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进程的暗杀领导人事件
2017-03-04刁小湄
刁小湄
在这些血腥的刺杀领导人事件中,有的是玉石俱焚,有的是杀身成仁;有的为报一己私仇,有的无关个人恩怨;有的演绎着个人英雄主义,有的背后却是集团的支持;有的打着宗教的幌子,有的是为教义而殉身……
在政治制度尚不完善且群雄竞起的古代社会,暗杀是夺取权力或者排除异己力量的重要手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古代政坛都不乏流传至今的暗杀事件。
公元前49年,恺撒集罗马共和国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5年后,为拯救卡莱会战中被俘虏的九千名罗马士兵,恺撒宣布将远征帕提亚。
当时的占卜师声称“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亚”,此举使很多议员非常不安,认为恺撒终将称王。公元前44~g3月15日,一群元老叫恺撒到元老院阅读陈情书。恺撒到达后,这群密谋已久的元老纷纷用匕首刺向他。身中23刀的恺撒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次暗杀事件被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写成话剧《尤里乌斯·恺撒》,并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伊丽莎白·泰勒主演、1963年上映的《埃及艳后》被公认为经典之作,恺撤遭受的暗杀因为与埃及艳后之间扯不断的关系而变得香艳凄美。
更早一些,在我國的战国末期,面对秦王赢政的强大攻势,灭国在即的燕太子丹也策划了一起暗杀事件。接受使命的荆轲,在咸阳宫里徐徐展开敬献的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当地图打开至末端,荆轲猛地抽出藏在其中的匕首刺向秦王,奈何一刺不中,被当廷诛杀。这次暗杀事件留在后人的记忆里不仅是“图穷匕见”这个成语,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历史悲歌。
在尔虞我诈的政坛,作为极端手段的暗杀屡见不鲜。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就说,一切手段都服从于目的需要。在其著名的《君主论》中,他认为欺骗、计谋、叛变、伪誓、贿赂以及谋杀都没有问题,只要它们对取得和保持政权有用处。
至今在世界各国政坛上仍未绝迹的谋杀,似乎还在延续马氏“政治现实主义”的传统。
斐迪南大公遇刺第—次世界大战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娅检阅了奥军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后,来到其首府萨拉热窝。
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奥地利被排除在外。但它不甘心沉沦,后来拉伙匈牙利组成二元帝国,把扩张的目标瞄准巴尔干地区,并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极大不满。1912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塞尔维亚获得了大片土地,并想借机摆脱大国的控制,组建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人国家。
此时奥匈帝国与德国、意大利结盟,与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全面对抗。塞尔维亚仗着俄国撑腰,向奥匈帝国叫板,在斐迪南看来,需要给它点厉害看看。他这次到萨拉热窝,一方面是体察民情,更重要还是威慑对方。
当车队行进到亚帕尔大街拉丁桥,司机因为走错道正准备倒车。这时,埋伏在小街转角处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十九岁的普林西普冲了上来,拔出自动手枪,连开两枪。一颗子弹准确地射入了斐迪南的喉咙,打断了颈部静脉,深深地嵌入颈椎;另一颗子弹钻进了索菲娅的腹部,夫妻俩当即身亡。随行的警察一拥而上,将普林西普当场抓获。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闻讯悲痛欲绝,但下一步该怎么办却一时拿不定主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得到消息后却是喜出望外,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战争借口。他马上致电弗兰茨,怂恿他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法、英、俄等国都进行了战争动员,互相宣战,两大军事集团蓄谋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圣雄甘地涅槃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的民族矛盾并未因英国殖民者的撤出而消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圣雄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换得民族独立以后,他继之以“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为号召,以图达到民族团结。但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将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置于敌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政治主张,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槃,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印度的另外一位政治领袖、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英迪拉·甘地,1984年10月31日被她的锡克族卫兵枪杀。如圣雄甘地刺杀事件一样,英迪拉·甘地的意外死亡也震动了世界,在印度引发血雨腥风。
最有争议的肯尼迪遇刺
在世界暗杀史上,最有争议、原因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肯尼迪遇刺事件。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巡视时被人刺杀,半小时后在医院身亡。
刺客是24岁的青年李·哈维·奥斯瓦德,他在11月25日被带出警察局时,却被一名叫杰克·鲁比的酒店老板开枪打死。而在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华伦为首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发布的“华伦报告”中却认为,奥斯瓦德和鲁比都纯系个人作案,不存在任何政治背景。
围绕肯尼迪之死的不同论断有十种,涉及到克格勃、中情局、黑手党、数个杀手,还有肯尼迪的替身等等。1993年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根据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地方检察官吉姆·加里森对刺杀案件的调查报告拍摄了电影《肯尼迪》,将这件事重新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肯尼迪遇刺案仍未有一个权威公允的说法。
马丁·路德·金倒在洛兰旅馆阳台
1968年4月3日,马丁·路德·金站在孟菲斯洛兰旅馆的阳台上接受媒体记者的访问,第二天下午6点,他就在相同的位置被詹姆斯·厄尔·雷枪杀。
金遇刺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美国,成千上万的美国黑人冲上街头,这一次他们不是用口号而是用拳头发泄心中的激愤和悲痛。面对狂暴的游行队伍,美国政府立即表示将“投入全部力量”“尽一切可能”抓住凶手。联邦调查局随即开始了刑事侦破。
6月8日,案件嫌疑人雷在伦敦机场候机厅被捕归案。接受审讯的雷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慌失措,他对杀害金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主动交待了自己实施刺杀行动的动机。
雷称自己是个极端种族主义者,他痛恨所有黑人和黑人运动。他承认服务于一个“秘密组织”,这个组织愿意出10万美金取金博士的性命。
1969年3月10日,孟菲斯法院以有史以来最森严的警戒防范开庭审理此案,但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却因“洛兰旅馆的枪声”而失去领导人。朴正熙死后“汉江奇迹”仍继续
朴正熙(朴槿惠之父),韩国第5至第9任总统,由1961年上任至1979年,执政长达18年。这期间,韩国缔造了“汉江奇迹”,其经济高速发展,跻身发达国家。
但到1979年,随着反对党势力的崛起,美国政府与朴正熙的矛盾激化,执政的共和党分化为两股势力,实权派人物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与总统的矛盾日渐明显。
1979年10月26日晚,朴正熙在贴身侍卫长车智澈的陪同下,来到宫井洞中央情报部的豪华休闲餐厅用餐和休息。金载圭、总统秘书长金桂元等作陪,几杯酒下肚后,有歌舞声响起,疲惫一天的朴正熙感觉很舒服。这时,金载圭突然满脸杀气地说话了:“阁下您搞政治要从全局著眼呀!您带着这样的废物搞政治,能行吗?”话音未落,他迅速从腰间拔出手枪射向车智澈,车智澈被击中手腕,乘金载圭向朴正熙开枪之际,冲进厕所躲避。
金载圭开第二枪击中朴正熙胸膛,鲜血喷涌而出。最后,他倒在了女歌手怀里说“我没关系”,就再没醒过来,
朴正熙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任上并享受国葬的总统,葬礼历时9天,韩国民众失声痛哭为他送葬。凶手金载圭在1980年5月被执行枪决。
朴正熙去世后,全斗焕夺权,“光州惨案”发生。两届总统期满后,由卢泰愚执政。全、卢二人都曾担任朴正熙的警卫,耳濡目染接受了朴正熙的影响,因此这期间,韩国执行的基本上仍然是朴正熙的思想路线。韩国经济得以继续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举办了奥运会,成为国际知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萨达特遭遇盛名之累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进行了三次战役,几乎是屡战屡败。这个古老国度背上太重的历史包袱,人们期盼一位英雄诞生。
1970年,就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适时出现了。他上台伊始便在国际国内双管齐下,埃及国力得以提升,国际声誉也日涨。尤其为民众赞赏的是,在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他率领埃及取得大胜,一举扭转被动局面。
此间,萨达特的声望达到顶点。但他没想到,他的末日也是8年后的10月6日这一天。
早在70年代末,萨达特对以色列采取了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政策:在美国的斡旋下,他主动与以色列和谈,在美国的戴维营签订了协定。以色列是阿拉伯民族的世敌,和谈被大多数伊斯兰教徒视为大逆不道的举动。这明显触怒了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
1981年10月6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8周年。开罗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午11时准时开始,身着元帅服的萨达特在副总统穆巴拉克和国防部长加扎拉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轿车进入广场。他们先向无名战士纪念碑敬献花圈,之后走上主席台。11时25分阅兵开始,受阅部队井然有序地从主席台前通过。
13点零4分,受阅部队中的一辆炮车开到主席台前百米远处,突然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三个人。冲在最前面的是炮车车长、中尉连长伊斯兰布里,他先向萨达特投去了一颗手榴弹,然后是埃及军队连续7年的射击冠军阿巴斯·穆罕默德开枪射中了萨达特的颈动脉。接着,伊斯兰布里又投过去三颗手榴弹,并开枪向萨达特射击,34颗子弹,无一虚发。
凶手们打光子弹准备逃跑时,总统的卫兵方才作出反应,其中一人中弹倒下,另两个受伤就擒。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30秒钟之内。
对中东和平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萨达特走进了历史。197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萨达特盛名的最后见证。
拉宾血溅安息日
中东向来是世界的“火药桶”,而巴以冲突又历来是这个火药桶的引线,但这里面致力于双方和平的也大有人在,除了阿拉伯人萨达特,以色列人拉宾也是其中之一。
1992年出任以色列工党领袖和内阁总理的拉宾,在执政期间坚决反对国内一贯主张的对阿拉伯人采取“寸土不让”的政策,主张“以土地换和平”,并在实施中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就在他打算进一步推进和平事业时,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和平演讲后被一位27岁的犹太青年枪杀。这一天,正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中东和平进程因此损失了一位勇士。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此曾说:“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对上帝的忠诚,命令他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掉。当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亚伯拉罕果真准备这样做时,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让拉宾去了,他是在用更加严酷的方法考验我们。”(资料来源:《文史参考》、《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