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环境保护策略
2017-03-05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
,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环境保护策略
胡玉洪,刘艳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生态退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环境保护策略:深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和谐宜居城乡;全面提升监管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开放试验区;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保护策略;瑞丽
1 规划概况
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简称“试验区”)包括“一核、两翼”。“一核”即瑞丽市全境;“西翼”为陇川县章凤镇;“东翼”为芒市遮放镇、风平镇、轩岗乡。面积2133 km2。规划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国际物流仓储区、国际商贸旅游服务区、进出口加工产业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屏障6个功能区。拟将其建设成为中缅两国边境经济贸易中心、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西南开放重要国际陆港、国际文化交流窗口、沿边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
2 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 经济发展提速,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试验区是桥头堡建设的突破口。随着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中国瑞丽至缅甸皎漂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将促使试验区能源消费和原材料产业大幅度增长。未来十年,预计试验区GDP年均递增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城镇化率将达到65%。到2022年,预计试验区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将达到25856.10 t,增长2.35倍;氨氮(NH3-N)排放量将达到1630.27 t,增长3.29倍;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将达到12361.64 t,增长4.69倍;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将达到4833.16 t,增长4.69倍。增排因素和减排之间的压力不断加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2.2 生态退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安全水平有待提升
试验区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试验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岩石风化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08.41 km2,占整个试验区土地总面积的9.77%;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83.60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8%;以泥石流为主的重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灾害点多达500多个。随着试验区的大规模建设和开发,将建设完成交通建设项目31个(其中:公路26个、铁路5个)、水利工程7个、口岸建设工程14个、市政建设工程14个及六大功能区的建设工程等近238个项目,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和资源开发侵占大量生态用地,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势必加剧,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亟需完善。
2.3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试验区包括瑞丽市及陇川县章凤镇和芒市遮放镇、风平镇、轩岗乡。现仅瑞丽市和陇川县章凤镇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49.7%。其余50.3%的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对试验区内水环境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除瑞丽市和陇川县章凤镇各建成175 t/d和50 t/d的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外,芒市遮放镇、风平镇、轩岗乡均采用露天堆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德宏州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虽然建成投入试运行,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对全州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处置,大量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或由各医疗机构自行处置,安全隐患突出。随着试验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试验区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现有环境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2.4 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环境监管能力仍需加强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试验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工业化加速发展,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风险因素加大,突发性环境事件呈增多趋势。试验区内的瑞丽江为国际河流伊洛瓦底江上游,有194.2 km的边境线和瑞丽、畹町2个国家级口岸及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姐告边境贸易区3个开发区,与瑞丽市对应的缅甸木姐105码是缅甸对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和经济开发区,突发性环境事故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环境风险事故,将直接影响到国际关系。与新时期风险防范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需求相比,试验区环境监管能力整体还较低,标准化建设尚处于低层次,出境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滞后,对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防范风险三大着力点的支撑不够,监管能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3 环境保护策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改善试验区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开发开放试验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深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污染物全过程控制。积极发展产污强度低、能耗低、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工艺及产品,加快淘汰铁合金、化工、制糖、建材、采矿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抑制过剩产能扩张。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向循环农业、清洁农业、节约农业的方向发展,第二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方向转变,第三产业向生态旅游、绿色商贸及现代化物流运输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四个环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从生产、消费、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推进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建立新建项目与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的审批机制,落实“等量淘汰(置换)”或“减量淘汰(置换)”机制,有效控制污染物新增量。
二是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总量控制为重点,全力推进造纸、橡胶、制糖等行业工业水污染物减排,加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减排设施的监管,确保完成削减任务。改造升级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特色镇、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向瑞丽江流域水体排放的污水处理厂提高至一级A标准,因地制宜地对污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积极推广再生水利用,使试验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5%以上,实现污水再生利用与污水处理能力同步增长。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污染物统一收集和治理,力争8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积极开展对瑞丽江污染物总量控制,以超标特征污染物为控制因子,细化控制单元,把总量控制落在实处。
三是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冶金、水泥行业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有35 t以上燃煤锅炉应逐步实施烟气脱硫工程。加强非电力行业主要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提高脱硫脱硝效率。以制糖、水泥、硅冶炼等行业为重点,对符合国家产能政策、具备技术改造的企业,要引导企业采用污染治理新技术、新设备等对烟(粉)尘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切实减少试验区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积极推进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实施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严格执行老旧机动车强制淘汰制度,逐步淘汰黄标柴油车。大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公交、公务、出租、环卫、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积极推广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3.2 加强生态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以山地和山原森林为生态基底,“一江三河”、“一区”为骨架,各级各类保护区、生态敏感点、环境功能敏感水体为重要斑块,“两级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瑞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瑞丽江—畹町水源涵养和瑞丽江—南宛河分水岭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保护,加强不同开发区域环境保护的分类指导,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安排保护、建设和开发,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和重大经济技术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开发建设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保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是提升试验区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规划保护林地,加强各级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实行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生态治理等配套工程,调整林种结构及提高森林质量,使试验区内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9%以上,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建立湿地公园,保护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遏制湿地资源的退化,维护区域水环境安全。加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杜绝漫灌、有灌无排行为,开展农田污染的综合防治,对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部分地区实施轮作、休耕,对已经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加大修复力度。建设农田防护林,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保护城市关键的自然景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构建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铜壁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史迪威湿地码头和其他野生动植物主要原生地、栖息地、迁徙地、生物廊道带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铜壁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区,并提升史迪威湿地码头保护等级,促进保护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自然保护区资源数据库,实现保护区内外资源信息共享。开展生物安全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入境生物材料的检疫和监测、监管,对已经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和上下级之间信息互通和行动协调,建立重大生物多样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四是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无林地和部分郁闭度较小的灌木林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和用材林为主,对试验区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进行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防护林建设。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思路,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搬迁、治理与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对试验区500多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同时,在公路建设、矿山开采、区域开发等过程中做到水土保持措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三同时”,解决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
3.3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和谐宜居城乡
一是加强区域水环境保护。依法取缔姐勒、勐板河、章凤水库等水源地内违法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加快放马桥水库、白水河水库、勐卯水库、帕色河水库、弄回水库和法坡水库等备用水库的水源地划定、批复和建设,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逐步开展生物毒性监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物等影响人体健康指标监测,建立完善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机制和应急预案,全面提高预警能力。加强以南底河、南哄河、南放河、南惹河、南端河为重点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以瑞丽、畹町、章凤等口岸界河为重点的界河治理,推进以河道为中心沿河连片治理和沿岸连片治理,逐步提升瑞丽江出境河流及其支流的水质达标率,提升水生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城市纳污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恢复城市河道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加强裸露土地的绿化或铺装、路面保洁和洒水防尘制度,严格落实施工场地围蔽和清运淤泥渣土、喷水降尘等措施,贮存堆放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易产生扬尘的场所要建设封闭设施和喷淋设施等。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加强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噪声的监管,完善城市环境噪声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严格控制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加强含二噁英和苯并(a)芘等有毒废气环境管理。开展城镇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尾矿库周边、饮用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和风险评估试点,切实防范环境危害。
三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和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建制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低成本、分散式处理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系统建设,城市和县城周边的村庄应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交通不便地区要积极探索堆肥等综合利用和就地处理模式。划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推进养殖污染治理,控制畜禽粪便污染。开展化肥、农药等污染防治,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基地的建设。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优先治理重点流域、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的村庄。积极开展农业土壤污染防治,进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
四是打造城乡宜居家园。全面推进320国道与瑞丽江之间河滨带内的河道生态湿地、湿地公园、滨河绿化带建设,建成河道、水面及道路相互连通、融为一体的绿色水体景观系统。全面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及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保留城市周边现有田园风光,强化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绿色通廊等建设,提升城市空间的人性化和自然化,形成“城市在绿中,绿在城市中”的景观特色。建设城市与城镇、乡村、开发区之间的生态绿地,加强道路、河道两侧以及居住区与工业、交通道路等其它用地之间的生态绿化建设,形成完善的生态防护绿地系统。深入推进瑞丽、芒市、陇川国家级生态市(县)和80%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争取建设1个生态工业园区,创建50%以上的绿色学校、40%的绿色社区和10家以上绿色饭店,新增各级各类环境教育基地3个以上。
3.4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一是系统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优化升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新增东西两翼进出口加工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开展瑞丽江、南宛河两条出境河流上下游同步监测,推进建成区重要区域(如仓储物流区、交通沿线、工业园区等)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环境监察网络和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健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联合查处跨越现有行政区的环境问题和污染纠纷,联合调查处理重大环境信访案件。建设试验区环境数据中心和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城市间、部门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实行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监测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公报,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促进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加强环境宣教能力建设,强化环境新闻宣传发布能力,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监督违法企业,不断提高公众保护环境和防范环境污染的意识。
二是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完善跨行政区、跨部门以及环保系统内部数据报送、信息共享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区域性环境突发事件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快速响应的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开展试验区域内环境风险源排查,划定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建立自动监测与例行监测相结合的预警监测机制,完善跨行政区的预警信息共享与通报机制,强化预警监测系统信息网络的建设。全面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促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全面监督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实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危险废物等非工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机制,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全面推广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运用,实现试验区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1]王爱国,李同升.“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进展与评述[J].规划广角,2009(4):67-71.
[2]郭凯峰.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1(12):95-100.
[3]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4]陆珉峰,高攀.中国城镇化建设战略的理论分析与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3(8):33-48.
[5]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87-94.
[6]孙颖.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以滇中产业集聚区为例[J].投资理财,2014(20):113.
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ofYunnanRuiliKeyDevelopmentandOpening-upExperimentalZone
HU Yu-hong,LIU Yan
(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Kunming Yunnan 650034 ,China)
Yunnan Ruili key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experimental zone is facing the follow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high pressure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wors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lag of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high threat of environmental risks.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improving green development, deepe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to build up the ecological safety shield, reinforcing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cap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risks.
experimental zo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Ruili
2017-04-11
胡玉洪(1972-),男, 1996年毕业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2007年获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在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区域(流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获得过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各1项。
X32
A
1673-9655(2017)06-0017-05
《环境科学导刊》发行数字期刊的声明
《环境科学导刊》,投稿及联系邮箱:ynhjkx@yies.org.cn;电话(传真):0871-64142389;国内统一刊号:CN53-1205/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9655。
《环境科学导刊》的数字版本已全文入编《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超星移动图书馆”等。所有被本刊录用并发表的稿件文章,将一律由本刊编辑部统一制作成数字版本在以上各数据库发布,并参与光盘版汇编,同时在我刊网站Http://hjkxdk.yies.org.cn发布。若作者不同意稿件参与数字版发行,请另投他刊。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数字版发行的稿酬,不再另付。
《环境科学导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