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社会教育与当代电视知识分子
——以“老梁”和《老梁故事汇》为中心*

2017-03-04冉华

关键词:老梁评书知识分子

冉华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大众传媒、社会教育与当代电视知识分子
——以“老梁”和《老梁故事汇》为中心*

冉华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老梁故事汇》是时下热播的脱口秀节目,从气质类型上看,它可以算作当代电视文化生态中某种经典的“遗形物”。这类脱口秀节目既是传统评书艺术的延续和传承,又是在传统的电视评书基础上的创新求变,自然是那些既依靠传统媒体又能成功转向新媒体的类型化节目的典范。而电视知识分子“老梁”和社会教育中“师者”两相结合的个人形象,是传统文人意趣向现代人文意识自觉转型和进阶的明证。同时,他对颓败落后的观念意识进行积极拆解和自主检讨批判,赢得了观众的广泛称赞和一致好评。

“老梁”;《老梁故事汇》;电视知识分子;大众传媒;社会教育

当今时代,传播经纬世界,媒介改变生活,教育改造大众,实体的伦理关系日渐明确,道德的精神特质愈发突显,而文化则无处不在。这些时代特征,无一不从伦理责任、奉献精神、个体道德等诸多层面明确了电视媒体人的新时代要求。而“老梁”就是这样兼风骨容意趣、寓知识于教化、有意奉献、自觉承担、注重伦理精神转换、强调道德劝诫的电视知识分子。本文在自媒体时代和社会教育多元化背景下,对“老梁”的电视知识分子角色进行考评。“老梁”是持续发光发热的大明星,其脱口秀节目充分流露出的个性化特征,明显标榜了他的个人特色。诸如《老梁看电影》《老梁看电视》《老梁据说》,以及山西卫视在播的《老梁故事汇》、辽宁卫视的《老梁观世界》,均是“老梁”的类型化节目的典型代表。他另著《体育评书》《老梁观世界》等多部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关的图书,其中多部被翻译到海外,深得海外观众的喜爱。笔者选取在山西卫视在档在播的《老梁故事汇》为样本,是因为该节目自2010年6月开播至今,已播出千余集,可以说节目产量甚丰,类型化特征明显,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意义,完整反映了老梁的主持艺术风格。纵向来说,它与单田芳、田连元等先生开创的传统电视评书相连;横向来说,则可与《老梁观世界》、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进行比较。

一、《老梁故事汇》的节目形态与内容分析

为了叙述方便,笔者将分析对象限定为2015年第4季度播出的66期节目,具体详见表1所示。

表1 2015年第4季度《老梁故事汇》播出节目简况

《老梁故事汇》2015年10月至12月共播出66期,其中,10月22期、11月21期、12月23期。所讲述内容大致分5个方面:中国史话宫廷故事,明星、艺人,戏剧影视艺术,社会杂谈及其他。其中,中国史话宫廷专题合计32期(10月9期、11月11期、12月12期),约占总数的48.5%;明星、艺人专题合计15期(10月6期、11月5期、12月4期),约占总数的23%;戏剧影视艺术合计10期(10月5期、11月4期、12月1期),约占总数的15%;社会杂谈合计4期(10月2期、12月2期),约占总数的6%;其他5期(11月1期、12月4期),约占总数的7.5%。由上可见,古代中国史话及宫闱故事、当代明星艺人、戏剧影视艺术以及现代三百六十行从业人员等专题所占比例较大。从某种意义上看,老梁是通过关注社会现状和掌握大众的喜好倾向来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同时,他还以“师者”的形象出现,随老梁一起出镜的通常有7名“学生”(电视屏幕左方2位,右方5位)。

“老梁”进入电视行业之初,是从体育评书类节目切入的,后来慢慢转向全方位的电视评论主持人。如果没有在体育节目中进行有意尝试,“老梁”转变为全方位的电视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在《老梁故事汇》中,他的风格得以完美呈现。

首先,以评书式的风格讲评故事。一人端坐主持演说,通过情节铺排、人物模拟、事理批评等程式,搭配历史演绎与臧否时事等内容,老梁的主持艺术与评书艺术有很强的关联性。《老梁故事汇》在分述经典人、事、物上颇具典型意味。该节目主要围绕“故事(Story)”“历史(History)”两个主题词进行,基本主题和内涵较为明确。故事取用刚发生和正在发酵的热点时事,而历史则是远去的故事。两者的本质属性和叙述逻辑是一致的,老梁惯常用差不多同样的尺度去衡量和拿捏它们。粗略看来,他的类型化节目突出的是故事性和历史感;但细致去看,又不以情节叙事为张目,而是带有很强的点评特色和品评意味。主持人在故事的描摹细述中,对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不做掩饰,讲的是故事,实质评的是人情事理。这与他是传统评书艺术的受益人有很大关系。评书艺术上接唐朝变文,流行于宋代,中兴于民国时期,特别是经过广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后,在当代仍有不小的市场。依据麦克卢汉的分类,可知广播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而评书评话兼具听觉、视觉优势的内在品质,决定了它对冷热媒介的高度适应性。至于老梁的评书类型节目能够成功从广播移档到电视,则标志着老梁个人风格的评书艺术获得了巨大成功。

其次,传统评书在现代媒体中获得新生的同时,品评传统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传统评书艺术在当代可以被看作是封建时代表达形式的一种“遗形物”。胡适将“遗形物”定义为过去的纪念品,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他指出:“一种文学的进化,每经过一个时代往往带着前一个时代留下的许多无用的纪念品;这种纪念品在早先的幼稚时代本是很有用的,后来渐渐的可以用不着他们了,但是因为人类守旧的惰性,故仍旧保存这些过去的纪念品。在社会学上,这种纪念品叫做‘遗形物’(vestiges or rudiments)。”[1]胡适虽然言明了“遗形物”粗鄙的地方,却也道出了它的可爱讨巧之处。“遗形物”是过往时代的精品,如灵鸟一般飞翔着穿过现时代的天空,不能落于实地,偏偏又要在大地上留下它的印痕。“遗形物”作为媒介,可以通过后视镜理论来解释。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对经典怀旧的情感需求,也能够帮助大众体会抵达未来的寄望和期许;在根源意义上,它反映了旧式的文人意趣向现代人文意识进阶的真实过程。正因为此,它们特别容易在社会转型期找到情感共鸣,也能在过渡阶段快速获得体认。它既低级又高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却需要受众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辨别依附于其上的优劣成分。它有极强的生命意识和自为属性,然而其思想根源和存在价值却有待考辨。

而“老梁”和他的节目正是这种“遗形物”的典型形态。以“老梁”为中心而成就的典型,在于其并非一开始就全方位地与当代生活发生关联,他只是简简单单地落到单一的体育类节目之上,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幽暗的反省和寻奇揭秘的窥视欲望。早期关注老梁体育评书的研究者,并不太看好这一类型节目,认为“《体育评书》可看作是一种伴随演艺与体育界东北风强势崛起现象的商业性跟风行为,尚缺内在原创力。‘老梁’的主播风格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和节奏单一的缺陷。《体育评书》过于迁就大众的市场定位,模糊化了专门化、小群体化以及固定对象化的电视传播规律,其酷评式的压迫感赢得了广大叛逆性人格观众的认同却冷落了大批顺从型人格的观众群体。丑角介入竞技体育评论领域现象仅是全民皆丑阶段性心理需求的产物,很难经受起电视媒介市场的长期检验”[2]。现在看来,他们的看法有些偏颇。这种节目题材类型化的转向,其实是该传统艺术门类在电视媒介上寻求生存进行的尝试。而评书艺术的长久性,以及多年的传播积淀,让它有了一大批拥趸。它们的结合本能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受众的心理需要,还反向促进了电视媒体的包容性生产,从而扩大了电视媒体的容纳空间。“老梁”和他的节目既传承了传统评书艺术,又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创化生产。在传统电视评书节目形态消亡之后,电视媒体也试图对评书这一艺术门类进行有意识的保留,而老梁正是这类评书艺人的典型代表。

二、化育者的精神自觉与电视知识分子的转型

教育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大众传播和电视传媒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论者从传统媒体和记者转型的角度考察老梁的身份转换,认为“老梁作为一名有代表性的传统媒体记者正式完成了向自媒体时代新型记者角色的转型”[3]。我们首先认为老梁是一位电视知识分子。如果将老梁等同于教育中的“老师”角色,肯定有失严谨;但看他在讲故事说道理,节目中也有几位学生端坐旁听,从这个角度将老梁定义为“师者”也就不为过。查看当代教育多元化与电视知识分子转型之间的关联,关注当代热播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于此,我们要考察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电视媒体人所作的内在转变和情感置换。事实上,面对传统艺术的“遗形物”在媒介时代的生存困境,作为参与者“老梁”深有同感,却不能把这种感受表露于外。总结“老梁”的主持风格,其实质也是在追述其文人气质脱落的历程,重新认识现代知识分子这一角色。从评书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意在说明“老梁”在技法上主要依凭的是评书艺人的表达方式。其话语言说方式不仅会受到传统评书技法的限制和框定,也会受到过往年代价值观念和思想高度的制约。

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解读刘德华、成龙等明星艺人从艺的艰辛,成名、成婚的不易,剖析大人物的“小人心”,讲评手法延续了“使坏变好”的喜剧家精神;追求“人人平等”则又是老梁人文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我们先从角色定位的角度来描述主持人的生存状态:首先,他们明了该类电视节目在现实中的生存状况;其次,他们对自身的知识储备有认知;再次,他们具备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高远明朗的精神和开阔的心胸。也即是说,“老梁”自知自己的文人身份,“说到同样‘牙尖嘴利’的窦文涛,梁宏达表示,自己和窦文涛风格差异很大,根本不是同一个路线,‘我其实是一个文人,虽然我平时主持一些节目,但我不仅仅是主持人’”[4]。他了解文人意趣所导致的偏狭,为此不断自觉强化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热情和决心。在电视媒体上获得展示的机会,也完全是因为老梁作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自在自为的反思精神。而他的节目内容和主持风格的形成,在于其对落后意识的自觉扬弃,对忠义良善的世态人心的褒扬和推广。老梁积极评判世事,对当下生活中的人情事理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意识有意拔高;老梁自觉进行心理转换,且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节目中。他有知识分子的戒惧,在具体的工作和思考中为“过去”留足了余地,也给未来带来了期望。

在知识分子心态与角色的转变中,积极寻找由“文人”向“人文”转换的明证,自然是电视知识分子乐观精神的具体体现。不过,他们出于本来的谦逊把自己定义为文人,这种因不必要的内敛而带来的有限性思考弱化了他们思想中本有的张力。老梁也不例外。但他的做法是以坦诚的公心、客观公允的表达姿态进行自我修补,使得节目在电视媒体上不至于迷失,反而收获了一致的好评。要而言之,如老梁这样充满自我克制意识的文人,在社会转型中不断提升、渐次升级,造就自我的同时也成为时代典范,既是楷模,又为标杆,为电视知识分子的文化生产和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实,一个表达者不免受到生存环境、伦理困境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个体的局限性是必然的,而优秀的表达者总是能保持高度的反省意识。老梁的成功就在于他的高度警醒,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借用老成持重的观念和见解加强节目表达的话语优势。老梁是70后东北人,诸多的个人特征带来了《老梁故事汇》节目内容的集中化和鲜明的倾向性。比如在当代明星、艺人的第20期节目中,话题人物中出现的洪金宝、山口百惠、邓丽君等多是50后60后,对他们的关注与老梁的年龄就有很大关系。

二是其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主要表现在节目关注社会民生和底层职业人的生存状况。对警察、厨师、空姐、律师、私家侦探、居委会大妈等生活境遇的考察,无不体现着老梁的人文关怀。《老梁故事汇》谈焦虑症、强迫症、拖延症等精神疾病和个人毛病,则又体现出“老梁”治病救人的医者心态。

三是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与突出的历史感。在2015年第4季度的《老梁故事汇》中,文学(作家作品)与戏剧影视艺术、中国史话宫廷故事两个专题占据了节目总数的近半。讲赵飞燕、花木兰、杜十娘等女性,谈刘备、关羽、张飞、胡雪岩等历史名人,为大众提供了了解和接触历史的机会。而谈“三国”“聊斋”“水浒”,甚至《港囧》《煎饼侠》等电影电视剧,则又可以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浓郁的历史情感和艺术氛围的营造,充分突显了“老梁”的价值所在。

三、《老梁故事汇》及“老梁”的价值功能及其启示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老梁”身上有浓烈的诗性意识,有学人姿态也有知识分子情怀,使其不停地拆解封建隐秘心理,并试图将破坏了的东西重组,然后再度向现代的人文意识迈进。他的坦诚和直率表露于外,在自媒体时代极易被大众所接受,“老梁”和他的节目已经成为当代电视媒体重要的典型“案例”。他剥开历史迷雾向大众开释,向社会大众以评书的形式积极地输送正能量。

电视媒体是当代社会教育中重要的媒介工具。知识通过电视传向大众,需要电视人的筛选和把关,而评书艺人登上电视舞台,就成为这样的电视人和“把关人”。其中,由市井品评到电视公论的“摇身一变”,带来了从文人意趣转向人文意识的绝佳契机。不过,这种“升格”却要求评书艺术家们理念先行,观念要预先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思想,二是男性的优越思想和优势地位,三是一味虚高的豪情侠义的破坏思想。它们在古代的评书艺术中体现得较明显。而这些遗形物在与电视等新生媒介的接触和碰撞过程中,与当代适应的则促进该类艺术作品的快速传播与发展,反之则会减缓其发展。有识之士往往利用媒介这一平台,将落后的封建意识“安置”在此。事实上,老梁基于经验主义的思考模式,在只言片语间流露出价值判断;在具体操作上,当然是练就一张“铁口”,以图最快地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老梁的主持风格和话语模式,颇有辣评、酷评的意味。他的表达单刀直入,缺乏内中转换的价值判断,极易给观众带来消极影响。这些都缘于他摆脱不了“说书人”的话语风格的影响框架。事实上,说书人对古史和世事有着清醒的认识,锐利的眼神和对社会评价的深刻,观众未必心领神会,导致严肃的“苦口婆心”与随意的“乐呵”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观众的粗心不经意间刺痛了“不忘初心”的严正表达者。这些相对深层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和反思。

直观来看,《老梁故事汇》恰如电视讲座和网络公开课一样,主要呈现为一对多的讲解模式。不过,正是传统媒体强化了这种话语优势,增强了传播者的个人魅力,进而助推了“老梁”的问题意识在当代社会的优势扩散。而老梁的成功也让我们警醒:“直言明断”何以能在事理和道理上经得起考量,从而将其纳入现代人文语境中作充分的考察讨论。电视培养了现代知识分子,为社会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未必能完全契合,教育的成效往往受限于传播的功能价值。先不论传播效果如何,既然电视媒体为传统知识分子引来高关注度,他们就要与传统媒体一同面对时代的挑战,特别是在新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特殊时期,正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媒体双双遭遇的生产困境让电视知识分子的处境更加艰难。回到“老梁”身上,他处在文人向人文进阶的过程当中,表达、思维方式等都有很明显的过渡性质。他是医者父母心,有时候容易“为了治病而患病”,不经意间成了陋习、时弊的病原体,电视媒体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依然“忧思”难解。节目每天播出容易造成重复表达,导致话语单一;品评时太过投入,又会褒贬一体;本来是意见领袖,却不免转变为“能人”效应,陷入人情的困境,致使其对世事的判断常采取折中的话语,呈现为中庸的思维模式,在“教化先锋”身上有了某种老于世故的“玩世不恭”。不过,好在“老梁”有高尚的品格,有士人弘毅的精神,总是以一身的文化品位与低级趣味相对抗,进而不断丰富对众生相的描绘,继续为国民注入理性和乐观。以经典应常变、用知识量拒信息流,因文化高格据教育高地,此系老梁在自媒体时代的不懈努力,也应成为当代电视知识分子最低限度的要求。

四、结 语

“老梁”及其节目以克制的文人心态品评传统和时事,涉猎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时所罕见。从传播者角度说,“老梁”电视知识分子角色及其“师者”形象,具有强大的引导能力。老梁是传统评书艺术的受益人,借助电视新媒体对评书艺术这一封建时代的“遗形物”进行了创造性的生产,奠定了当代电视文化生态的品评传统,加快了“文人向人文”的转变进程。传统品评的主持风格与现代媒体的结合,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生活乐趣和闲情雅致,另一方面也为拓展大众的知识面提供了新的可能。“老梁”和他的节目流露出的化育者情怀,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当代电视知识分子转型的心路历程。他的大众意识、平民视角、诗性精神、知识分子情怀,增强了他的亲和力,添增了他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老梁和他的节目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为突出的是隐藏于其后的社会教育功能。他凭着一己之力,从传统艺术的更新再造、电视媒体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人文进步三个层面,进行着寓教于乐的综合表达,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总体效力。在破碎的后“传播伦理时代”,“老梁”以自我为己任,强调“中年”主体意识,发挥中年人的资源和话语优势,突出文化对社会教育的作用力和着力方式,多元化地突出了文化、伦理、教育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

[1]胡适.胡适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42-143.

[2]路云亭.电视体育评论的表象性实验——《体育评书》的解构困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 (6):502.

[3]刘意嵩.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以“老梁”的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4):44.

[4]蒋楠楠.梁宏达:我其实是个文人[N].新安晚报,2010-05-28(B13).

Mass Media,Social Education and Contemporary TV Intellectual: Centered on“Lao Liang”and Series of Story from Lao liang

RAN Hua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As a popular TV program broadcasted in China,Series of Story from Lao Liang may be deemed as a“vestiges”of contemporary television cultural ecology in terms of types of temperament.Such program,as a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which seeks for innovation and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V storytelling,consequently,becomes a typical case among categorization programs which rely on traditional media and can also successfully turn to new media.However,the personal image combining“Lao Liang”as a television intellectual and a“teacher”in social education is a clear proof that traditional literary interest has consciously transformed into modern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Meanwhile,through his positive analysis of decadent and backward concepts,independent criticism and judgment,Lao Liang receives a wide range of praises among audiences.

“Lao Liang”;Series of Story from Lao Liang;television intellectual;mass media;social education

B206.3;J905

:A

:1673-8268(2017)01-0129-06

10.3969/j.issn.1673-8268.2017.01.021

(编辑:李春英)

2016-01-11

:2016-07-08

西南政法大学青年科研项目:传播伦理的建构逻辑研究(2016XZQN-25)

冉 华(1986-),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与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老梁评书知识分子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蒙养山房评书法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老梁中套
福安评书弹指间道尽千年事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