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年规划与十五年布局前景

2017-03-05陈秋昊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2期
关键词:纲要经济带长江

陈秋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年规划与十五年布局前景

陈秋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共同构成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本文以《纲要》的内容、目标、风险和前景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进行初步解读。

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解读;政策;生态文明建设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共同构成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早于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纲要》的制定虽然基本落实了《意见》要求,但也有显著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这一定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一般要求提升为“突围生态短板”的高优要求。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些信号体现了决策层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有关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资源环境领域形成了正向刺激,也对相关行业和市场发出了强有力的调整信号。本文以《纲要》的内容、目标、风险和前景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进行初步解读。

1 决策背景

从时间节点看,《纲要》发布于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夕,既是对五中全会关于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若干论述的具体实践[1],也是为六中全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准备经济社会环境和民意基础。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并要求“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实际上指出当前发展过程中来自生态环境方面的结构性压力居高不下,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护形势严峻,污染常态化和生态脆弱化正在考验着党中央的执政智慧。在此背景下,可以初步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将长江经济带的主体定位从“黄金水道”转移到“生态廊道”的原因。

从决策主体看,国务院综合前期调研提出《意见》,党中央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总体要求之后,国务院迅速将其落实为《纲要》并下发有关各省,党政中央的频繁交换意见体现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地位和高层的共同决心,此外也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开发问题的复杂性。2014年中共中央成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马凯、孙政才、韩正、杨晶等担任副组长,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设立办公室[3],有关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地方领导小组。中央和地方两级区域协调机制意味着此轮改革的重点在于克服“各扫门前雪”的弊端,习近平指出“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4]。这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治站位从一开始就不只是经济发展规划,而是立意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区域整体发展规划。

从决策过程看,《意见》和《纲要》之间相隔约两年时间,这一阶段有关部门主要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咨询和酝酿,综合各方意见对《纲要》进行了大型手术。除上述关于主体定位的变化外,《纲要》还明确了5条基本原则: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这5条基本原则进一步落实了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又着重强调了绿色和开放的发展理念。可以说,《纲要》基本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生态环境的压倒性作用,是一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行动指南。

从动员群体看,《纲要》明确指向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构成的整体,精准动员发改和环保部门等。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和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作为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言,一同发言的还有分别代表长江上中下游的重庆、湖北和上海三地省级党委主官[5]。这一信号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归口于环境和改革,要站在全流域的角度进行区域协调,并借助中央的强力统筹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2 纲要内容

2.1 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不是又鼓励新一轮的大干快上”、“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纲要》显示,长江经济带战略区别于其他战略,就是因其更加充分地阐释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地关系。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必须探索一条以保护带开发、以保护促发展的新路,而不是走“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老路,在思想路线上更加偏向于改革创新。相比黄金水道“本位”的《意见》,转向生态环境“本位”的《纲要》对生态更加强调,对环境更加友好,对保护更加重视,有利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纲要》为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二是保护和修复水生态;三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四是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其中,《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岸线资源在法律上仍无明确定位,在以往的行政操作中也不属于审批和管理的范畴,《纲要》将其纳入全流域统筹管理,强调科学安排利用,有利于清理治理现存的侵占、滥用、破坏和盲目建设等问题,是对长江生态环境和沿线景观进行整体规划的重要举措,其利用类型的拓展空间值得予以关注和研究。

《纲要》强调“生态优先”而不是“保护优先”,其实是对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度强调环境保护的矫正,反映了决策层对生态环境动态平衡认识的不断深化。过去中央政府一度强调保护环境,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开发就是保护”和“乱保护也是保护”的执行误区,极大危害到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宏观政策不断丰富和充实“生态”这一概念,强调其动态平衡属性,同时不断加大行政压力,加强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动性和政策的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此次借助长江经济带政策发布,有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态思维的影响力。

《纲要》显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逐渐脱敏,实质上承认这一模式无法超越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但要积极探索可行的优化替代方案。为此,《纲要》提出四个“处方”:一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三是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四是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其中,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最有看点,因为这涉及到使用利益杠杆、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构建长效机制,与京津冀地区正在构建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高度类似,极有可能是未来国内生态管理的可行模式。

2.2 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纲要》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放在了次要位置,指出要“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纲要》要求“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舶”,从交通工具入手提高绿色发展水平。长江航运由来已久,由于没有统一的船舶能耗和排放标准,黄金水道又十分繁忙,航运船舶造成的水体和大气污染难以治理。另外,船舶的迭代也直接关系到航运企业的营利问题,可以预见这一举措的实施将会遇到困难。为此,应当研究制定全流域统一的节能环保型船舶购置补贴政策,通过财政支持使航企得到实惠,主动申请购置指标。集中置换之后,还应探索收紧行业准入,应对可能出现的改装、超载、虚报标准和套取补贴等违规行为,形成行业监管的长效机制。

《纲要》要求“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船舶建设”,实质上是防控潜在的水体污染隐患。目前国家正在布局建设远洋、近海和内河的溢油应急体系,其中内河看似最容易监测和回收溢油,但因其航道具有唯一性而具有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特点,政府亟待加强危机管理能力。此外,溢油事故频发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长江水体生态尤其是濒危动物的洄游和繁殖极大依赖于水体的质量的稳定,而此类偶发事件无疑将给水体污染的长期治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3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纲要》指出要“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其中,“现代产业走廊”的有关表述是首次出现。这意味着产业集聚的形态开始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加快向多种空间布局的城市群形态扩展。无独有偶,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6],二者相辅相成,使城市及其承载的产业呈现先连片再成带的空间结构。

《纲要》要求“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一般性政策文件,《纲要》将其专门写进地域发展规划说明国家正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战略发展引擎。长江横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沿岸地形复杂多样,适合梯级开发。国家在这一地区整体性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看重长江地区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二是可以观察东中西部对于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差异;三是有利于沿江引进外资辐射内陆腹地;四是可以与“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形成空间格局上的呼应,扩大经略范围。

《纲要》还要求“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

2.4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纲要》指出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发展与山脉水系相融合”。传统城镇化具有发展粗放、结构单一、不可持续等弊端,新型城镇化要注意克服这些问题,实现价值中兴。中国具有悠久的堪舆地理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应用风水来决策楼宇建筑的位置,反映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便是城市与山水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长江经济带要实行有差别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能否科学研判地理环境,能否及时更新思想观念,能否持续推动城市转型。

《纲要》还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

2.5 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纲要》提出要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指出“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开放的必然要求。脱离开放就没有真正的发展(朝鲜模式),脱离发展也没有真正的开放(殖民主义)。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其面对开放的态度:发展导向、把握主动、惠及人民。全方位对外开放意味着前期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更大机会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也有利于以海内外资本为纽带建立人才、资金、技术进一步集聚的产业研发中心,而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新格局则有利于优化资源组合和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源,扩大增量资源,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腾飞。

《纲要》还要求“鼓励跨省区共同发起设立城际铁路、环境治理等投资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进一步释放了发展动能。环境治理的资金问题历来令人头疼,流域环境的治理费用更是向来被认为不划算,尤其是上游的投入极易因为下游的污染而打水漂,而下游的投入则因上游的不作为而不堪重负。在这个互相推诿的重灾区,中央提出跨省区设立遵循市场规则的投资基金,实际上是体现了对长江流域过往相关工作成果的不满和对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成果的认可。可以预见,随着金融管制的日益放宽,将来还会有更多的融资渠道能够吸引感兴趣的资本流入环境治理领域。

2.6 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尤其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达,而溯流而上仅数百公里的湖北和重庆等地则显得元气不足。经济地位的不同也在实实在在地影响当地百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质量,通过教育、住房、商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直观地反映出来。

《纲要》指出“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合作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要求加快教育合作发展、公共文化协同发展、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和完善区域社会保障体系,强调补齐短板。当前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变化,教育不再是人们唯一重要的追求,人们更加追求生涯规划、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应当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话语和价值统一起来,一手抓环境治理一手抓基础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3 政策目标

3.1 2020年近期规划

3.1.1 生态环境建设

《纲要》要求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为此,要建立健全河湖生态立体监测检测系统,开展大规模绿化运动,继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3.1.2 交通走廊建设

《纲要》要求到2020年“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有效疏畅、功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此,要从公路、铁路、航道、空路、管道等多个角度填补空白、增加运力,同时大力推动船舶等交通工具的迭代升级,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船舶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探索应对市场失范行为的管理机制。

3.1.3 创新战略部署

《纲要》要求到2020年“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为此,要确定在科研方面重点培育的高校和企业名录,建立组织协调和经费申请机制,培育过程中还要定期追踪,根据各项目标完成情况开展高校考核。

3.1.4 对外开放部署

《纲要》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此,要立足国际视野,与APEC、亚投行等机构保持官方联系,随时掌握世界风云和外界动向。此外,双向开放要求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发展动能,构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新型跨区域协作平台。

3.1.5 新型城镇建设

《纲要》要求到2020年“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既有城市群的特色化定位,强化既有城市群的差异化建设,因地制宜提出下一阶段的行动方案,建立其与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联系。应当深入开展微观行政、精准扶贫,优先将贫困家庭劳动力安置到资源环境行业,依托街道和村镇等基层行政单位扩大公民环卫力量,探索形成以扶贫促环保的创新模式。

3.1.6 区域协调机制

《纲要》要求到2020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为此,要依托中央和地方两级推进长江经济带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整合职权、明确权责,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重点破题地域利益藩篱,逐步以现代市场体系取代传统利益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全国范围内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3.2 2030年远期展望

针对加强环境保护,《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森林,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8”。这一表态实际上是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将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更新生态文明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各项发展战略。

与之呼应的是《纲要》中的相关表述:“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如果说近期规划全面落实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的话,那么远期展望则是指向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接轨,将海内外的支持和理解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以长江经济带为典型模范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4 政策前景

4.1 规划重点

4.1.1 战略性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战略,直接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长江经济带最初立意于航运资源开发,后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又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4.1.2 科学性

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化的是,也是极易反复的。《纲要》既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最新理念,又在现实的作用下呈现出复杂的谨慎心态。值得肯定的是从《意见》到《纲要》已经充分咨询和吸收了社会各界的意见,但目前社会各界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预期颇高,对其实施其实是一种隐忧。要警惕各级政府在时间表的压力下盲目短视,回到“大干快上”的老路,不能忽视教育和科研对于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4.1.3 协同性

一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协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构成十八大以来的三大国家战略,分别服务于沿江地区和毗邻内陆地区、中亚方向毗邻地区和沿海地区以及京津冀和华北地区。将其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中央当前的经略重点在于海河到长江流域,向西延伸至陆上丝绸之路中亚方向,向东向南延伸至东海和南海。三大战略各自支撑、互相扶持,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生命力。

三大战略既有相似,又有分异。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北京的资源向天津、河北输送;“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把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带到中西部地区;而长江经济带的活跃,关键则在于推动资源溯流而上,哺育中上游广大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下一步应当根据《纲要》要求分解目标,长江尤其是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有望成为新的战略高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二是政府行政层面的协同。前文已经提及中央和地方两级领导小组纷纷建立,协调机制已经具备雏形,下一步应当在负面清单等具体行政措施上下功夫,精准实施微观行政行为,尤其是改进应询、应诉各项工作,着手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三是社会建设层面的协同。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典型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投入的目标是要要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促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各项要素充分涌流。下一步应当加快建立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在行政审批、土地出让、税务登记、司法保障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解除企业主的后顾之忧。

四是国际合作层面的协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同期推进预期将带来丰富的国际资源和经验,也将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多种理念的冲击。下一步首先应当把握这类机会和平台,与世界上同样具有大江大河治理经验的国家交流互促;其次应当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切忌眼红国外的治理成就,将所谓经验照搬照抄。

4.1.4 品牌性

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正逐渐呈现品牌化的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和高铁等成功的海内外营销说明政策的包装和推广正变得日益重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也不例外。《意见》出台后的两年中,业界始终翘首期盼,呼之欲出的《纲要》已经赚足眼球。下一步应当继续巩固和扩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品牌影响力,不仅要将关键理念和政策利好等信息投放到有关各省的各行各业,也要重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还要在海外营造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氛围,充分发挥这一品牌的影响力。

4.2 实施难点

4.2.1 克服传统思维的短视弊端

部分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沿线民众、公私企业甚至政府部门能否借新政落地的契机实现转变,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过去地方政府也曾尝试破题,提出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充分利用景观资源不易消耗的特点发展生态经济。事实证明,旅游景点的环境承载量是有限的,而景区为了创收往往不能严加管控,最终造成资源的隐性消耗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此轮发展战略的创造性实质上在于倡导在不回避第二产业的前提下发展可持续经济,首要任务是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创造绿色GDP。

4.2.2 提高政府官员的专业素质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是政府,也只能是政府,政府在此轮发展战略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面对职责扩大和简政放权的双重考验。一方面,以往不被重视、不被纳入行政重点管理范围的岸线资源等需要在近期集中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的趋势要求政府寻求以负面清单管理相关事项,不能显著增加报送、审批等行政手段的应用。这对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3 挖掘长江沿线的“生态产值”

可以说,此轮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调整产业布局,释放发展动能,发掘长江沿线的“生态产值”,在此方面的尝试将直接推动全国范围内生态经济的发展。将本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考察对象,很容易得出当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的结论——尽管在当时已经比“过去的过去”科学和细致了很多。这启示我们,认识是无限的,社会治理方法论总是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精力攻克当前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将有利于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

综上所述,《纲要》既是思想纲领又是行动指南,具有多面向、多层次的战略意义。在当下,如何盘活优质资源、获取高性价比的战略利益对于我国国际地位来说至关重要,而中央选择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作为突破口,其中长江经济带是目前最新出台的国家战略,学界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研究。

[1]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华社2015年10月29日.

[2]《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华社2015年10月29日.

[3]《张高丽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11月26日.

[4]《一条心一盘棋 共建黄金经济带》,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7日.[5]《一条心一盘棋 共建黄金经济带》,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7日.

[6]《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财经网2016年06月03日.

[7]《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方网站2016年04月21日.

The 2020 Plans and 2030 Roadmap of Yangtze Riv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 Qiuhao

(Department of Histor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The Development Outline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was laid out in September,2016,which marked tha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Strategy,along with The B&R Strategy and the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was officially admitted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system,promoting the great reformation after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is paper states its contents,goals,risks and prospects,basically written for the policy researcher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The Development Outline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interpretation;policy;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陈秋昊,在读本科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级,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学

X21

A

1673-288X(2017)02-0135-05

引用文献格式:陈秋昊.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年规划与十五年布局前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2):135-139.

猜你喜欢

纲要经济带长江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