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的现代处境及其文化自觉
2017-03-03庞自立
庞自立
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扩张,一方面敞开了人的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又使精神和文化被卷入利益最大化的冲击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既为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发达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又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精神生活的物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在使我们的精神生活获得感性丰富性和暂时性满足的同时,又导致了市场化、媚俗化、粗鄙化现象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借助于大众传媒和网络世界,从诉诸文字到诉诸影像,从愉悦心灵到刺激感官,从理性反思到情绪宣泄,精神生活的文化表达越发呈现碎片化、感性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倾向,我们的精神越来越缺少专注、缺少深入。更让人忧虑的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组,使个体自我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又陷入到“被抛”的状态,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也容易随着流动性而变得日益淡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也加剧了个体对传统的质疑,从而使公共核心价值的建构、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社会多元文化的整合面临窘境,作为终极价值的信念信仰也由此遭遇危机。如何拥有内在超越、平和从容、优雅文明的精神生活,已成为当今时代亟须解决的思想任务。
精神生活的当代重构,需要深刻的文化自觉。只有栖居于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才能拥有心有所属、魂有所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
我们固然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发现传统的存在,但真正的传统作为活的精神,已融化浸润于人们朴素自然的日常生活、心灵结构和精神世界中。天与人的相感相应,人与物的相融相通,身与心的相契相合,如此等等,已构成中国人真诚为人、仁义做事、和美生活的存在之道。以中国文化传统的观点来看,精神生活不能停留和下降为个体自我的感性表达。与西方文化把人的精神生活引向外在超越的彼岸世界不同,中国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形式,主要在宗教之外,在不离日用常行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之中。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心、理、气于一身的精神意蕴,合儒、释、道为一体的精神结构,融心性悟觉、伦理体认、修养实践为一脉的精神要求,蕴含着现代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和文明精神。在当代条件下,这些文化传统都需要被重新激活和唤醒,以作为我们重构时代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蕴和基础。
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应当有着自己独特的坚守,也理应敞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明胸襟,应当把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世界在更高层面上协调统一起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的文明样式。如何赋予我们的精神生活以新文明的意义,需要我们加以体认和领会。
(节选自《精神生活的现代处境及其文化自觉》,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精神生活的现代处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资本逻辑的扩张,既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可能性空间,又造成了精神生活的物化,使精神和文化卷入到利益冲突之中。
B.大众传媒和网络世界使得精神生活出现碎片化、感性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倾向,逐渐缺失了传统的专注和深入。
C.现代社会化结构的分化和重组,使得个体在获得“自我解放”的同时,又遭遇了“被抛”的命运;人际关系也容易变得冷漠。
D.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确定的社会转型期加剧了个体对传统的质疑,加大了公共核心价值观建构和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促使社会多元文化整合面临困境,进而也使作为终极价值的信念信仰遭遇危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对当前精神生活现代性处境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反思,指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自然地引出本文话题。
B.第二段先明确指出精神生活的当代重构的必由之路——深刻的文化自觉,接着指出栖居在文化传统中,心有所依,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生活应有的文化自觉之一。
C.第三段与第二段形成递进关系,重点强调要找回并唤醒我们自身的“活”的文化传统,以此来重构当代精神生活。
D.第四段从时代的发展角度指导我们如何创造出新的文明样式,并引领我们思考该如何发掘和拓展精神生活的新文明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性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灵历经着物质与精神的张力失衡,传统与现代的叠加冲突,高雅与庸俗的纠结错位。
B.精神生活内在地要求精神自觉地从物性的需要和自我的天地中提升出来,获得文化元素和文明精神。
C.将中国与西方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導向进行比较,意在强调中国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形式只存在于日用常行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之中。
D.当代精神生活的建构,需要在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开创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新的文明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