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是值得这样反复研究、大书特书的伟大革命
2017-03-04黄宗良
黄宗良
我要为高放老师《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一国首胜》一文(下称《高文》)点赞。
一、从“醉心”于专业走向执着于事业
高放教授是我们这个学科中从事教学、科研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积累最厚,是因不时发表各种新见而引起关注和争议最多的著名学者。他也是我敬重的学长、老师。我同他交往四十几年。在“文革”中,工军宣队领导学校,师生合编支部,过准军事生活,集体住宿,我同他曾一室工作、生活一年多。他治学之专注、勤奋,学识之渊博,使我叹服。他对专业的投入可以说到了“醉心”的程度。同他谈话,很少涉及业外之事。他对于社会上人们竞相追求豪宅、豪车显然无动于衷。那被破旧的家具、书报资料挤满的狭隘的卧室、书房——“接顶斋”,使人很难想象这是人大一级教授的寓所。每到他家探望,我总有一点担心:渴了没水喝。他总是兴致勃勃谈共运、谈社会主义问题、谈社会政治现象,常常忘了茶水待客。最近一次,我和张光明去看他,事先我们商定,自带一壶茶。从他家出来到了楼下,我们两人便驻步迫不及待畅饮起来。
谈这些,似与本文无关,其实不然。高老師的这种敬业精神,对于从事我们这个似是“被边缘化”学科的专业工作者,尤其值得大力提倡。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九旬老人,他还在追求什么呢?他告诉我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连载共运史纲,开始我不大在意,后来才知道每篇竟有三四万字,方才认真揣测其心意:或许是为了把自己这一生研究的主要成果整理起来留给后来者。如此说来,意义就不一般了。
对于我们这类学科,假若你是真正敬业,假如你是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下去,你就很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说高放“自由化”,是一种误解,其实他是属于坚持马列主义的学者,在有些问题上甚至是偏于“正统”的;说他书生气太足,其实也不尽然,在与他交谈中常感他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关切和熟悉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对党建设的一些建议是切中时弊的。
二、赞颂革命,力求还原历史真貌
几十年来,一股“告别革命”的思潮滚滚袭来。未读马列的却在那里振振有词地妄议马列,不了解革命的在那里谴责革命。苏联解体了,许多人困惑了:假如不是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搞了社会主义,俄罗斯或许……
要说服人,首先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貌。高文没有抽象议论、肯定十月革命,而是详细描述历史的过程和细节。有针对性地回答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广大劳苦大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沙皇军队在一战中,在前线屡战屡败,导致俄国社会状况极度恶化。军费开支庞大,大举外债,人民生活必需品奇缺,物价暴涨,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特别是士兵罢战反战开小差。何以如是?寒冬腊月,他们缺食少穿,光着脚在地里偷拔萝卜充饥。后来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广大工农兵大众要求的和平、土地、面包、自由“四大件”一件也不能满足。就是说,他们无力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俄国没有别的出路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代表俄国走到这时的选择,反映了广大工农兵的愿望,在形势瞬息万变之下,有灵活的策略和战术,有坚强有力的领导,迅速地在同广大民众生死与共中发展、壮大自己,夺取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文章十分具体地阐述工农兵革命运动,生动地记述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士兵和工人群众中艰苦、机智的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特别突出地赞颂了列宁的夫人、姐姐、阿尔曼德、柯伦泰等为代表的九位巾帼英雄,称其为革命中的“九朵金花”,以及她们为代表的广大妇女们反饥饿、反战争、反沙皇和临时政府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读来使人肃然起敬。
文章还引述了十月革命亲历者描绘列宁等领袖回国后受到广大士兵、工人近乎狂热的欢迎的感人情景,重现了在革命这个“盛大的节日”里领袖同民众心志相通的历史场面。何以如此,说到底是因为布尔什维克代表了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如同亲历者所述,当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时,有的士兵代表当场激动得像小孩般地哇哇哭了起来。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高文》系统地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次伟大革命的历史面貌。不过,用“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偶然轻易取胜”作为小标题尚可再酌。就“狭义”的十月革命而言,总共才死了6人,伤了50人,确是有些“轻易”。但我觉得还是广义看待十月革命为妥。为此,似乎用“俄国1917年革命”的概念更好。这样可以把“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看成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两个无法分开的阶段。这是一场以争夺政权为中心的各种斗争形式的综合,各种政治势力复杂较量的斗争。我们还不妨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三年国内战争,500万红军浴血奋战,也可视为建立和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斗争。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布尔什维克为什么要夺取政权,为什么能够取得政权,为什么他们夺权有理。至于取得政权之后发生的事情,与之前是有联系,但并非完全一回事,那又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反复去消化、去总结的一部历史了。
清朝人金缨有话:“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我们现在能做的事也就是,辨真伪,断善恶,分是非,鉴古今以利未来。这已是很不易做到的了。
三、去伪存真,客观评价领袖人物的作用
讲十月革命,自然离不开评价列宁和列宁主义。
我赞成《高文》对“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自己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两个布尔什维主义的战略口号的肯定,对列宁提的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的肯定。因为它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绝对规律”科学认识之上的。我们不能用俄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而轻易否定上述的理论和策略口号的正确性。
当代人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争议颇多。《高文》正确提出“不能固守一百年前列宁的论断”,不能“认为我们当今仍然处于列宁所讲的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归纳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今天大部分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特征甚至已经消失”。而且,早在20几年前高放老师就提出新见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四个阶段、四种形态,后来又论证了“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高老师这些新概括、新见解很有道理,很精当。既然如此,高文又说列宁得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即最高或最后阶段”是列宁的“精准归纳”就显得勉强了。
关于列宁等布尔什维克是德国政府间谍之说至今仍有一些市场。对于这种颠覆性的诽谤,文中也给予批驳,但仍显简单。郑异凡主编的苏联史第一卷,即姚海教授著的《俄国革命》一书,以万余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一百年来各方面的资料,结论是:列宁等利用德国经费问题是事实,但指控列宁等是德国间谍是神话,迄今为止没有根据。《高文》如多花点笔墨,哪怕介绍姚海的考证也是很有实际价值的。
长期以来,在有关十月革命史的书文中,抬斯贬托几成常态。《高文》去伪存真,以生动、简洁的笔调,再现了托洛茨基这位后来成为数百万红军总司令、在十月武裝起义中作为列宁得力助手的杰出作用,记叙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互谦互让担任政府总理的感人情节。文中引用了孟什维克政论家苏汉诺夫札记中对托洛茨基讲演的描述:“……听众一听到托洛茨基的名字,就像触电似的……他说话十分平易,没有用修辞技巧(尽管需要时他的修辞技巧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丝毫没有装腔作势或耍什么花招,这次是他跟听众进行对话……。声如洪钟和措辞优美本是托洛茨基演讲的特点。”高文甚至断言:“没有托洛茨基也就没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文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有的著作中不顾(或不懂)历史事实,说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是“列宁的得力助手……和列宁一起成为新型国家的缔造者”的说法。高文介绍说,斯大林自己在《真理报》上曾有文说:“有关组织起义的一切实际工作都是在……托洛茨基同志的领导下完成的”,但后来在《斯大林全集》中,在《真理报》影印本中都被删除了。这是共运史中,为了“党内斗争”需要肆意篡改历史之一例。
四、从历史实际中探讨胜利原因,用今人眼光揭示历史意义
《高文》表达了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促成的。合力——“四种实力的汇合”即“俄国各民族工农大众强烈的革命硬实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革命传统、革命经验的软实力,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和卫戍部队近3万人的锐实力,再加上列宁精心巧妙策划和托洛茨基等领导人大力宣传组织的巧实力”。多种因素——《高文》具体表述为外因与内因的结合,以内因为主;远因与近因的结合,以近因为主;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以主观原因为主;上层原因与下层原因的结合,以上层原因为主;浅层原因与深层原因的结合,以深层原因为主。六对原因的“结合”,全面、系统、立体地揭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但六个“为主”则未必尽然,因为每个“结合”的双方,并不是都可以分出主次的。比如上层与下层,下层当然是广大工农兵大众,他们是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主力军,是决定性力量,而上层显然是指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是关键因素,没有这个“正确领导”,也不可能有革命的胜利。这两者是很难分主次的。
《高文》最后概括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四新”,即开创了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创了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开创了各国劳动人民如何依据本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大众化的新范例。回顾百年世界历史,放眼今日之天下,冷静思之,确实是这样。总的来说,十月革命是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新纪元。我思量再三,“新纪元”之说并不为过。正因为如此,十月革命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反复总结的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曹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