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寓哲理,展示思想魅力

2017-03-06熊芳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哲理玫瑰万物

熊芳芳

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的作文总拿不到高分呢?”

我笑着反问:“你的文章给了我什么,让我乐意偿付给你一个高分呢?”

考场作文评分,无异于一场交易。

就像女人买衣服,我舍得花大价钱买下的衣服,一定有让我无比动心之处。

同样的,能让老师拍案叫绝“一掷千金”的文章,也一定有让老师无比动心之处。

这里的动心,可作两解:一、感动;二、触动。

感动,就是以情感人;触动,就是以理启人。

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中谈道,“最高的艺术是要把观念纳入形象”,而且“一个字应包含无数的思想,一个画面要概括整套的哲理”。巴尔扎克说:“你要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先得成为一个哲学家。”

深刻的思想哲理、独到的发现、智慧的见识,是作品的灵魂。一篇作文,无论叙事传情还是达理悟道,写作最本质的需要始终是完成一种领悟,领悟人生,领悟自然,领悟真理。因此,好的作文,需要有哲理和智慧的光辉。没有哲理之光的作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庸俗乏味。

作文,以生活为土壤和源泉,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生活本身。许多文章你读完之后不会有任何的遐想和反思,也不会让你静静回味默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话语垃圾或者情绪泡沫。

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古代的学者接触他周围的世界,并开始思考;他们用自己的心灵重新进行安排,然后再把它表现出来。进去时是生活,出来时是真理;进去时是瞬息的行为,出来时是永恒的思想;进去时是日常的事务,出來时是诗。过去的死去的事实变成了现在的活生生的思想。它能站立,能行走,有时稳定,有时高飞,有时给人启示。它飞翔的高度、歌唱的长短都跟产生它们的心灵准确地成正比……”(《美国学者》)

经过了重新整合、转换提炼的生活,才能变成思想和真理,成为艺术和美。

真正杰出的文章,是有灵魂的。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就是它的灵魂。哲理就是支撑文章语言“血肉”的精神之“骨”,是智慧的闪光,是内在的力量。有思想魅力的文章能够瞬间征服读者,在这场“评分交易”中迅速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接受评卷老师的“评头品足”,转化为以自己文字的思想魅力对评卷老师形成审美的吸引与智慧的征服。

今天我们就说说文章如何做到在文字中巧寓哲理,带给读者思想的洗礼与灵魂的触动。

如何在作文中巧寓哲理,展示思想的魅力呢?

一、日常生活悟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哲理,需要对生活的热爱与审美,对人生的珍惜与真诚。譬如张晓风的一篇散文《一山昙花》,写她去夏威夷,十分遗憾地错过了上个礼拜刚刚开过的满山昙花:

到了山边,不禁目瞪口呆,果真每株花都垂着一朵大大的枯萎的花苞。遥想上个礼拜花千朵万朵深夜竞芳时,不知是如何热闹熙攘的盛况。而此刻,我仿佛面对三千位后宫美女——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努力揣想她们当年如何风华正茂……

如果不是事先听友人说明,此刻我也未必能发现那些残花。花朵开时,如敲锣如打鼓,腾腾烈烈,声震数里,你想不发现也难。但花朵一旦萎谢,则枝柯间忽然幽冥如墓地,你只能从模糊的字迹去辨认昔日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此时此刻,说不憾恨是假的,我与这一山昙花,还未见面,就已诀别。

但对这种憾恨我却早已经“习惯”了,人本来就不是有权利看到每一道彩虹的。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我没赶上,李白宴于春夜桃李园我也没赶上。就算我能逆时光隧道赶回一千多年前去参加,他们也必然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将我拒之门外。是啊,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是我可以碰上的。哥伦布去新大陆没带我同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首演日我没接到招待券,而地球的启动典礼上帝也没让我剪彩……反正,是好事,而被我错过的,可多着呢!这一山白灿灿的昙花又算什么!

……

凡眼睛无福看见的,只好用想象去追踪揣摩;凡鼻子不能嗅闻的,只好用想象去填充臆测;凡手指无缘接触的,也只得用想象去弥补假设。

我曾经淡忘无数亲眼目睹的美景,反而牢牢记住了夏威夷岛上不曾见识过的一山昙花。这世间,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

这篇文章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哲理:我们一生会错过许多好事,但我们并非理所当然地有权遇见所有的好事,遇上了是幸运,应当感恩;遇不上是当然,所以应当释然。而且,有时候,不曾拥有才是真正的拥有,就好像刘易斯在《来自寂静的星球》中借一外星人之口说的话:“当你和我相遇,时光一闪而过,似乎毫无意义。现在,当我们忆起这次会面,确有某种东西在心中萌动,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却仍然一无所知。只有在我临终前追忆中出现的,只有终我一生都在我心中的——才是真正的相遇。”

真正的相遇,不一定是物质的碰撞与交集;心灵的契合、想象的烂漫、永恒的悬念,往往才是真正刻骨铭心的。

张晓风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过”的憾恨,看到了生命最本质的真相。她拒绝平板教条的道德说教,通过朴素的生活化的叙事来感悟人生哲理,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日常化软性叙事的亲和力。

二、自然万物显哲理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自然万物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哲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脱出愚蠢。”读懂了自然万物的哲理启示,人类就能脱离偏执与愚昧。自然万物本身就是令人惊讶的完美奇迹,它蕴含着至高的哲理与智慧。只有人的心灵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在某些方面达到默契、灵犀相通的时候,人才可能读懂自然,领悟哲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自然是宁静的,所以人的心灵也只有在澄澈宁静的时候,才能与自然达到默契。所以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这样说:“在和谐的力量和深刻的喜悦让眼睛变得从容安静之时,我们才可以洞悉万物所蕴含的生命力。”

一颗澄澈宁静的心,诚然是能够读懂自然万物所昭示的生命哲理的。譬如林清玄的《查塔卡的杜鹃》:

传说印度有一种叫查塔卡的杜鹃,它只在雨天唱歌,只饮雨水为生。如果很久没下雨,查塔卡就会停止歌唱;如果更久没下雨,查塔卡就会集体死亡而消失。

我走在雨中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这种印度杜鹃,想到这个世界上不乏江河湖海,为什么这种鸟不饮雨水就不能解渴?这个世界上也常有唱歌跳舞的情境,为什么查塔卡鸟只在雨中唱歌?

宇宙间有许多问题是无解的!就像熊猫只吃竹子,无尾熊只吃油加利叶,蚕宝宝只吃桑叶,蛀虫只吃木头……

说是演化也无不可,但我却相信其中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坚持:我就是喜欢在雨中歌唱,我就是只喝雨水,那又怎么样呢?

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世间稀少的物种,就会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灭之路;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

林清玄承认宇宙间有许多问题是无解的,如用道理说不通的事,就用心灵去贴近它、倾听它,或有可能理解它、认识它,并且,这些用心灵感悟出来的哲理,会成为人类生命中最温暖的鼓励。

三、引用素材点哲理

在作文中,还可以引用名言、诗句、故事、名著、新闻、歌词、影视、漫画等等来点出哲理。引用素材,能够使文章变得丰富,如果只是一个人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自说自话,天马行空,难免让读者感到单调。素材的引入,不仅能够为文章注入活水,而且,借助素材来点示哲理,让别人来替自己说话,让故事来替自己说话,会大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事半功倍。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距离产生美”,真的是这样的吗?身处异乡的游子称祖国为远方,热恋中的女子称男子所在的对面小街为远方,大山深处的孩子指着从未见过的城市称它为远方……

这是引用名言。“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出自现代著名诗人黄颖。这样的名言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种充满哲思的基调。

若你已经下定决心昂首走下去,我仍旧祝福你,若你像我一样停滞不前也请不要灰心,别人的节奏并不能扰乱你自己心中的“远方”。就像汪国真说的那样:“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陈俪丹《远方》)

这是引用诗句。引用汪国真的诗句收束全文,富有哲理的意蕴和诗化的意境。

尤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远方的灯塔,那泛着一闪一闪的绿光的远方,就似盖茨比追逐了一生的爱情。爱情的远方虽遥遥无期,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坚守、信念,以及甘愿奉上生命的勇气。(陆洲《远方》)

这是引用名著。陆洲用名著中的人和事来点出哲理:追逐吧,向着远方。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或者当你抵达时大失所望,你的那份信念、勇气与坚守,就是最灿烂的生命风景!

鉴于篇幅,还可引用歌词、故事、新闻、影视、漫画等,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四、逆向思考出哲理

逆向思考,即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创造新形象,衍生新思想。这种方法若用得好,能让自己的作文鹤立鸡群。

看下面的例子:

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可是为什么予人的要是玫瑰,而不是其他的花呢,其原因恐怕在于玫瑰有刺啊,会刺伤送花人的手。

难道不是吗?想当年鲍叔将齐国宰相这束玫瑰给了管仲,让管仲坐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自己却被“刺”成了个副手跑前跑后;而贫穷的马勒为了满足同样贫穷的舒伯特作曲的欲望,不惜将自己仅有的几张画纸画成五线谱给了他,然后自己只好忍受许久不能作画的痛苦。还有恩格斯,他倾尽家产让马克思精心研究,而自己却被“刺”得穷困潦倒。

所以说,送玫瑰的人要做好被刺的心理准备,收玫瑰的人则要更加珍惜这束玫瑰,因为送玫瑰的人手里不仅有余香,还有刺伤。(李中汇《予人玫瑰,手有刺伤》)

作者将俗话所说的“手有余香”改为“手有刺伤”,从浪漫主义变为现实主义,却更具温情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俗话是站在赠予者的角度自己给自己的鼓励,作者的话却是提醒接受赠予者要懂得珍惜对方,懂得感恩。情感有了这样的双向交流,就成了双倍的美好,人间也因此变得温暖光明。逆向思考,翻出新意,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五、生命现象喻哲理

观察一种生命现象,往往能以类比的思维发现其中的哲理,这样的写作,能够将读者的眼睛和心灵引向远方,扩大文字的张力,让作品的意境变得深邃悠远,耐人寻味。

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粤语里,伞和遮是同音的。

帽子是伞,扇子是伞,彼时琵琶女的琵琶,此时我同学的口罩,都是伞,都是遮遮掩掩——女人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雨打芭蕉,雨打新荷。若那雨点只直直摔在地上,便不叫“琼珠”了,堪剩下个“乱撒”,毫无美感。被截断才有矛盾,有矛盾才有美丽。视线落到这些遮掩物上,“砰”地碎开,落下一地的翩翩遐思,不完整不真切,抓心挠肝,欲罢不能。

所以那雨巷里撑着一把油纸伞的女子才在戴望舒的心里留下了痕迹。

芭蕉叶下,是谁勾起朱唇,巧笑嫣然。(尹一心《遮》)

以“伞”为话题,作者巧用粤语里同音的“伞”和“遮”引入话题:截断与阻隔。关于各种“伞”和“雨打芭蕉,雨打新荷”的生命现象的叙述与描写,还有戴望舒雨巷里那个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即,都在运用巧妙的譬喻,集中突出主题:截断与阻隔造成矛盾,有矛盾才有美丽。越是不可捉摸,越是妙不可言。

作者的语言灵动轻盈,丰富细腻的微叙事为哲理的生发作了极好的铺垫,摇曳多姿而又深邃悠远,极富时间感和空间感。最后的画面定格意味深长。

在群芳争艳的考场作文中,只有那些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文字,才能清雅脱俗,艳压群芳。当评卷老师被吸引被征服,他们才可能拍案叫绝,“一掷千金”。

猜你喜欢

哲理玫瑰万物
没跪 玫瑰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玫瑰飘香
刺玫瑰
刺玫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