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时代
2017-03-06
2017年9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的“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邀请了吴为山馆长作为主讲嘉宾,他以“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学术总主持及著名雕塑家的双重身份带领观者解读了大展。同时,也就雕塑创作中的诸多时代命题,以其独到的视角阐发了颇有价值的观点,讲座题为“雕塑与时代”。本期将讲座整理成文字呈献给读者,让我们共同感受吴为山馆长的“雕塑人之梦”。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今天,我讲的题目叫“雕塑与时代”。雕塑是静止的,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就是要通过不同时代的雕塑作品,为每个时代留下精神坐标,形成一个文化的轨迹和历程,让人们去思考、去敬仰,这就是“雕塑与时代”的一静一动——一个是可以看得到的形体;一个是看不到的,但可以通过形体感受到的,是时间的概念和精神的概念。
我是一名美术工作者,对书法、绘画、雕塑、理论的研究都有浓烈的兴趣。这些兴趣加在一起,使我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获得了一些体会。何谓“雕塑”?“雕”就是做减法,例如木雕、牙雕、石雕等等,是对物体的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的延伸,作者把自己主观认为不需要的部分雕琢掉,从而获得理想中的形态,也是其所追求的精神载体;“塑”是做加法,比如说泥塑、面塑等等,利用可塑性的材料不断垒积,把作者的内心世界投射到对形体、对生命的本质当中,如同春燕衔泥一般,艺术家通过“塑”的方式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让观者可以在这样的精神家园中遨游、思考,得到精神的慰藉和感情的寄托。“雕”和“塑”的一减一加,形成了加加减减不同的过程和心理体验,最终在空间里塑造出可以让人类崇仰和审美的对象。这就是我对雕塑的理解。
“雕塑与时代”讲座现场
刚才,我是以雕塑家的身份来阐述了“雕”和“塑”的关系及其意义。接下来,我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和“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的学术总主持,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个展览的情况。
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几千件雕塑作品,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以来老一辈雕塑家的经典名作和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另外还包括明清雕塑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用心灵、用情感、用智慧和毅力创造出来的作品多数时间都在库房里,很少拿出来展出。这次在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从中遴选了一批经典力作,集中向公众展示出来。人的精神世界要在空间、时间里永存,就是要通过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是要有文脉的,是要有载体的,是要有形式感的。比如说,青铜铸进模型以后,会有一些气孔,这些过程中的瑕疵往往会被留下,这些都是存在于物质中的最可贵的记忆和痕迹。因此,我们看雕塑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只看到物质形体,更应该看到人的精神价值在其中的投射。
物质是有时代性的。通过考古,我们知道人类会在不同的时间运用不同的材料塑造形体。古老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留下来的文物,以及中国古代的陶瓷等等,这些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痕迹。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不锈钢材料经常被雕塑家选用,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涌现了许多不锈钢的球形雕塑,有的代表开发区大有希望,冠名“长江明珠”“黄河明珠”“太湖明珠”等等。甚至有些学校也会架起“雕塑球”,寓意升起明天的太阳。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给我们留下的痕迹。
今天的一些雕塑家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已经不再需要用泥巴来做了。稿子在电脑上设计完成,再用3D技术打印形成雕塑。这是古人所不可想象的,不要说古人,连我这样用惯了泥巴来雕塑的人,喜欢在泥巴上看自己指纹的雕塑人,都不太能够接受今天用现代科技方法创作的方式。不可否认,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段也是受社会科技发展影响的,但是我认为,更深层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
雕塑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雕塑用其静态的语言,来展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不同时代的雕塑中感受到我们的老一辈艺术家,是如何来用他们的艺术语言去塑造一个时代的。当我们在看这些艺术家作品的时候,在研究这些艺术家的时候,又可以感受到时代是如何来塑造这些艺术家的。人塑造了历史,历史也在塑人。于是,在双重的“被塑”和“塑”当中产生了雕塑文化。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中主要展示的是100年以来的雕塑,这些作品承载了时代的烙印。这10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是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6个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明创造的历史的浓缩,也是对五千年文明的升华。这100年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独立自主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站起来了。这100年是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等,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富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富起来了。今天中国梦、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强起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九个字都浓缩在100年的历史当中。所以,这100年雕塑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100年的雕塑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民族。
不久前,我陪同对中国美术馆有重大贡献的杨振宁先生看雕塑展(杨振宁夫妇曾把他们收藏的熊秉明先生的雕塑献给了中国美术馆)。当走到“时代丰碑”这个篇章的时候,他在象征改革开放的《拓荒牛》那里停留并说道:“这件作品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强大,还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国土完整。中华民族凝聚力量,不仅仅在文化理念上,还要体现在空间上。”我是非常敬佩杨先生的,他这句话点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梦圆和璧”。习主席于2015年11月7日访问新加坡期间,适逢中国美术馆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梦笔新境——纪念中新两国建交25周年美术作品展”,在沈鹏先生的书法《忆秦娥》前,我对沈鹏先生这首词的最后四个字“梦圆和璧”向习总书记进行了汇报。我说,“梦圆和璧”寓意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对“两个一百年”,以及对“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的期待,这个期待就是要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推向世界、交给世界。而这又让我联想到我陪杨振宁先生看雕塑展时看到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和《盛世莲花》,这两个雕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强大。这两朵花已经盛开,一个象征香港繁荣,一个象征澳门繁荣,更让我们期待第三朵花的盛开。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为了系统地介绍中国雕塑的发展,也为全面地展示中国一代又一代雕塑家的创造,更为了表现雕塑是如何在时代的进程当中,用可感知的形象叙述着中国的故事。所以,我们将这个展览分成了七个篇章。
第一个篇章是“砥砺铭史”。表现了中国雕塑家在火光四溅的斗争过程中,在雕琢声声的回响中,用雕塑塑造了民族历史,体现出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
第二个篇章是“塑魂立人”。20世纪中国雕塑,最重要的是“塑人”。我在这里讲的“人”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不屈不挠地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觉醒并“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20世纪30年代,刘开渠先生到上海去拜望蔡元培先生的时候,鲁迅先生也在场。鲁迅说:“现在塑菩萨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以开始塑人了。”所以,我们才有了蔡元培雕像、孙中山雕像,才有了抗日阵亡将士的雕像等等。中国古代雕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封建皇权进行雕塑。秦始皇的兵马俑、霍去病墓的石刻只能埋到地下或摆在墓旁。地下与我们的尘世隔离着,所以说,古代的雕塑远离了人民,是为皇权而服务的。第二,为宗教服务的。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雕塑等,另外还有一些庙宇的雕塑,尽管吸收了一些现实中的创作灵感,可是其宗旨是为宗教服务的。第三,老百姓自己的民间艺术。石雕、石刻,木雕,包括在建筑物上,在民间的文化中出现的泥塑和彩绘等等是为中国的老百姓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从没有为历史上的英雄雕塑立像。因为在中国古代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对着你塑像的话,你的灵魂就会被雕塑给拿走了,就变成了没有魂魄的人。中国最早对着人塑像还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金发先生给蔡元培先生塑像开始的。李金发先生是从广东梅县走出来,之后留学法国,后来出任中国驻外的外交官,也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诗人,由此才开始了中国现代雕塑——塑人的时代。
第三个篇章是“时代丰碑”。所有时代中的中国人都寻求一个“碑”,这个碑的意思有的是口碑,有的是死后立的碑或相关的建筑物,比如说“贞节牌坊”。这个碑是对历史、对时代、对人的总结,所以很重要。在中国古代还有“无字碑”,“无字碑”是让别人和后人去评判的。中国的碑由碑基、碑身、碑冠三部分组成。一般都是石刻加文字的形式,用书法书写的碑文,刻在石头上就是一个人一生的传记。中国的碑跟鼎也有关,古代许多重大的事都刻在鼎上,用青铜铸出,也可以成为一个“碑”。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雕塑只是通过象征意味的形象来记载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例如霍去病墓的石刻,为了表现霍去病去抵抗匈奴,取得战争的胜利,用了象征意味的“马踏匈奴”来表现,上面并没有霍去病的雕像。可是走到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广场都可以看到高高的台座上雕塑的皇帝、将军,或者英雄人物。所以说,西方的立碑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的立碑是以意象为中心的。20世纪的中国雕塑家到西方留学之后,他们去认认真真地学习西方的肖像塑造法。中国古代的肖像雕塑很简单,大部分是程式化、概念化的,很少强调生理结构的刻画,表现瞬间的表情是没有的。而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他们就强调人物的生理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对于其形体、精神的表达,用他们的雕塑技法,骨、肌肉、皮肤、静脉还有瞬间的表情都可以刻画。所以,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家到西方去,学到了这种技法,同时也把“纪念碑”的方式带了回来。解放后,人民英雄纪念碑破土动工,这就是为时代立碑。而这些碑和古代的碑是不一样的,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主题。一路走来,中国大地上的雕塑日益更新,到目前为止有多少城市雕塑呢?我在2009年主持全中国城市雕塑的评审,据统计全中国有661个城市,共有六万多件雕塑作品。在“第五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上,有学者呼吁城市雕塑不要随便去拆掉,因为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一定要进行评审,而不是说都不让拆掉。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雕塑兴起。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刘开渠任职30年,他于1982年向中央提出成立一个城市雕塑的规划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让全国的城市雕塑得以有序地进行。但是,由于在政府、企业和所要建的空间的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中国的优秀城市雕塑艺术家又不多,所以在当时就出现了一批城雕作品,存在着思想性不高、制作方面粗糙、在设计方面简单化等问题,这样的雕塑作品还是要拆掉的。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雕塑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的,能带给人一种记忆,像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志愿军烈士”雕塑,吉林省“长春解放纪念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立起来的“天鹅”等等这些雕塑都应该留下来。这些雕塑尽管在艺术手法上比较朴素,不那么现代,但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应该把它们保护好。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就是当年王克庆先生担任组长,赵瑞英先生和曹春生先生担任副组长创作的《农奴愤》(组雕),专业水平很高。还有一批雕塑家到西藏去创作的泥塑,这些雕塑后来被毁掉了,其中有一批被当地的雕塑家把部分的头像保存下来。我们中国美术馆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到西藏去,把这批东西争取到中国美术馆来。这组雕塑也在这次展览中有所展示,所以大家有幸能够看到。这组雕塑,吸取了中国传统的民俗彩塑的手法,将草和泥糅合在一起,并用传统雕塑的工艺和现代写实的雕塑方法,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形神俱在的人物形象,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在此之前,很多人以为这组雕塑早就没有了。前两天我跟创作者赵瑞英、曹春生先生一起在长春参加世界雕塑大会,还讲到了这件事,他们都非常乐意到中国美术馆来帮忙把这批反映了时代的艺术品修复好。历史上,很多的雕塑作品尽管只留下了碎片,哪怕只是一个脊柱,或是断了臂的人物,例如《维纳斯》,但我们从其残留的信息里会联想到那个时代。所以,雕塑是有灵魂的,它们是时代的代言人,不仅体现了一种政治制度,还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走进中国首都的天安门广场,最耀眼、最令人振奋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以,雕塑和时代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我们在这个章节里面重点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年以来代表城市雕塑杰出成就的作品,它们是这个时代的丰碑。
经过生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最终确定出针对向日葵菌核病拮抗效果好的菌株ax2。根据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拮抗菌株ax2气生菌丝白色松软呈杆状,基质呈淡粉色,菌落表面粗糙近圆形,边缘整齐且有淡黄色毛边。ax2菌株18srRNA测序后,登陆Genbank,利用MEGA3.0软件与其他菌的18s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ax2与锐形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亲缘性为99%。结合形态观察结果,ax2鉴定为锐形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
第四个篇章是“匠心着意”,这批作品展现了民间雕塑的风采。“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宜昌紫砂”“北京泥塑”“东阳木雕”“德化白瓷”“景德镇陶瓷”等等,那些诞生于民间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一个民族最深层、最基础的艺术创作,也体现了其在不同地区的审美价值。这些作品中的“匠心”和“意”是值得专业院校的雕塑老师和学生们去学习的,因为它们很接地气,没有固定要遵循的创作方式,完全是心灵的意向、情感的表达、智慧的引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树高千丈,忘不了根”的。我们的大型建筑和大型雕塑,凡是能够在国际上立得住脚的作品,都是带有民族文化精髓的。所以,中国向世界文化的传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引领,才能被世界所重视。世界是多元互补的整体,需要不同的声音、形态去充实与丰满。我们今天的创造要不忘过去,着眼未来,就要汲取自己的民间艺术。此次展览的“匠心着意”篇章设在中国美术馆的五楼,展示的是民间艺术。我们从几厘米的戏曲艺术彩塑中可以看到欢乐,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一双双轻巧的手,是如何把一块木头或是一块泥巴变成精妙的艺术品的。这个板块不仅展示了前辈们的典范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还为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们提供了素材和指向。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第五个篇章是“多元交响”,这里探索了具有多元化的雕塑语言。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呈现的是中国雕塑家们用写实和纪念碑的方式为民族呐喊,为自由塑像,为一个民族的独立解放创作,为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民族志士塑像,那么20世纪50年代之后,艺术家们则用自己的雕刻刀谱写出社会主义建设壮丽诗篇。雕塑工农兵形象、劳模形象、领袖形象、劳动者的形象以及英雄的形象,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国学生得以走出国门,他们在思想上接受了各种不同的艺术观点,在技法上融汇了多种材料和形式,把世界的现当代雕塑语言带回了中国。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所以,从艺术形态到艺术的创造方式,到艺术的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雕塑呈现出具象的、抽象的、写意的风格。特别是随着城市雕塑的兴起,各种形式和材料不断涌现,有玻璃钢的、化学材料的雕塑,还有现代科技组成的“水雕塑”“光雕塑”作品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多元共存、多元激荡、多元交响的雕塑时代,满足了很多不同审美层次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人的需求。这段时间的雕塑是从潘鹤先生的《拓荒牛》开始的,是改革开放的象征。
讲座结束后的合影留念
第六个篇章是“文心写意”,探讨了中国写意精神在雕塑艺术创作中的延展。我们看希腊人物雕塑中的眼神、他们对人体的结构的表达和塑造,以及由这些人体所展示的精神,体现出那种高贵的单纯,有种静穆的伟大。我们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人物的静脉都被表现得惟妙惟肖。还有贝尔尼尼的雕塑,会让人感到汉白玉和大理石都失去了硬度和分量,生动地表现出人体肌肉的膨胀。美轮美奂的西方写实雕塑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成果。我们再看贾科梅蒂、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的雕塑中所展示、流露出来的对形的沉迷,那种在抽象艺术中所展示的西方宗教精神,以及对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空间构造的理解,都以抽象的艺术语言诠释了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中国如何来找到自己?“写意”是中国艺术的“审美探针”,它介于写生和抽象之间,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最佳结合点。它与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中国的诗歌、中国的写意水墨、中国的书法,还与中国古代的汉俑、石雕,这些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及其意象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我们要倡导写意精神,在雕塑当中,更要不遗余力地把这种写意精神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索,最后成为被世界人民所公认的价值观,也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语言,这是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在20年前,当我看到中国古代的雕塑并没有成为学院教学体系的范本时,就提出了“写意雕塑”的概念。
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时候,校长让我给大学做一个纪念碑,我就推荐了熊秉明先生。后来,我与熊秉明先生合作完成了《孺子牛》这件作品,作为南京大学百年纪念雕塑。这件作品塑造的是一只没有了尾巴,腹中被掏空了,耳朵也没有了的牛跪在那里。牛要奋起之前是要跪下的,这样才能够积蓄巨大的力量。也有人不理解熊先生雕塑的这种形式,熊秉明先生解释说,其中的“腹中空”代表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给自己的学生,跪下的牛是待奋起,没有尾巴意味着“夹起尾巴来做人”。牛代表了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我请杨振宁先生为这件作品题写一段文字,等了3个月的时间,他只写了一句话“秉明塑造出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而这一句话却是他久久思考后的高度提炼,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熊秉明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写意”的精神。熊秉明先生是法籍华裔大艺术家,也是一名哲学家。杨振宁先生与他是好朋友。杨振宁先生参观了此次大展之后,觉得熊秉明先生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涵养非常深厚。熊秉明先生曾花了16年的时间做他母亲的雕像,雕像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也代表了全天下的母亲。熊秉明先生还花了37年的时间做了他父亲熊庆来的雕像。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先生创建了云南大学的数学系,还曾创建了中央大学的数学系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当年的华罗庚就是被他发现并培养成材的。熊秉明先生早年和父亲到法国去留学,中间回到中国,之后又到法国。他在法国五十多年所做的作品表现的是哲学和艺术、空间和时间的结合。
“写意”就是要把中国的诗性精神融进去。我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都对我们的写意文化进行了传播,也得到了西方社会高度的肯定。中国要有自己的艺术特性,而“写意”就是中国艺术最美的特性,也是中国艺术最美妙的表达。我们的“写意”完全可以把西方最精妙的“写实”包容进来,也可以把西方最抽象的艺术融合进来,为我所用,达到一种大而化之的写意境界。这就是我们将这个篇章命名为“文心写意”的原因。
这个展览的核心是“不忘初心,雕塑伟大的时代”,这个“初心”就是我们的先辈艺术家们的初心,中国美术馆做这样的展览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我们的老馆长刘开渠先生是中国20世纪雕塑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者之一。
第七个篇章是“溯源追梦”,主要展示了雕塑丰硕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展览搜集到了20世纪初对雕塑进行报道的出版物,像《良友画报》《上海画报》,还有建国以后各种有关雕塑方面的画册和理论著作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馆还在户外开辟了一个雕塑园,里面放了很多的雕塑,包括表现儿童的雕塑作品。中国美术馆将最重要的场地放上了儿童雕塑,全世界来中国美术馆参观的人看到后都会感动。因为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儿童是需要被我们呵护的群体,儿童也是最纯粹、最纯真、最天真、最浪漫的,他们常常仰望星空,走进自己的梦的世界。我有一件雕塑《睡童》就是表现儿童的,虽然雕塑只有鸡蛋般大小,却获得了英国“皇家攀格林奖”,但是并没有在这次展览中展出。
这次展览中展出了我所做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意指不忘历史、不忘国耻、缅怀先烈。我的这组雕塑小稿被收藏在俄罗斯犹太人纪念馆。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人民的灾难,要把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就是建构人类和平的战略。这组雕塑体现的是“冤魂的呐喊”,纪念碑上刻上了这样的文字:“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乞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
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而是道路坎坷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所以,在我们的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忘却所经历的伤痛和国家在弱势的时候所遭受的侵犯,我们要时刻铭记这段历史。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渐走到了世界的中心位置。但是,我们国家在开重要会议和举办重大活动的时候,依旧要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居安思危的警钟,需要我们时时敲响,爱国主义教育永远是我们所倡导的主题。
吴为山 《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 铜 2010 自藏
附:吴为山答听众问
观众:在当今时代,中国雕塑界老中青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在中国精神、时代风格、文化自信等方面,在探索中国梦的历史过程中对于时代发展做出了贡献。我想请您通过您创作的心得介绍一下,作为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兼有双重身份的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吴为山:我的“中国梦”就是要通过我对这个民族历史的艺术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通过这些雕塑艺术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今天的创新。特别是了解中国人呼唤世界和平,珍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把中国艺术展现给世界,让中国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成为人类艺术史的新篇章。
观众:吴馆长,您和第一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先生都是既从事行政工作又从事艺术创作人,请问您在时间上怎么协调呢?管理工作会不会分散您的创作精力?
吴为山:我当馆长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做事。在习主席文艺思想的引领下,在文化部党组的领导下,以及中国美术馆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才把中国美术馆打造成国家美术的殿堂、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中国美术馆通过展览去收藏和保存当代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并给予展示来普及大众艺术教育,让全民素质提高,使“平原”变成“高原”,再在“高原”上建立“高峰”。我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背后需要一定的作品积累,而这是需要时间的。大量的行政工作和艺术创作,在时间上确实是有冲突的。但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所以能接触更多的艺术经典和更多的艺术家,以及更广泛的观众,因此,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思想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我白天在美术馆工作,晚上再回到工作室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创作的冲动,那是一种欲望的升华。所以我的艺术作品的品质得以不断地提高。过去也经常有人问我,你当美术馆的馆长会不会浪费你很多创作的时间?我说,创作并不是机械地做工,做艺术是需要灵感的。当你产生灵感的基础更加广泛、更加深厚的时候,你的灵感的品质就会非常高。我认为,我到美术馆当馆长以后,进入到人生的又一所大学。而在这所大学,我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要当员工,因此,我的身份是中国美术馆“一号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