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山有情
2017-03-03
古代诗歌中的“山”,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山,是经过情感滋润、心灵洗涤的山。山,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
【名家诗歌】
陶渊明之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诗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解释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诗人超然物外的悠闲心情,寓弦外之响于一俯一仰、无意有意之间。
孟浩然之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合”,写出了绿树的繁茂之状,一丛丛,一片片,环抱着故人庄,给这田庄涂上了一层“绿”色,一层“生命之色”,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隐隐“青山”横斜于“郭外”,是远观所见,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一个“斜”字,写出了青山的远近错落,起起伏伏,或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千姿百态。“青山”衬托“绿树”,近景与远景配置适宜,远景是近景的背景,近景因远景的衬托而显得更为清晰,相互映照,更加美好清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图。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之山——“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山”用“青”点染,便唤起读者对山林丰茂、郁郁葱葱之貌的联想。“横”字勾勒出“青山”的形态,是横卧,而不是孤耸,东西横列,山脉绵延多似碧涛起伏。这句,虽着笔写“山”,但意在托“郭”,衬出了“郭”以“青山”为伴的情状。这一城郭,背依着青山,投入了葱茏的山峦的怀抱之中。“绕”字描绘出“白水”的动姿,描画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烘托了美好的友情,反衬了离别的伤感,更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杜甫之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诗句写出了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泰山绝顶的愿望。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蕴含着深刻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絕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王安石之山——“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诗人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院外的青山绿水。“一水护田将绿绕”,不说人们引水灌田,却说弯弯的河流携带绿水,围绕着秧田,担负起“护田”的任务。“两山排闼送青来”,不说人喜看山色,舍不得关门,却说门前的两座青山见到庭院如此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添彩,竟也顾不得敲门,急不可耐地推门扑向庭院而来。诗人运用“对写法”赋予绿水青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把静止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王禹稱之山——“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村行》)
傍晚时分,村庄周围一条条山沟深谷中传出天然的声音,一座座山峰默默无语地站立在夕阳中。群山静默,和“万壑有声”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把小村的夜晚景色,写得有声有色,充满情趣。
(周洪波、乙常青)
【名家散文】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常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碧野《天山景物记》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展现出了天山的美妙景色。选段中作者运用四个巧妙、新颖、通俗、形象的比喻,以清新、明丽、优美、生动的语言,总写了天山的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热切的赞叹之情,使读者产生同样强烈的情感。这既是心灵深处的共鸣,也是借景抒情手法的魅力所在。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熊召政《黄山听雨》
作者避开人们常写的黄山的松、石、云,而是写黄山的雨。黄山之雨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不同在于作者将自己的心情融入了黄山之雨中,将自己由失意、失望到释然、感激的情感变化寄托于雨中,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