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胞DNA倍体分析与常规细胞学诊断对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评估的比较

2017-03-05骆青荣

大医生 2017年8期
关键词:内瘤细胞学鳞状

骆青荣

(石家庄市鹿泉人民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200)

宫颈上皮内瘤变,为宫颈浸润癌癌前病变,包含宫颈原位癌、宫颈不典型增生,有效反映了宫颈癌产生和发展的持续性过程[1]。在宫颈进行常规细胞学检验时,对不明意义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无法把握,由于患者活检阳性率较低,所以必须长期复查,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2]。文章主要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在进行DNA细胞倍体分析与常规细胞学诊断时的结果准确率,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行细胞DNA倍体分析和常规细胞学诊断的140例患者为样本人群,对其进行常规细胞学诊断和DNA倍体分析诊断,诊断发现可疑阳性患者共26例,其中倍体分析诊断发现21例,而常规细胞学诊断5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5±5.9)岁。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样本人群均行DNA倍体分析诊断和常规细胞学诊断。在诊断过程中的所有工序均由从业五年以上的医务人员完成,主要包含:取材、制片以及染色。妇科医师利用引导扩张器直接进行宫颈取材,薄层细胞涂片数量为2张。

常规细胞学诊断:依据TBS细胞分析系统进行样本诊断,并将患者的诊断结果分为五级,分别为:未见上皮内恶性细胞或者良性结果、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或者原位癌、鳞状上皮癌[3]。

表1 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例)

DNA倍体分析:利用MOTICLASSIFY-DNA自动细胞筛查分析系统处理Feulgan染色片。详细诊断每张玻片上的细胞数量,依据不同细胞核特征配合系统进行计数和分类。在诊断处理的过程中出现DNA细胞指数大于等于2.5的异倍体细胞大于等于3个,或者异倍体细胞增生数比例大于等于10%,以及可见异倍体细胞峰则确诊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样本人群的基础数据均行SPSS19.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

研究发现,利用DNA倍体分析和常规细胞学检测共诊断出可疑阳性患者26例,其中DNA倍体分析共诊断出21例,常规细胞学检测诊断出5例;所有样本人群均行病理组织活检,诊断过程中发现宫颈炎患者1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1患者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患者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3患者1例、恶变患者3例,具体内容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特异性与灵敏度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病理组织活检,并以此为诊断标准,同时行DNA倍体分析诊断和常规细胞学诊断,计算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研究发现病理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以及以上患者灵敏度:22.2%(2/9),特异性:75.0%(9/12);而DNA倍体分析中异倍体细胞2个和2个以上的数值作为病理活检标准,可以有效诊断出宫颈上皮内瘤变2以及以上患者灵敏度为:77.8%(7/9),特异性:91.7%(11/12),本次研究发现,DNA倍体分析的灵敏度与常规细胞学诊断对比,数据差异显著,DNA倍体分析显著高于常规细胞学诊断,(χ2=5.5556,P<0.0184),统计学意义存在。

3 讨论与结论

宫颈癌,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中原位癌高发于30~35岁,侵润癌则高发于45~55岁,随着女性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态势。目前,宫颈细胞学筛查普遍应用在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筛查、发现和治疗方面[4]。由于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操作方法较为简单,诊断结果可高度较高,所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5]。在患者行宫颈诊断过程中,由于取材存在细胞丢失、涂片制作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诊断结果的准确度,同时对检查人员的个人专业素质要求也比较高。DNA倍体分析进行宫颈诊断,医师可以在宫颈直接取材,利用液基薄层制作诊断薄片,然后在利用DNA图像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诊断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操作,有效节省操作时间,大幅度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有效诊断的精准度。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有效对比常规细胞学诊断和DNA倍体分析诊断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效果[6],研究发现,DNA倍体分析的诊断效率和灵敏度显著优于常规细胞学诊断。利用DNA倍体分析诊断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宫颈癌早期癌变,其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较高,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综上所述,DNA异倍体诊断中出现染色体异常现象,则判定为细胞癌变,细胞周期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有效提高宫颈肿瘤的诊断效果,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可以为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有效分析。DNA倍体分析可以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效果,另外可以有效预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疾病发展趋势,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准确的理论基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张立冬,张慧敏,刘美玲,等.细胞图像DNA倍体分析结合高危型HPV、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6):433-436.

[2] 唐绪明,田玉生,邹颜阳,等.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9):86-87.

[3] 周宏,罗新.细胞DNA倍体分析技术在人口大国宫颈病变先行筛查中的优势[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9):11-15.

[4] 曾红云,郭以宝,周张雷,等.宫颈DNA倍体分析与组织学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6):659-659,660.

[5] 付蒙,杨静,吕晓杰,等.DNA倍体定量分析及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4):77-79.

[6] 吴泽妮,秦宇,李婷媛,等.透景HPV检测试剂在高危HPV DNA检测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2):90-94.

猜你喜欢

内瘤细胞学鳞状
p16/Ki-67双染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病变中的应用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36例
青少年喉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一例分析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细菌性阴道病加速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
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研究
姜黄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