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评书 好似一台大戏

2017-03-04李磊

旅游 2016年11期
关键词:鹿鼎记书馆西城

李磊

“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首《西江月》就是北京评书艺术的真实写照,它也是评书重要的开词诗之一。西城非遗保护中心东屋的国如轩就有那么两位北京评书真正的传承者,他们就是贾建国先生和他的老伴连丽如先生。连丽如老师的父亲就是连派评书的创始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大师。

上小学时可能最吸引我的就是收音机中每天中午的评书连播节目,每天必听,像着了魔似的。记得有一回中午帮老师誊抄成绩单,回家晚了,在路上就听见评书开播了,硬是在人家的窗根底下把评书听完了才回家。到家之后奶奶就说,评书没听着吧,你爷爷都拿纸给你记下来了。我只是会心的一笑,心里这得意劲就别提了。

长大之后我对评书的喜爱也一点没减,收音机过时了就看电视,声情并茂;还经常关注外地的某某地方广播电台,一天无数段还没有广告,过瘾得很。我总在幻想着坐在书馆之中,听一场现场版的评书,但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得愿,直到周四的下午我来到了西城非遗中心。

北京的十月秋雨阵阵,但再大再凉的秋雨也挡不住每周四来西城非遗保护中心听书的人们。进入国如轩内,书已开始,空座寥寥。看得出听书人大多是老书友,大家面前多摆放着自已的茶具,有的面前还有瓜子、栗子等自己买来的干果,当然与干果相伴的还有自备的垃圾袋。看我是新人,服务人员马上倒来一杯香茶,暖暖的微笑驱散了我一身的寒意。说书人正在字正腔圆地说着《三十六英雄》(连阔如大师自己整理的《隋唐演义》版本),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的心完全投入到了长安城秦琼闹花灯的故事之中,听到这里我只是觉得这现场评书不错,比收音机和电视都好,看见 “活人”了。但马上我就感受到了现场评书的魅力,那就是“评”。评书之所谓“评书”而不叫“说书”就在那个“评”字,现场版评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此。书可以是一样的书,但评就不是一样的评了,说书人不一样,评的就不一样;时代不一样,评的也不一样;面对听众不同,评的就更不一样了。这回在座的听众以年轻人居多,这评当然也就比较青春了。说书人把大英雄熊阔海干脆比喻成了高校里的高材生,还是有心理问题的那种,让台下听众忍俊不禁,我看前面有录像,本不敢笑,但实在是控制不住,于是便也投入到了笑声之中。《三十六英雄》之后是《鹿鼎记》,播讲者是连丽如老师唯一的女弟子张怡。说实话我真不喜欢清朝那点事,不是电视里没完没了的宫斗,就是历史书中那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本想听一会儿就走,早点回家,终归下着大雨,北京的交通是个问题。但这位说书先生一下子就把我拿住了,她的风格不像前面男士的帅气,也没有他声音的那种洪亮。可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都好像让你觉得自己就站在故事中人物的身边,甚至仿佛可以看见头脑中灵光一现时韦小宝脸上一分得意的坏笑。这还不算什么,充其量也就是说书人表演得好,能够驾驭书中的人物与情节。精彩的还在后头,互动环节到了,说书人说着说着就把細节拉回到了现实,当然场下肯定是一片欢笑,可那些老书友们也不会放过这个与说书人互动的好机会,就在下面开了腔,说书人机智做答,之后又把人们拉回到了《鹿鼎记》的情节之中,显示了说书人不凡的台下控制力,让听众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又不会被台下牵制。一会儿为书中人物紧张,一会儿又跟着大家欢笑,本想听几分钟就走的我,硬是坐了一节课的时间把书听完,而且还没有觉得时间长,还想往下听,可这时说书人已经说了“且听下回分解。”“哎呀!麻烦了,说完了……”我心里不由得一动。这么好的评书可比收音机和电视中强了百倍,那评书是真的,是活的,是可以说到你心中的。太好了!看我还没有离开的欲望,服务人员来到我的跟前:“先生,您要是爱听,我们每个周四都有。”“好!好!”我从思绪中跳出,爽快地回答着。

说相声的、演舞台剧的在北京如雨后春笋一般,四处开花。但在解放初有48家书馆的北京城,现场版的评书表演现在只有连派评书一家。每周四在西城非遗保护中心内国如轩19:00-20:40(马剑平播讲《三十六英雄》,张怡播讲《鹿鼎记》);周六在开阳桥东北角的宣南书馆14:00-17:00(梁彦播讲《精忠岳飞》,连丽如先生播讲《三国演义》,王玥波播讲《水浒传》);周六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内北戏书馆19:00点到20:40(田珺《包公案》,樊磊《康熙私访》,张怡《红楼梦》)。周日在交道口东大街东城区第一文化馆东城书馆14:00-16:30(张怡《红楼梦》,王玥波《雍正剑侠图》),19:00-20:00(马剑平《杨家将》,贾林《鹿鼎记》)。

自从2007年10月2日14时北京评书宣南书馆开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北京评书的忠诚听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北京评书投了肯定的一票。

连丽如老师曾说过,“父亲曾不想让我说评书,是因为评书太难学了,你永远要补充自己的知识,如果你一两个月没有学习社会上的新知识,你一上台都没法儿张嘴。”连丽如老师已经说了几十部长篇评书,还能发出如此感慨,可见评书需要知识之广之深。但现在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他们中华文化传统知识沉淀的加深,北京评书的表演者持续涌现,搅动着京城评书这一台大戏,为北京评书艺术带来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鹿鼎记书馆西城
第一次去图书馆
疯狂大堵车
想不到
藏在时光里的幸运星
I Love the Mountains
我们也来画一画
从场域理论看《鹿鼎记》对“江湖”的反叛与再造
爱哭的手工达人
习惯成自然
西城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