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实践
2017-03-04谢芳
谢芳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和方法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等问题,在高校职业指导中应注重职业指导思路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开展“注重专业、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具體内容包括:制定以个性化、全程化和专业化为标志的精细化职业指导方案,组成以学生工作队伍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职业指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抓住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精”、“细”、“实”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精细化;职教师资;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58-03
“职业指导”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指学校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职业,逐渐树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1]。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改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高校“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以后带来的毕业生规模的大幅提升,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应运而生。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近20年来,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各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大量探索,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工作,如开设专门的职业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很多高校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围绕学生就业而开设一些课程,讲授一些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等,而没有把职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自身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职业指导模式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往往统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指导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和生活背景,课程开设较统一,缺乏针对性。第三,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缺乏专职队伍,往往由辅导员承担职业指导的大部分工作,且大多数还停留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层面,对学生不能够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和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等用人单位会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有自己的考虑[2]。为此,职业指导作为就业服务的中间环节,应通过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和未来工作岗位之间建立纽带,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和个体的不同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职匹配,缓解学校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和原则
“精细化”是现代工业时代企业管理理念,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借鉴精细化管理理论,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必然要求,深入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
“精细化”职业指导强调的是要注重专业、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精细化管理特征。具体来讲,“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指在进行常规的、共性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指导的基础上,对于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大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辅导、职业技能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精细化”职业指导应遵循四项原则。第一,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也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突出特点。“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了解相应职业和岗位的工作性质、专业技能及性格特质等方面的要求,利于其今后在职业选择中找到既符合自己的志趣,也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第二,“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注重指导的“全程化”。也就是说要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全过程,要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与职业需求给于不同的职业指导。第三,“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其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理论水平,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第四,“精细化”职业指导要重视“信息化”。职业指导中应当帮助大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帮助学生利用职业倾向测评、职业评估等信息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目标和能力,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信息的作用和特点,对信息要有选择、分类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三、“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实践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由传统向科学化的转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是要通过追求职业指导工作的“精”、“细”、“实”,抓住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让职业指导能够真正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一)“个性化”职业指导方式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在“个性化”指导上下功夫,这里的“个性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的个体,二是指不同的专业特点之间的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生源地、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都会对学生个体产生不同;就专业而言,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下,学生对专业真正的选择和喜欢的成分不大,服从和随遇而安的成分较大。
例如,江苏理工学院有部分专业长期承担培养中等职教师资的任务,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和一般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对职教师资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校职教师资班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为了取得“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经验,在职教师资专业进行了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是,根据职教师资班的培养要求和特点,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职业指导队伍。在入学之初的大一阶段,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生源结构、专业思想,主要是做好稳定专业思想的工作,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制定了个体职业指导方案;另一方面,是从专业角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应必备的教师素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教材教法和课堂组织与管理等理论和实践知识,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自身基本教师素养和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由职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二)全过程的“精细化”职业指导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注重指导的“全程化”。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在职教师资班学生的“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院校和教师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全程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实践中把职教师资的知识结构分成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职业指导教师分工进行职业指导研究,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以切合实际的职业指导。在大二和大三年级的职业指导中,主要是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學,通过系统的专业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系统与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是职业学校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干部分,也是其有效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4],职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把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去。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发能力,要能在学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在大四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在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就业和择业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真正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报告撰写等提高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各类信息的分析和选择,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和教师入编考试等,为就业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
(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精细化”职业指导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善于应用人生经历中亲身感悟的直接经验,注意收集他人事业发展的间接经验,总结提炼职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增加职业指导素材;在指导方式上应以促进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对学生进行体验性、经验性的指导;在形式上,要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有兴趣参加的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课堂游戏、社会调查等形式。在实践中,学校每个职教师资专业都配备了由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5人左右的职业指导小组,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小组成员分工负责,集体讨论,制定出“精细化”职业指导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先后开设了职教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教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职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职教教师教学研究方法、职教教师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等课程和讲座。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定期交流信息,沟通情况,讨论指导效果,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共同完成职业指导工作。
四、结束语
江苏理工学院职教师资班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已经开展了4年多,2016年的职教师资班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人数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教师基本素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较以往也有很大的提高,尽管实践中有些学生出于个人自身原因和兴趣爱好等对专业表现出不适应,在专业调整方面还难以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满意,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
参 考 文 献
[1]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27-128.
[2]张小燕,等.“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6):89-91.
[3]蔡立丰.试论“精细化”理论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湖北社会学刊,2012(9):164-166.
[4]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