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震研究员主任医师主要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

2017-03-04田春洪王莉田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震证候气机

田春洪+王莉+田原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02-02

张震,男,1928年11月生,云南昆明市人,中共党员,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创始人,中西医结合资深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历:外语、专科,西医、6年制大学本科;中医、卫生部主办3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60年。

1959年受国家卫生部颁发之学习祖国医学成绩优异奖及发扬祖国医药遗产银质奖章,毕业论文《中医临床思想方法之初步探讨》曾发表于《中医杂志》1959年第9期首页,受到国内中医界的赞许、重视和好评。1983年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云南省名中医。他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现研究院)和《云南中医药杂志》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与杂志主编。曾先后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评审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导师,省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医学著作10部(其中亲自撰写专著6部,主编并撰写总论和部分内容者4部)。主持省级重点研究课题3项,指导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2项。

张震研究员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治学严谨,既关注现代中医药研究信息,又善于继承古今前辈诸家学说之精华并有所创新,重视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在中医诊断学领域中的主要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他是我国研究证候学的先驱和著名学者,对证候的层次结构等原理提出过创新性的见解与理论,并探索阐述了中医疑似证候之间的鉴别诊断规律与方法;在分析归纳证的自然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辨证分类法,深入研究各种证候的内在联系和疑似病证之间的鉴别规律,从而提出了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理论,并身体力行,用于临床诊疗实践50余年,验证了其理论的可行性,对于临床辨证的具体运用确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他对常见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善治疑难杂症,潜心研究疑难病症的中医药治疗规律。

在中医治疗学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是:阐明了中医疏调人体气机的原理,创建了云岭中医疏调学派,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倡导疏调气机为中医药内治大法之一,强调“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的宗旨,在维护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的同时辅以健脾补肾,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使体内气血阴阳的协调与平衡,以利于病体恢复生理常态,而非单纯疏肝解郁。他精心拟定的“疏调气机汤”经临床化裁用于诸多病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他亲手拟定的两个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处方(扶正抗毒方,康爱保生方)现已治疗云南该病患者12482人,取得了相应的疗效与良好的社会效益,体现了国家对艾滋病人的关怀政策。他十分重视扶持人体先后天之本,善用调补脾肾之法,从而使不少慢性顽固性疾病恢复好转。日常应诊,门庭若市。

张震研究員全身心致力于中医辨治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始终关心着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弘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凡涉及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总是积极献言献策,并有相应之文章发表。十分重视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年近九旬仍坚持带研究生,尽心辅导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使之尽快成长。指导中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举办继教学术讲座。其学术继承人多已成为我省中医药学术骨干。有的获得省级优秀青年中医称号或成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或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他指导并参与申报的4项国家级课题“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和“HIV感染IIA期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及其组合规律的研究”均获国家自然基金委立项资助,并取得成果。

张老不仅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还通晓外语(英文、法文),对许多慕名而来求治的外国患者言语沟通无障碍,同时还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学员讲授中医课程,为中医中药的传播和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真不愧是中医界大师级的名流学者。详细内容敬请参阅其学术著作《张震中医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与《辨证论治新理念与临床应用》和即将出版的《疏调人体气机原理与诊疗概要》。

(收稿日期:2016-10-17)

猜你喜欢

张震证候气机
致命的暗喻
便携电子打气机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张震三十岁学艺
浅析奶牛乳房疾病的中兽医诊疗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致命的暗喻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