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出发
2017-03-06余伟
余伟
自2016年6月之后,浙江省高考命卷作文题的趋向已日渐显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既是重点,又是弱点,这便给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们布置下了教学工作的中长期核心任务。
早在高一,我就于课堂上分阶段向学生陈说了议论文写作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我得有观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它;
二、我得有层次,用简单的图示勾画它;
三、我得有材料,用准确的语言陈述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又特别设计了一堂写作指导,详细介绍了“分论点,排层次”的具体方法——
一、并列式分解:推类、溯因、觅法、求果;
二、递进式分解:按议论步骤递进、按论点内涵递进。
然而几次练习下来,效果并不显著,且新问题纷现、凸显,让我一度茫然,不知所措。必修课文教到了第五册,《长亭送别》里崔莺莺唱“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看到纠集于议论文写作初级水平的学生一大拨,心生同感——那忧愁神伤的难不成就是我?
【文一】
站直了做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徐志摩说过:“是人没有不想飞,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1)(2)中第一段和题目之间、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看不到逻辑关系。或许应表述为“人人想飞→前提却是站立→自强不息→站直了做人”。
(3)中画线句表意重点在“实践”,和“站直”毫无关系。加点句和后文也不能形成对照,可考虑改成“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小姐”之类的。另,民间传说(或仅仅是电视戏说)中的人物、事迹,以这样随便的形式提及,议论缺乏说服力。
(4)中“自强”和“活得有尊严”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也好,递进也好,因果也好,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一则下文的展开会轻松、分明,二则此处用词将得以调整,体现议论文语言精准的特征。
(5)中加点词、画线句存在语言轻飘、松弛的现象,应尽可能做到沉稳、严谨。波浪线所示部分很好,阐释本文主旨,有力论证了观点。
(6)中两个词“站起来”和“态度”值得下文呼应。
(7)中“敢于进谏”在作者心中就是“站起来”的意思,但没有表述出来。缺乏阐释,一个事例便不能凝成力量去说服读者。“人格品质”也是如此,详细点明他们的刚直不阿乃源自内心的“态度”,文章才能气脉流贯、声正理直。另,加点词句或不准确,或不完整,须修改。
(8)中笔者揣测第八段和第六段的“站直了”和“站起来”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高度”和“态度”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作者有“分论点,排层次”的意识,可是并没有表达好。
(9)中看得到“态度”,却不见“高度”的影子,其实只要对两处引文稍作一些品析,着意探寻诗人的精神境界,“高度”便自然映现。
(11)中“人杰”和“鬼雄”大有文章可做,既呼应上文的“站起来”“站直了”,又开启第十一段的内容向更深一层进发。而现在的画线部分有诸多毛病,第一,偷换了概念,第二,又将语意绕了回去,整段文字变得了无意义。
或许就是为了求得形式上的合乎要求,该生无形之中几乎放弃了内容方面任何一样的讲究,继续借用《长亭送别》里的唱词,我把其中的遗憾归纳为三点——
一、“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遞一声长吁气”
主要体现在第一到第四段。
各段自说各段事,各句只管各句意,逻辑不严密,甚至上下文严重脱节,这是议论文写作首先要规避,并且亟待改善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的思维品质很重要,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其个别辅导所能起的促进、提高功效。只要指得出,改得来,一切皆有希望。写作的路正长,学习的路更长。
二、“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主要体现在第六到第九段。
这里有(分)论点,也有材料,但材料与观点之间没能形成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缺乏的就是一个阐释的过程。第五段末句可圈可点,若能依照此法不断呼应关键词语,则作为论据的材料便起到了论证的作用;第六、第八段已经提炼出了关键词语,第七、第九段却视之不惜,弃之不顾,只作了一般性的故事简述,对论证观点毫无意义,表达效果不增反减,实为可叹。但我也关注到积极的一面——作者已经初步具备了层层递进的议论意识,至于阐释,面批修改之中陪伴学生理一理思路,拉一拉关系,相信每一个向上的心灵都能够逐渐领悟道理、掌握方法。
三、“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特指第十一段。
诗句引用得不错,本可以在两个很重要的名词上稍加演绎,既呼应上文,又使文意飞升至新的更高的境界,却不料作者思想松懈、措辞随意,末尾竟流于滥俗。我一向认为:未经思索的语言是没有价值的语言。这种表述即为我所强烈批判,语词、内涵皆不负实际责任,轻浮、庸常,引带着整篇文章坠向烂泥塘,影响极大、极差。作为老师,我必须肯定该生在形式方面做出的努力,但不得不指明其内容上的严重欠缺,并辅导学生将文章修改完成,最后总结,省悟。
【文二】
站直了做人
徐志摩说过:“是人没有不想飞,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飞向天空的梦想,然而推想他们试飞之时,也必是站立于草地上,然后奔跑,最后成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站立,那么站直了做人,同是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在我看来,人要活得有尊严,要活得自强。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在他最狂妄的年纪,一场意外,不幸地让他的腿脚被轮椅禁锢。没有人肯给予他一份工作,他也感受到了被世界抛弃的绝望。命运的无常,岁月的沧桑,地坛的蓬勃,母亲的坚忍,使他渐渐参透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我可以肯定地说,他的精魂站起来了,而且比健全时站得更高、更坚定。他用铿锵的笔,挥手书写了美好的“站立”人生。
站起来,是一种人生态度。
中华上下五千年,唯有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历代帝王身边都会有两种人,一是懦弱的、看眼色行事的小人,二是敢于进谏的忠臣。小人遗臭万年,万民共愤;忠臣则是百姓爱戴的英雄,他们不惧皇威,事事真情相告,若遇昏君不醒,将之斩首,他们仗义执言的无私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让天地也为之动容。文天祥曾叹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算危恶重错,生死悬于一线,他也会挺身而出,奋勇向前。因为忠于自己的心,所以死而无憾,他的精魂便站起来了。凡事问心,只要是认定的,就不懈、无悔地去做,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我活过,我爱过。”
站直了,是一种人生高度。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后期几经贬谪,生活贫苦,他面对挫折和失意,谈笑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虽是一时感叹之语,却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万物都有固定的规律,不可避免,他洒脱地对待已有的挫折,欣喜地迎接美好的未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任平生”! 一切释然。身处竹林之中,却仿佛凌于绝顶,透着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这样豁达开朗的精神境界,实在超越于众心。俗话说得好,“站得高,看得远”,这就督促我们必须以笔直的姿态换取珍贵的分分毫毫。而困境中,我们更要站直了看待问题,笑傲人生,活得有尊严,活得自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在世,怎能白白走这一遭?站直了,成为人中豪杰,或舞或翔,哪怕化为一泊血泪,灵魂也将跟天地融在一起,长存,不朽。
對于“遗憾一”的修改:逻辑成立。删该所删,添该所添,语言自然流畅,甚至稍具文采,并富有张力,段与段之间跳跃着推进。
对于“遗憾二”的修改:阐释到位。关键词在下文中都得到了落实和强化。段末的句子不仅照应了上文,还起到了由人及己、拓展文意的作用。前一层向内探求,后一层往外发散,清晰,鲜明。
对于“遗憾三”的修改:首尾完足。简短文字,既连接了所引名言,又以变换了的形式与开头关于人类“站立”之后进一步的追求——“飞翔”遥相应和。境界打开,而决不执泥。
相较于文一,文二中三大遗憾一一弥补。以典型病文及其批阅、修改的过程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并期望使他们自知自觉、少走弯路。索性借《长亭送别》中道白,将下一堂写作课的要点设定为:一、“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逻辑要严密);二、“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阐释要清晰);三、“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尾首要呼应)。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不只描画了困境前的愁思、窘态,也承诺了其后美好的结局——思想丰收。再次出发,理想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