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专业建设
2017-03-04吕毓刚任胜利耿露智芳芳
吕毓刚任胜利耿露智芳芳
(1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9)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专业建设
吕毓刚1任胜利2耿露1智芳芳1
(1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9)
环境监测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与控制,从而可以起到预防和保护环境的效果。当今社会形势,环境问题不得不重视起来,因此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也承载着一系列有关监测技术与人力方面的任务,本文的作者针对目前的环境状况,以及未来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合的论述与展望。
应用现状;发展趋势;环境问题与监测
1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的概念就是指国家相关部门对环境各方面的综合监测后,使用一些高技能手段来了解环境的质量,也为了今后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
2 对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归类
对于环境质量的测试方法有很多种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莫过于环境监测技术,并且这一技术在保护环境质量的过程中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来讲,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检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信息检测技术以及3S检测技术。
2.1 物理、化学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是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知识,并且这个应用方向具有很宽广的发展潜力。
2.2 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主要是指通过采取单独的生物体、群落以及种群等方面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或者污染后出现的反应,根据生物学的原理分别评价以及监测对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
2.3 3S监测的技术方法
3S技术其实是一种综合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 GPS)、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这是一种非常精进的技术,打破了以往监测系统的传统格局,并且也集中了通信与网络技术,目前来说,是世界上非常有潜力的新型技术。
3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监测。
(1)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能力不强
在当前监测技术水平上,虽然技术方面是国家很重视的一项,但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必须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因为管理制度可以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2)环境监测的结果没有针对性
当今局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项目一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缺陷,这样的情况下,监测结果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真实的发展局势。
(3)环境监测技术手段相对滞后
就一些监测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方式存在着停滞不前的现象,直接的说,就是缺乏科学性,这样来看,这也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更要重视起来这一问题。
4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在科学性与理论性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就目前的监测技术水平来看,对于环境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要宏观的去看待一系列问题,更要能看到它的本质情况,那么怎样去完善它的发展问题,作者分析出以下几点:
(1)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科学而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
(2)增加环境监测方法的科学性
对于环境监测项目,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根本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方法,随时随地观察它的动态与进展情况。对于疑难问题,更要多加推敲。
5 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建设设想
目前我们面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积极摸索专业建设新方法,努力培养一支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任务十分紧迫。
(1)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对于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明确清晰,专业建设计划和人才培养具体可操作性。本专业建设可面向环境保护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以及物理污染治理等生产一线的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环境监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污染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建设方式多样
依靠高职院校的特点,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切入点,建设“产、学、研、培、技”多位一体的“真实模拟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双师双用、共同培养”的师资队伍,探索和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凝练提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企共建、产学融合、多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产业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是重中之重,所以各个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起来,一起改善与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不错的成效。
[1]赵燃,催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2,23(6):20-21.
[2]兰红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