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钟摆现象”之探析
2017-03-06武晓伟李江霞
武晓伟,李江霞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尤其在改革开放这一契机下,大学体育开始摆脱前苏联及其他国家体育思想的束缚,大学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国家的进步也促进了大学课程设置趋向更加合理完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理念[1]。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同样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解决问题要“牵牛鼻子”抓重点,应该从大学体育课程的变化和更替中一探究竟。
运用“钟摆现象”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推进历程进行探索,并注重不同时期价值取向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寻找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合理方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钟摆现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期刊和维普期刊网等数据库,以“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改革”“课程的‘钟摆现象’”等为关键词,搜索近5年来的相关学术论文与体育中文核心期刊共40余篇;借助检索工具对改革开放以来由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大学体育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进行收集整理,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历史研究法 历史分析法又称纵向研究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轨迹作为研究对象,是本文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1.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及逻辑推理,探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形成对改革价值取向的基本定位,找出影响其价值取向变迁的因素,并在“钟摆现象”的基础上,对改革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分析。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开始步入自我探索与自我改革的阶段,并且逐渐步入正轨。
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各项政策重新恢复我国的教育制度,大学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国家对其进行一次次深入的改革,并且在历次改革中,大学体育课程也逐步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新纲要中确定: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也有所增加。2002年新纲要颁布实施后,对大学体育课程做出更加严格的限定,要求完成规定学分方可顺利毕业。到如今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呈现出“钟摆现象”式的发展,本文以3个重要政策为标志,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第1阶段1978年至1991年;第2阶段1992年至2001年;第3阶段2002年至今。
2.1 1978年至1991年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停滞,学生身心健康都受到一定影响。直到1979年扬州会议后教育部颁布施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2](以下简称“1979《教学大纲》”),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这一问题,将“增强体质”作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主要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教材的编写。当时的大学体育课程正处于初步建立时期,“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成为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第一原则。在课程设置上,“1979《教学大纲》”呈现“单一化”的特点,主要强调社会功能。课程内容以田径类跑、跳、投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以群体为主,最终通过跑、跳、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
2.2 1992年至2001年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逐步完善。在经过前期探索和经验总结后,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此纲要针对我国当时大学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设置及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指导性意见。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摆向“健康体育”的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石作用,将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公选必修课。课程内容上,必选内容增加体育保健基本理论知识、民传体育、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限选内容增加韵律操、游泳等,任选内容学校自定,更加多元化。课程设置方面,纲要提出把大学体育课分类,分为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在纲要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更加多样性,教师注重设置情景教学、分组教学,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面也从单一运动成绩评价摆向多方面综合评价,开始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3 2002年至今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21世纪以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原有的“健康体育”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国家教育部在原有指导纲要基础上,于2002年颁行了新的指导纲要,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也就是所谓的“新纲要”。此次新纲要又将体育课程改革的钟摆摆向了“健康第一”的轨道上来。课程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要求,课程设置上纲要要求普通高校把体育课程设为必修课,要求高校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学够规定学时。将体育课成绩合格纳入学生毕业的硬性规定之一。同时纲要还指出,普通高校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也要将体育课设为选修课。在教学方法设置上,新纲要提倡个性化与多样化相辅相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此外,要着重对体育理论内容的课程评价,同时相应地减少技术评价。
3 “钟摆现象”在大学体育课程发展中的体现
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钟摆现象是整个20世纪体育教育界非常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正是在这种两极的良性摇摆及转向之中,形成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思潮和各种课程改革运动。
3.1 “钟摆现象”的内涵 探究世界各国课程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它们无疑都呈现出一条普遍的规律,即:各国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呈现出一种在两种或多种对立的课程取向上往复摆动的趋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某一种课程理论会在全国形成学习风潮,但是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理论会暴露弊端,不再满足和适应于社会的政治及经济发展,此时,课程改革的钟摆就摆到了新的课程理论上。这便是课程论上所说的“钟摆现象”[5](图1)。不同阶段的课程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在政策颁布中体现出有规律的摆向。
图1 “钟摆现象”
3.2 我国大学体育演变历程中的“钟摆现象”
3.2.1 轻视学科本位、偏向个人发展 课程的发展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国家利益还是以从学生个人需求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是大学体育课程发展摇摆的两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把人们从旧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逐渐得到重视,价值取向以体质体育为主。受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本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一致居于主体地位,个人本位真正成为主体思潮是在201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上,此次课改明确了学生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需要及兴趣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从社会发展到个人诉求的摆动。
3.2.2 重视学科本位、偏离个人发展 对于体育受教育者而言,国家是要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还是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能力,即以运动为
目标还是“以人为本”,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课程发展钟摆的“两极”。改革开放后,教育部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开启改革的新篇章,并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列为学校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自此国家开始注重运动,对于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这一问题,通过运动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199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应把“以育人为宗旨”作为指导思想。20世纪初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关注人”“以人为本”放到主体地位,对原有的课程基本设置和评价内容进行重大革新,并且还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需要相结合。体育课程性质的关注点和落脚点由“关注运动”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端。
3.2.3 超越学科本位、个人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模仿阶段,这是由于缺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经验,大学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还模仿沿用的是苏联的体育课程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育部在深刻了解当时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于1992年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纲要中,详细分析探究了前一时期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了未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自此,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开始走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道路。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单要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相比,仍有一定的不足和差距,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与各国学校的交流,并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推广到全世界,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重新修订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长足进步奠定大局。在课程发展方面体现出从借鉴到本土化的摆动。
4 “钟摆现象”对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4.1 “钟摆现象”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规律的正常映射
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呈现出摇摆的两极,这种现象对体育课程的发展是否有利?学校体育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体育文化史的浓缩和精华,其发展必然要遵循社会文化发展的“两极运动规律”[6]。根据大方向导引的前提下,事物的发展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被搁置的事物重新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拿起过去的成果,而是另一种扬弃的过程,摒弃上一阶段不合理的观念,使之成为符合当下体育课程发展的新态势。每一次的摆动都在看似毫无变化的道路上向前推进,在两极摇摆碰撞的过程中,双方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发展不过是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历史的重演不过新基础上的重演”[4],但对于事物发展的极端表现,会对体育课程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两极摇摆中合理控制钟摆的幅度,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4.2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课程目的逐渐向学生的个人诉求方向摆动,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主体是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但就我国而言,大学与中小学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衔接不顺畅、层次性和递进性缺乏等问题,导致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仅停留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的层面。未来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应当更加全面,摒弃传统体育课程中单纯发展学生体育技能这一目标,以大学生现实需求为主,从情感、认知、意志等方面多维度进行探索,制订出更加优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新目标。新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正确认识学生发展与课程设置及结构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经常局限于体育学科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对学生心理、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影响。为了规避“钟摆现象”的产生,未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改变大学体育课程单一传授体育学科知识的现状,更切实地关注到体育课程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单一的体育课程设置,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体育与社会相关科目。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实用性,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最终达到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评价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爱上体育,从思想意识上接受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4.4 课程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借鉴与本土化的关系 在课程发展上,应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高校的经验与不足,去粗取精,从而达到优化本国教育的目的。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建课外俱乐部学习模式,大力发展学生运动兴趣,为不同体育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学生则应充分抓住在校的机会,进行合理有效的锻炼,做到学习和健康两手抓。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更是教学中的学习者,应当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改善自身素养,汲取新的教学思想,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未来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应更加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以此更好地敦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积极性。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评价过程应当从学生的体能、技能、态度、行为、意志、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来进行发展性评价。大学应当使各先进院校的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在学习优秀课程实施方案的同时,及时更新体育设备,为学生开展新活动创造条件。
5 结 语
合理的政策引导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秉持学生本位还是学科本位,归根结底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观问题。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导向,从而让价值主体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继而对价值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就大学体育课程领域而言,当我们走向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钟摆的一端,也就是忽略学科主体价值时,实际上只是一个单项化的价值取向结果,同理,注重学科本位的课程改革也一样,这就是“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
由前文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钟摆“式规律,但是正是在一次次的摇摆中,我国的大学课程改革呈现着质的飞跃,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终究会拉近我国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未来,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还将继续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马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价值取向变迁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教育部.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Z].1979.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 [1992]11号,1992.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体艺[2002]13号,2002.
[5]夏禄祥,耿润.略论世界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J].江西教育科研,2007(2):103-106.
[6]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