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

2017-03-04过常宝

神州学人 2017年2期
关键词:太极世界文化

过常宝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有着热切的走向世界的愿望,但由于国势薄弱,而常有世界二等公民的感觉,文化交流基本是单向的,以西方文化的进入为主。然而,这一状况在当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留学生群体的数量日趋壮大。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国际文化互动必然更加活跃。中国在更积极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文化影響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增加我国的软实力,就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走向世界构筑了坚实的桥梁。

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首先表现为时间殊久。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起源时间都很早,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脉均已自断或转易,中国是唯一将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漫漫五千年,中国文化历经了无数次的蜕变和演化,没有被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所替代、同化,而是一直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能一脉迁沿至今,和它的承载体——中国字密不可分。奇妙的中国汉字中蕴藏着几千年前的文化密码。中国文字主体上是表意的,依托文字图形,我们通过它的构型而知道它的意义指向。中国的文字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进而演变到如今的简化字,都是以表意为主。文字的演变始终是对之前文字系统的因革,而不是全面颠覆,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系统的延续就是文化的延续。清人陈澧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出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声之迹也。”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大奇迹,和中国文字的稳定性、实用性、审美性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为成熟度殊高。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经空前繁荣,并形成了众多不朽的经典。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括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丰富而深刻的典籍文献是中国文化成熟度高的标志。

如群经之首的《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易》以道阴阳”,阴阳是中国文化里一个自足性很强的概念。《易》以乾坤为门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揭示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对立而统一的哲学理念。由阴阳观衍生开去,生成了系列的延伸性概念。比如虚实观,中国画讲究留白,唯道集虚,虚实相间,画尽意在,取境幽远。再如太极,《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对立,统一于太极。宋代思想家、文学家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也是一个自足性很强的哲学命题,阐明了宇宙无极而太极,化生万物的过程。由《易》所开创的阴阳太极观念,也深深影响着当下世界人民对宇宙的认知。实际上,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种类成熟的文化认知,其意义为时间所证明,也越来越为其他文化所敬重。

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为文化个性殊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导。孔孟开创的儒家思想,经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再到宋明理学的文化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领域里长期居于中枢地位。

中国人对历史的反思,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理性精神。中国史学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历朝历代都注重史书的修撰,二十四史卷帙煌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可以说,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就相当于宗教。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命题,钱穆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中医讲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通相融,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中医从自然的构成和变化来领略人自身的特征,并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预防和诊治,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2015年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中医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欣赏和接受。

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和物(自然)不处于对立的范畴,是相合一的,那么,人能否在这种关系中实现自己的超越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道家对此有着令人神往的描述。道家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标榜人独立于物之外,“物物而不物于物”“一心定而万物服”,中国文化的此一端,在世界文化中也有它别具一格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为文化包容性殊足。在系列自足性很强的文化命题下,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强调华夷之辨,但这一区别并不专讲民族和地域,而是强调文化认同。在此后的几千年里,中国文化就是随着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而不断得到充实。中国主流民族汉族,并不是自古就有的种族,而是各族交融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着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保持着开放性。在中国历史上,北魏、辽、金、元、清各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着激烈的文化冲突,但这些民族最终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由此可见汉文化有着足够的包容性,所谓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

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文化裹挟着先进的科技,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文化既没有完全拒斥西方文化,也没有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是尝试提出了多种不同观点,以保存中国文化的价值,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等等。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中国文化再次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科学技术和部分价值观念等,使自身更加丰满,但中国文化的血脉仍然得到保留,依旧焕发着它的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文化自信,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才能为世界所敬重。习近平总书记还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和中国梦交织在一起,也彰显着古老大国的魅力。

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领域的卓越成就,促使世界关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恰逢其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10余年前,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目前,全球已有140个国家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中外专兼职教师达4.6万人,各类学员210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1300万人。这一成就,一方面显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统计,2015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达到126万人。这也是一支庞大的中国文化传播队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为此,我们必须牢记“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努力提升文化传播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太极世界文化
太极
游太极洞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太极+』,未来可期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