主线,通过介绍不同时期影响计算机发展的人物生平,成就,奋斗史,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计算机知识,而且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要真正通过叙事方式使枯燥知识变为生动,单调变为丰富,丰富的人物经历是重要的,同时也离不开讲授者的精彩演绎。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计算机发展的整个过程,并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使生僻的专业术语变得更通俗易懂,这也对讲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基于分层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使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问题,很多院校采用分班教学方式,即按照能力分成快慢班,力争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本校场地及教员数量限制,无法实行分班教学,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尽量做到快慢兼顾。在教学中将案例法,任务法和互动法结合使用,并在各种方法的运用中,注重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案例法能够直观、生动地将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知识点讲解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的问题[3]。案例法非常适合工具软件的教学,它可以将离散的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软件操作步骤及主要功能操作方法,为后期深入学习及自学打基础。案例法的关键是演示作品的展示和作品的讲解分析。案例法并不是只是让学生看作品效果,分析作品更重要,通过分析才能使学生懂得软件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作品分析中,鼓励学习过相关软件的学生参与,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4]。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分为基础类和提高类,初学者做基础类任务,而有基础的学生则完成提高类任务。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优秀作品展示和讲评。作品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课堂互动不是简单的问答式互动,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5]。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教师在对这类应用软件讲解时设置了多个环节让学生补充,即部分功能让学生讲解和演示,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图像处理,视频处理软件能够熟练运用,对于这类软件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讲的方法,即安排学生独立授课。教师只从内容组织,实践掌控,课件设计等方面提供指导,具体实施完全按照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独立授课方式,不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表现出极大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法有利于增强师生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3.2.3软硬兼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幫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以往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所介绍过的工具软件,并不涉及硬件操作,造成学生虽然学习了硬件知识,但没法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硬件实践能力偏弱。本校的硬件实验室(如图1所示)能够开展计算机组装,系统安装,计算机网络组建及常见故障处理等操作实验。依托硬件实验室,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增加了整机组装,操作系统及软件安装,网线制作等硬件实验,弥补了课程缺少硬件实验的不足。将传统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4发挥网络实验平台优势,实现实验的时空扩展
学生在进行软件实验时,由于掌握程度不同,在规定时间内部分学员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实验,无法完成复杂实验,影响实验效果。网络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能够实现学生实验作业上传,实验任务和学习资源下载,问题讨论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实现实验的时间空间扩展,学生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成功上传。学生不必为课堂完成不了实验任务担心,教师也不必担心实验任务难度过大影响实验任务完成。学生具有更充分的时间精力用于完成任务,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3.3注重实践能力,多种评价机制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方式,克服一卷定成绩的不足。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并对于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即考核学生运用相关工具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多种评价结合,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确实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此课程不仅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软件工具功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确定自身计算机学习方向。此课程就像计算机发展一样,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嘉,吕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4):104-107.
[2] 孙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04-108.
[3] 魏霖静,陈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案例教学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2):110-112.
[4] 韩秋凤,王伟杰,罗俊.以任务驱动法主导“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10):79-82.
[5] 曲良东.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践探究[J].现代计算机,2012(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