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的背后是什么

2017-03-05

杂文月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茶道茶艺饮茶

●任 蒙

日常生活中,吃茶者越来越普遍,但把饮茶作为文化来关注的人仍然不多,我便是其中一个。

在我看来,吃茶与其他种种饮水、喝饮料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将一种液体盛在杯具中往嘴里倒,但茶文化却把吃茶的讲究演绎到了极致,使其“博大精深”,以致成了一门学问,成了一种职业,成了一门专业课程。不过,不理解的人也用不着感到惊讶,它本来就是发源于闲散时光、也适用于闲散时光的,就是一种“闲文化”。当然,当今不少人借茶馆言商谈情,当属一种社会变迁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在日本却叫“茶道”,自然也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也就是说,所谓茶道,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是将一种常见的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活动去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道德观念。不过,尽管我们与日本称谓有别,礼仪和内涵却大致相距不远。

据说,在茶文化上修炼得比较深的人,一杯清茶,一缕暗香,一曲佛音,一片清凉,都是他们的感悟和收获。这样的彻悟,对于饮茶的大众阶层来说,未免玄妙了一些。大家容易理解的,可能是那些比较浅显的茶艺过程。比如,将茶叶装进茶壶,叫做“马龙入宫”;悬起开水壶往茶壶里冲沏,名曰“高山流水”;第一道开水将茶叶进行冲洗,美名曰“玉女沐浴”;用壶盖拂去壶口的茶末儿,称为“春风拂面”,等等。

虽然我很多次经历过这样的场合,那些姿态各异的巨树根蔸制作的茶台,那些身着唐装的妙龄女子和形形色色的紫砂茶具,也并不陌生,但由于我心不在“茶”,也不在意那些繁复的程序和学问,所以至今进了茶馆,仍然是个“土老冒”。我走进那种地方,多半是随着别人的雅意而去的,那种还不及“牛眼睛”大的小小茶杯,有时喝起来并不解渴,所以顾不了种种讲究。

十多年前,一个老友请我去他家里吃茶,还特意请来了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和一位年轻貌美的优秀茶艺师,其仪式甚为庄重,主持者在沏茶之前虔诚地净手焚香。司机小何后来告诉我,那会儿他被弄得“大气不敢喘”。

当时我看那阵势,暗自咬了咬牙,只好搭进了整个上午。此后,朋友凡是约我去出席类似活动,我都谢绝。朋友虽然是一片诚意,不仅管茶,还要管酒管饭,可我实在进入不了那种境界,也不愿意去那里枯坐,如果让我仅仅去领略那种氛围,我感到是一种白白的时间消耗。

我“爱茶”,只是停留在止渴解乏、醒目提神的初级水准上,或者说仅仅停留在一种生理需求上。据说,吃茶只有到达了“茶文化”的高度,才能够上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不禁想到家中老父八十好几了,身体矍铄,好烟不爱酒,也不喜茶,偶尔带给他一包新茶,直到放霉也不曾拆开。乡下老人没有喝茶的习惯,甚至连坐下来从容喝水的习惯都没有。

吃茶很享受,看人家采茶也很美,很有诗意。可我们通常看到的采茶画面,都是表演性质的,可能是为了做广告,从学校或者文工团挑选一群长像好的,用眼前的说法叫“颜值高”的女孩子,换上采茶服装,装模作样地拍一通照片就算完事了。你在网上搜寻“采茶”,竟然没有一个条目是介绍采茶的,尽是些“采茶舞曲”“采茶歌”之类的词条,有个“采茶扑蝶”,还是一种与采茶相关的地方山歌。

某年春天,参加一次茶乡采风,其中安排了一个短暂的采茶体验,让我们每人拎只篾篮进茶畦采摘。大家第一次采茶,都很认真,睁大眼睛寻找好叶片,但最后基本是成效甚微,多数人只摘了一小撮,泡一次都不够。尽管这是已经被采摘过的茶园,也不是采茶的最好时节,但大家还是多少体验到了采茶的艰辛。

又有一次应邀去考察本省的一个茶场,听说他们每年都要从安徽等地招来大批乡村妇女采茶。他们的万亩茶园处于深山老林,很难想象那么多人挤在狭窄简陋的临时工棚里是怎样一种滋味,每天还有漫长而辛苦的劳动,并且报酬也不高。

所以说到茶文化,我总感到它的内涵与这个称谓有很大差别,似乎称作“饮茶文化”更恰当一些,就如烹饪文化一样,仅仅涵括如何消费食物的一种过程。

日本的茶文化特别发达,“茶徒弟”早已超越了师傅。但他们在推广茶道的同时,还注重让游客了解种茶采茶的过程。据说静冈的茶场准备了采茶的服装和斗笠,有中国游客在那里当了半个小时“茶娘”,就累得不行。

日本人早就制造出了采茶机,我们也引进了。一部机器每天可割收两千多公斤茶叶,相当于近百个采茶工的工作量,但那种“一刀切”与手工采摘相距甚远,割下的粗茶或许只能用来压制茶砖,实际上采茶机在日本也没有完全取代人工劳作。我通过图片看到日本茶农采茶的情景,全身穿戴严实,估计是为了防止阳光照晒,看来也不轻松。

有人描绘茶文化现场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可我总是没法走进那种境界。我知道,愈是味道香醇的好茶,就愈是茶农精心培育和采制的产品。我想,如果忘掉这些种茶和采茶的艰辛情节,也许能够感触到杯中飘出的“仙气”,并随着茶香进入仙界,可我做不到。无论茶艺师的动作如何优雅,无论现场的古筝如何悠远,我坐在那儿就是品茶,就像我坐在办公桌前端起玻璃茶杯一样,甚至还带点儿当年夏日我在地头抄起葫芦瓢舀水痛饮的影子,可别笑话呵。

猜你喜欢

茶道茶艺饮茶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茶道人生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道六百年》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