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017-03-04曹馨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湖南长沙410000
曹馨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曹馨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现如今,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却不得不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如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矛盾。人类在享受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时,对自然环境的态度陷入了误区。“征服自然”的观念是不理智的。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略环境本身就是存在缺陷的。在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人们有必要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不要再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了。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发展观
1 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重大成就,在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现状态良好,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然近几年环境问题在积极的措施和政策的保护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从整体的趋势来说,环境问题是在不断恶化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资源依然短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依然不协调。
2 保护生态环境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会频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人们的温饱问题在自然灾害面前都难以解决,何来金钱和资源发展经济。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生态环境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3.1 协调发展从经济优先转向生态优先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生产力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了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优先发展经济。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可以转变优先发展经济为优先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开源节流,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有限的资源状态下,人类的经济活动过度消耗了生态资源,资源的稀缺也是目前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困境。循环经济的提出,为这一问题指导了方向。将有限的资源反复利用进更多的生产环节中,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充分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循环经济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更是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3.3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
绿色发展观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绿色发展观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最根本的目的,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已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绿色发展观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运用绿色技术发展工业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在绿色发展观中,运用绿色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环境的压力,同时又能够开创出新的经济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绿色发展观是新时代下协调经济和生态的有力武器。
3.4 创新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生态化
想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就要升级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着重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增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改变过度依赖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致力于新产品新品牌的开发,实现通过创新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5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致力于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也在近几年提出了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比如建设“美丽”中国等等。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已经开始不堪重负,政府此时的号召,是对公民保护环境的引导,政府不仅要正确引导公民保护环境,自身也要做出相应的成绩。政府保护环境的实现在于政府应该加大在环境开发方面的财政支出,或者出台相应的法令号召企业发展生态产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工业破坏。同时政府也应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作用到我国的环境治理中。
4 结语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970年至今,地球上就减少了365万平方公里森林植被,千余种动植物消失;中国的沙漠总面积达1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且沙化还在继续,还在无情地吞噬着村庄、农田、绿地;哺育了炎黄子孙的黄河,自1972年首次断流发展到1995年连续114天内有622公里断流,1996年又有558公里断流128天。气候异常导致水旱等灾害不断,风调雨顺离我们远去,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历史的教训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和追求。只有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
[2]胡思娇.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角下中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知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