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度研究

2017-03-03王志民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科技创新

王志民

摘 要:科技创新是旅游业现代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有效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协同理论,构建了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以江苏省2006年~2014年的指标数据对区域旅游科技创新协同度进行测度,分析旅游科技创新系统的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协同发展水平仍较低,协同度在[-0.175,0.312]之间震荡,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旅游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为此,应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以游客为本”,创新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鼓励旅游专利申请,提高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度,提升旅游业科技含量。

关键词: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协同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协同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各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间的和谐一致[1]。旅游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旅游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影响着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是促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内生力量;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2]。在世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是旅游业转变增长方式、保持竞争活力的重要支撑,而此问题也正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3-4]。

国外学者对旅游创新的研究较完善,从旅游产业创新的分类[5]、旅游技术创新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3、5-6]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对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的研究较少。国内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讨旅游科技创新的定义[7-8],分析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和作用机理[7、9-14],对旅游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15-17]。学者们使用了创新专利成果数据来表征科技创新的水平,为区域旅游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指标[16-17]。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展开了有益的探讨,但在研究方法上多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对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度的研究几乎没有。

协同度是衡量跨组织协同创新效果的有效工具之一,用以表征复合系统中各创新要素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协同一致的程度[18]。协同度高低可以反映复合系統协同机制运行的好坏,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越大,越能实现“1+1>2”的整体效应。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与方法,定义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度为“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彼此配合和相互促进的程度”;确定了科技创新系统和旅游产业系统的序参量,用序参量描述系统的有序程度;建立区域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度模型。评价江苏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水平和状态。

1 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资源高富集区,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旅游经济高度发达。《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江苏省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22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截至2015年,江苏省A级景区总数达到626家,其中5A景区达到20家,位居全国第一[19]。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成为拉动消费的最大增长点,在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江苏省不仅是旅游大省也是科技大省,旅游业主动积极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素质和管理效率,实现向旅游强省转变的目标。

2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是指确定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参数变量,它决定系统的最终状态和结构,在系统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因此,序参量的选择至关重要。围绕科技创新和旅游产业两个子系统,依据科学性、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参照相关研究成果[16、21],科技创新子系统设立2个序参量,分别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选取旅游产业专利授权数、旅游产业B2C电子交易额、院校旅游人才数量等9个要素指标,以表征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情况。旅游产业子系统设立旅游效益和旅游业规模2个序参量,选取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数、旅游贡献率等8个要素指标,以表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区域旅游科技创新协同度测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上述指标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以及“大为innojoy专利搜索引擎”。

2.2 研究方法

2.2.1 相关系数矩阵法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协同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R型主成分分析来处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假设指标数量为n,其相关矩阵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序参量指标的赋权

运用相关系数矩阵法测算各要素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3.2 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系统有序度测算与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江苏省2006年~2014年的统计样本数据,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统一,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序参量指标无量纲化。根据表2确定的指标权重,利用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得出江苏省旅游产业和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 计算结果如表3、图1。

(1) 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持续增长

由图1可知,2006年~2014年, 江苏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总体上在不断提升,2006年仅为0.027,2014年接近1,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科技创新系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序参量均朝有序方向发展。江苏省教育发达,科技力量雄厚,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普通高校137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71.6万人;科研投入比重高,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7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5%,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0.3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74.6万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2015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于中国首位。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江苏省大力推进旅游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经济资本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典范[22],江苏省是智慧旅游的先行探索地区,也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2012年有7个城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技术创新。

(2) 旅游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总体上升

由图1可知旅游产业系统有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仅在2012年~2013年旅游产业系统有序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在2013年受到了中日关系紧张、雾霾等环境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价格等因素影响,使江苏省旅游业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指标数据发生了逆转,2013年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旅游人数2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旅游外汇收入23.8亿美元,下降了6.3%。导致系统所属的序参量协同作用比较差。

3.3 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度测算与分析

以子系统有序度为中间变量,应用公式(5)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计算得到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其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2006年~2014年旅游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度在[-0.175,0.312]之间震荡,系统协同发展水平较低,说明江苏省尚未形成有效的旅游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从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动态演变发展过程来看,在2006年~2014年间,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也有下降甚至出现负值的时期,这说明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系统在动态演化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系统协同度的静态分析来看,在2008年~2009年和2012年~2013年两个时间协同度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2008年~2009年期间协同度为负值,说明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系统发展不协同。究其原因,是因为2008年~2009年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幅度较大,而江苏省旅游产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旅游产品老化等的影响,旅游产业子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幅度较小,导致了整个系统的不协调[23]。2012年~2013年期间协同度为正值但出现明显下滑,是由于旅游产业系统有序度下降, 而科技创新系统发展是有序的。从2013年~2014年系统协同度上升速度很快,主要是因为2010年以来,江苏省把智慧旅游作为建设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2014年江苏省推出了11家省级智慧旅游示范基地和31个省级智慧旅游优秀项目,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应用,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增长,2014年江苏旅游总收入超过81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3.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以2006年~2014年江苏省为样本,对区域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水平和演化状态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协同度在[-0.175,0.312]之间震荡,协同发展水平偏低;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出現有下降和负值的状况;2013年后,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上升速度很快。协同度在提高,科技含量的提高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2 建议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鉴于以上协同度分析,为提高江苏省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4.2.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升旅游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旅游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激发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互联互通,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旅游行业、科研院所等力量创办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市场化运作,突破院所类智库与旅游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瓶颈,打通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通道;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以股权或者期权等形式让科技人员更多地分享技术升值的效益。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溢出效应,促进旅游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建设,鼓励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为旅游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4.2.2 构建区域智慧旅游联盟,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

互联互通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24]。旅游产品的无形性特点使得在旅游市场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产品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流动,旅游产业信息密集的特点决定了成熟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科技保障[25]。首先,通过推进区域合作,以旅游信息服务为纽带,以智慧旅游发展为动力,以江苏省7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基础,建立区域智慧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深入研究游客的大数据,挖掘游客的旅游信息,了解游客的旅游需求,整合旅游资源,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交流,成果共享,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其次,通过旅游企业的跨界合作,把互联网技术和传统的旅游模式融合起来,依托战略联盟的技术集聚效应,实现多领域的合作共赢。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实现全省旅游产品的在线发布和销售。如江苏省与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省旅游资讯平台由PC端向移动端、由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由网站向网群延伸发展转变。整合推出了江苏旅游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三微一端”平台,开发应用全国首个省级旅游市场客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发行畅游江苏卡近5万张,支持途牛网、同程网两大在线旅游企业巨头和八爪鱼、马上游等一批特色互联网旅游企业发展。

4.2.3尊重游客的反馈信息以激发旅游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倒逼机制

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旅游业粗放型经营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精准要求和旅游个性化需求的海量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首先,旅游风景区大多还采用人工模式的传统管理方法,旅游旺季游客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排队购票、验票,游客对购票方便、进门快的需求促使了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和通道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电子门票不仅给游客提供便利,而且也为旅游企业进行精确统计、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其次,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也逐渐从追求单一的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层次的综合体验转变[26]。游客在购买前对旅游目的地知识和旅游经历的缺乏,会使其旅游决策产生困难,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功能的开发可以帮助游客智慧决策,游客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订制专属旅游方案(旅游套餐),使旅游更加便利、顺畅,可以有效提高满意度。根据中国旅游协会和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报告2015》,排名中国前三的旅游集团中,有2家为在线旅游企业,分别为携程网和去哪儿网。江苏在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宣传销售、服务游客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旅游城市均已成功开发投放了一系列以手机为载体的APP旅游软件,满足自助旅游、在线预订的需求。据《2014年度江苏省网络交易发展情况报告》显示,由于途牛网、同程网、携程网的领头作用,江苏省旅游服务类B2C交易额达185.08亿元,同比增长349%。第三,游客在完成一次旅行后,往往要对外分享旅游活动体验和经历,这就要求建立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脸书、F2F、猫途鹰等。游客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会反馈信息,仔细分析游客的日常浏览内容、旅游网站的点击率和旅游攻略,分析游客的兴奋点,形成新的产品创意,以便企业开发旅游新产品。如江苏拥有吴文化、两汉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名人文化等历史文化,对游客与很强的吸引力,但历史文化景观的静态性和游客的深度参与需求是一对矛盾,亟须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活化”历史文化,把历史文化景点融合运用幻影成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4.2.4强化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产业人才。从江苏情况看,2006年~2014年期间科技人员数量的投入不断攀升,在促进产业科技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科教资源释放不足,导致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创新发展优势。应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搭建高等院校师资和旅游企业科技人员双向交流和培训的平台,提高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引进精于经营、善于创新的旅游人才。此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大多局限在地理、旅游、历史人文方面,缺乏系统的科技素养,导致科技创新在旅游产业中形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提高旅游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是提升旅游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晓钟,王莹. 我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及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J]. 软科学, 2015,29(1):42-59.

[2]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 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国家旅游局《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解读[EB/OL]. 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6-06/22/content_128571.htm?div=-1.

[3] Buhalis D, Law R.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the e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2008(4):609-623.

[4] 王丽华,孟玉慧.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J]. 旅游研究,2015(1):28-33。

[5] Hjaulage AM.A review of innovation on research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10(1):1-12.

[6] Stamboulis Y, Kayannis P.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y for experience based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35-43.

[7] 钟海生. 旅游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0(3):9-12.

[8] 石培华,冯凌. 现代旅游业科技支撑体系与创新体系建设—基础研究与基础构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9] 刘朝明,任来玲. 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型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2008,30(5):12-14.

[10] 扬琴,王兆峰.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技术创新模型的构建—以湖南为例[J]. 求索,2009(10): 86-88.

[11] 徐岸峰. 旅游產业科技创新及科技管理策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10(20):33-35.

[12] 王兆峰,扬琴. 技术创新与进步对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机理作用与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20-124.

[13] 陈国宏,朱建秋. 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机制—以沈阳旅游产业为例[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23-25.

[14]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5] 许鹏. 旅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与综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 2009,28(3):142-145.

[16] 宋慧林,马运来.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专利数据的统计分析[J]. 旅游科学,2010,

24(2):71-76.

[17] 宋晓雨.旅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测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8] 吴笑,魏奇锋,顾新. 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J]. 软科学,2015,29(7):45-50.

[19] 江苏旅游政务网.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EB/OL]. http://xxgk.jstour.gov.cn/art/2016/1/12/art_1341_10

945.html.

[20] H·哈肯.高等协同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1] 李虹,张希源. 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6):43-51.

[22] 马勇,刘军林. 智慧旅游应用前景巨大[N]. 中国旅游报,2011-08-24(13).

[23] 孟庆松,韩文秀. 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2):177-179.

[24] 梁留科.“一带一路”智慧旅游的协同创新与建设构想[N] .中国旅游报,2016-1-13(C2).

[25] 章杰瑛. 科学技术是旅游业未来的竞争力[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3):193-194.

[26] 李甲岚.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提升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6(22):109-110.

Research on the synergetic degree between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Zhi-min

(Tourism Department,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system,by using this model, the index data of 2006~2014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the synergetic degree of regional tourism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he evolution tendency of tourism scientific innovation system was analyz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ynergetic degree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is between [-0.06,0.37], that means the synergism development level of Jiangsu is not high, moreover the research illustrat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synergism mechanism has not yet formed effectively. From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tudy reveals the synergetic degree of Jiangsu tourism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complex system is raising volati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enhance the smart tourism service supply cha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s and the market convers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scientific innovation; synergetic model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