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人行

2017-03-05

杂文月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箴言月刊杂文

金句为杂文点睛

●复 林

游宇明先生的《教养是没印文字的名片》(《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9·上)标题就是个金句。正文也金句迭出:“你的善良、我的善良融汇成了这个世界的温暖,你的真诚我的真诚构筑了这个世界的友好。”意蕴美,还对仗,句式也美。“品行就是‘养’出来的。没有这种‘养’,‘教’未必能落到实处。”我以为,这是“教养”这个词的“正解”,还能有比这更精彩更准确的释义吗?“在这个世界上,最终不朽的是我们留给后人的灵魂的东西。”留给后人不应是财而应是才,这个说法很普遍,但太笼统了。游先生的说法别具一格,突出了“灵魂”二字。

杜学峰先生《仁慈之美》(《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9·上》,也金句迭出:“不再把自己放在事物的对立面。”也就是说,“把事物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其实就是给自己“树敌”。这个说法令人耳目一新。“允许一只小鸟落在肩头鸣唱,让一只蚂蚁不慌不忙地爬过……柔软即为仁慈。”形象逼真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仁慈的门槛并不高,就看是否用心去做。

“丰富见识阅历,提升思想深度”,是《杂文月刊》吸引人之处,语言美则具“点睛”之妙。

据我所见,杂文家们在语言运用上都很下功夫,杂文在众多文体中,其语言精美独树一帜。金句,为杂文画龙点睛。花宝贵的时间读杂文,若能读到几个金句,值。

眼遇佳句分外明

●郭树荣

语云:“眼遇佳句分外明”,读文章,亦如是。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0·上《李白的气场》(潘国本),便是这样一篇上乘之作。此文一气呵成,把李白写活了,把他的魂写出来了。

李白,何等样的杰出人物。试想,如果没有李白,中国文学史,还能如此光辉吗?李白,不仅是诗人,而且其本身便是一首不朽的诗!他不仅是“酒中仙”,更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其人其诗,如此如此,这就不仅是个“态度”问题,而且是个“立场”问题了:蔑视帝王将相,笑傲江湖。这样的一个人,还不值得大写特写吗?还不值得大赞大颂吗?潘国本先生写的这一篇《李白的气场》,便是写李白的一篇好文章。好在哪里?我就不一一摘评了,有其文章在,大可一读也。读之,爽!

也说“无中生有”

●李本华

写《论写作》的郁土先生说写作是“无中生有”(见《杂文月刊》原创版 2017·10·上),我以为绝对了一些。在文章出现之前,总要打个腹稿,长文甚至要列个详细的提纲,不能说什么都没有。有写作的冲动,是有话要说,且不吐不快。“有话”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无”。说写作是“精神变物质”是不是妥当一些?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另外,我看本期的《杜预的“小算盘”》就不是“无中生有”。文章的前三段和从维熙先生的《追名也疯狂》中的相应部分大同小异。桓温的话客观存在,最后一段秦姓读书人的材料多人用过。怎是“无中生有”?是“他有生我有”而已。谓予不信,请找度娘。当然,作者是有编排劳作的

思想碎片让人深深陷入思考之中

●郑来福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0·上《思想碎片拾零》,虽然只是一篇不到五百字短文,但这篇短文却吸引读者沉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如果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去努力践行,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精彩和幸福。这些思想碎片,道理并不深奥,做起来也不是很难,但是这么简单的事,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不然只会常常抱怨生活的艰辛。

比如挂在脸上的微笑;比如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掌握适当的度,要把握准分寸,这样孩子才能成才;比如不拿自己的长处来比别人的短处等。

多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很容易,坚持做下去,收益会是很大的。

监管者的责任哪里去了

●张良汉

读肖蓟先生的《遭“剥皮”的岂止红豆杉》一文(《杂文月刊》原创版 2017·10·上),眼前一亮,振聋发聩。

这篇杂文从红豆杉遭不明身份的人员剥皮频临死亡说起,指出时下确确实实有这样一些人,财富多了还想多,寿命长了还要长,于是什么不义之财都敢发,什么益寿食材都敢吃,最后发问,人的贪婪如何才能遏制?

同时我还有这样一个疑问,监管者的责任哪里去了?是否有“睁只眼闭只眼”“民不举官不究”不作为意识作怪的?是否有成为“剥皮”者“保护伞”的?我认为在严厉打击“剥皮”者的同时,千万别忽视追究监管者的不作为责任!

何为合规的公民

●张山寿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9·上刊登的冀北仁先生的《最贵的不动产》中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铭记并身体力行七字箴言,你就会是一个有道德有情操守法合规的公民”,而“七字箴言”就是信、德、孝、惕、廉、慢、善。对此,我有如下见解。

什么是公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注释是:“具有一定国籍,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履行义务的人。”该词典对于公民权并有专条注释,即“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其中宪法规定的称为公民基本权利。”

我以为公民必须具有公民意识,即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毫无疑问,公民与“老百姓”或“平民”的含义不同,它是一个法律感念,包涵权利和义务两方面,是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

而冀先生文章中的“七字箴言”,只是公民义务范畴中的某种提炼或升华,这种人品的修为当然是可贵的,可惜并不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故,仅仅铭记并身体力行“七字箴言”就会是一个“合规的公民”的结论是不够的。

以上浅见,就教于冀先生。

猜你喜欢

箴言月刊杂文
箴言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中的箴言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箴言·读书(一)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