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急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2017-03-03李广军
李广军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急诊冠心病患者通过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組接受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出现情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诊冠心病患者给予其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缓解其经济负担,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诊;冠心病;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5.0.01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使患者的不适症状获得缓解,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不同部位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具有差异。本文选取我院在过去急诊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接受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资料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3±2.6)岁,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接受手术之前常规准备,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对患者双侧腹股沟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之后穿刺股动脉,顺着股动脉将指引导管置入;研究组接受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于患者的术侧上肢前臂以及双侧腹股沟进行常规消毒,在其腕横纹近端3 cm~4 cm桡动脉搏动位置进行穿刺,开展穿刺之前给予患者Allen试验,试验结果阳性患者能够接受穿刺,穿刺之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选取桡动脉穿刺针穿刺患者右侧或是左侧桡动脉,穿刺成功之后顺着穿刺针方向将特质导丝置入,置入鞘管,在其内部注射硝酸甘油,剂量为100 g,之后顺着导丝将指引导管置入到达冠状动脉口[1]。依照患者的实际病变血管特点指引导丝、球囊以及导管支架,依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进行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出现情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中穿刺部位出血1例,出现血肿1例,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为4.0%;对照组50例患者中穿刺部位出血4例,出现血肿2例,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为12.0%,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诊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属于临床常见的治疗方式,其操作简单,但会引发患者出血血肿以及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之后患者出现并发症几率低,手术后患者可以马上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减少[2]。通过对本文所选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研究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急诊冠心病患者接受经挠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疗效显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志联,范卫泽,姜云发,谷新顺,郝国贞,薛 玲,傅向华.经桡动脉入径急诊冠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0,4:201-203.
[2] 甘立军,张春卉,张 猛,代玉川,程云涛,刘雪玲,李传方.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AMI的疗效与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0,5:347-349.
[3] 曹 政,周玉杰,李艳芳,赵迎新,刘宇扬,史冬梅,成万钧.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9:189-193.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