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学维度下失地农民有效就业的影响因素

2017-03-06吕娉婷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镇化补偿

吕娉婷



政治学维度下失地农民有效就业的影响因素

吕娉婷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辽阳 111000)

目前,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也逐步扩大,我国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政治学角度入手,基于辽阳市的调查数据,分别从自身、政府、市场三个维度探讨失地农民就业的共性问题,从而为失地农民有效就业提供原因分析。

政治学;失地农民;有效就业

李克强总理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显然,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潜力所在。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部分或全部地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尤其要对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有所保障。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失地农民就业有利于失地农民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从理论上讲,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使农民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关系到人的双重属性的实现,我国对于失地农民主要采取的是货币安置的处理方式,只有经济上的补偿,那是片面发展的人,只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要求,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求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更是包括人的外化实践活动,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有效的就业。而对于农民来说,在失去土地之前,他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双重具备的。但是,失去土地之后,如果只得到经济补偿,那么,只满足了农民的自然属性,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未就业,使原来的土地劳作没有新的劳动形式给予代替,这就会造成农民丧失社会属性,进而造成农民双重属性的不完整,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失地农民就业有利于巩固政治统治

我国执政党的看家本领就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战争时期,我党立足于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土地改革,坚定的站在了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得到了广大农民阶级的认可和拥护,从而获得了合法的政治统治权利。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挑战,城镇化必然使农民阶级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劳动的对象,所以,失地农民能不能在失去土地之后重新获得劳动对象,也就是基本的就业岗位,这就关系到农民的利益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我国执政党就会受到质疑,就会失去政治立场,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

(三)失地农民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笔者经过走访发现,一部分获得高额经济补偿的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劳动对象,他们利用维持生活的经济补偿款从事赌博、吸毒等非法活动,一方面,这部分群体的不良嗜好对社会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这部分群体的经济补偿款一旦失去,就会投靠政府,从而变成潜在的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所以,充分重视失地农民有效就业关乎社会的稳定。

二、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1.惰性思维。政府对失地农民采用的最普遍的安置办法就是一次性资金补偿,在获得了土地补偿金之后,部分失地农民往往不发展一些力所能及有利润的经营活动,而是利用补偿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还有部分失地农民“高不成低不就”,对要求高、收入高的工作干不了,而对工作管理严、强度大、收入低的工作又不愿干。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失地农民主观思想上的“等”、“要”、“靠”的意识很强,惰性思维严重,就业创业积极性不高。

2.淡漠就业。部分适度农民认为只要有饭吃,就有保障,即使失去了土地还有政府、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总会有政府、村集体来兜底,思想上认为就不就业无所谓。

(二)政府因素

1.补偿政策有待改进。首先表现为征地补偿标准低。笔者走访辽阳河东新城的失地家庭了解到,他们一家3口,失地1.5亩,一共才得到9万元的失地补偿,其中,5.5万元的安置费,3.5万元的失地补偿,一亩地的补偿款还不到3万元,如果没有有效的就业,那么,就会面临坐吃山空,这笔钱花完了怎么办?无疑这部分人群将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其次表现为征地补偿方式单一。目前,辽阳市对失地农民主要采取的是一次性货币安置的方式,失地农民在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费后,并没有真正将这笔钱用来投资或者从事个体经营。

2.就业培训力度有待加强。从培训内容看,往往以普通农民农业技能培训为主,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内容很少也很单一;从培训效果看,目前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时间短,培训机构部门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仅限于简单技术工种,培训过程的形式化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很难在短时期内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同时,由于对农民就业培训一般是公益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其他培训机构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设计,这就导致培训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培训效果打折,培训技能与就业岗位匹配性不高,影响培训后就业率。

(三)市场因素

1.第三产业发展不成熟。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三个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区域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辽阳市也是如此。失地农民受能力所限,其就业方向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但由于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尤其是第三产业发育的程度不成熟,导致乡镇企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这阻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

2.企业现代化程度不深入。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不同,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含量,对体力劳动者需求锐减,但失地农民做体力型劳动的所占比例较大,这种发展模式的改变给失地农民就业带来了冲击。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另外一条重要平台就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集体企业,但受经济环境和发展模式制约,各地集体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经济中所占比重比较越来越低,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业就业和现代化就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失去土地后被迫处于传统和现代就业的边缘,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除此之外,总体经济环境,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形势不乐观,也让失地农民就业变得越发困难

3.就业信息不畅通。当前,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通畅,要么“有活没人干”,要么“有人没活干”,这阻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信息的调节需要职业介绍机构,近几年辽阳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设立了就业服务部,专门收集用工信息,开展职业指导,组织洽谈,开展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等,就业局还组织了多场针对失地农民的专场招聘会,但依靠政府的组织协调来调节信息毕竟不能形成常态。根据调查可知,失地农民寻找工作的途径主要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占44.8%,通过政府组织的招聘会获得工作的仅占8.4%。有33%群众从来不知道用工信息,46.4%的群众表示没有参加过大型招聘会。对于社会上的求职中介机构,由于它们经常发布虚假信息,失地农民对这些中介不完全信任。因此,就业信息不畅,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又一重要因素。

总之,当前在失地农民就业方面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空间,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1]朱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尚文君.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何方)

D669

A

1007-421X(2017)01-0110-02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城镇化补偿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解读补偿心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