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下)

2017-03-0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中心词后置省略

省略句

【解题方法】

相对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有更多的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括号内为补充的省略成分):

一、省略主语。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自述省略和对话省略。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此句为承前省略。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此句为蒙后省略。

3.(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

此句为自述省略。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此句为对话省略。

二、省略谓语。如: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也有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2.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以上两例均为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3.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此人一一为(他)具言所闻。

以上两例均为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四、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常常省略。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4.赐之(以)彘肩。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两种类型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一种是翻译时要补出介词的宾语,一种是翻译时要补出动词的宾语。如:

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译文: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使元军。

翻译这一句时,“以”的宾语“身份”要补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2.略陈固陋。

译文:我大略地陈述自己鄙陋(的意见)。

翻译时,动词“陈述”的宾语“意见”要补出来,否则句子就不完整,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另外,还有一种最难翻译的省略。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显然,“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此,考生在翻译时必须补充说明劣马拉车走十天成功的原因——能走很远。这样一分析,显然例句应该翻译成“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止”。

这类省略句的翻译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倒装句

【解题方法】

一、主谓倒装

按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应在谓语前面。而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作用,有时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倒置。如:

1.甚矣,汝之不惠!(“甚”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是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

二、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动词宾语都是在谓语之后,古代汉语中却常有与之相反的情况。形式如下: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操”的宾语。)

且焉置土石?(“焉”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置”的宾语。)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何以知之?(“何”是介词“以”的宾语。)

君何以知燕王?(“何”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

3.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之”是代词,是动词“御”的宾语。)

忌不自信。(“自”是代词,是动词“信”的宾语。)

4.用“之”“之为”或“是”等标志性词语帮助宾语前置。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和“惑”分别是动词“知”和“解”的宾语,“之”起提宾的作用。)

惟弈秋之为听。(“弈秋”是动词“听”的宾语,“之为”起提宾的作用。)

唯才是举。(“才”是“举”的宾语,“是”起提宾的作用。)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前面,而古代汉语中有时通过一些虚词将定语放到了中心词后面。形式如下:

1.用“者”使定语后置。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好事”为“少年”的后置定語。)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是谓语,“人”是宾语,“可使报秦者”是定语,置于宾语“人”后面,为定语后置句。)

2.用“之”使定语后置。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滋兰”和“惠”分别是中心词,“九畹”和“百亩”分别是其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和“筋骨”分别是中心词,“利”和“强”分别是其后置定语。)

3.用“……之……者”使定语后置。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其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其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4.用“……而……者”使定语后置。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是中心词,“能不易其志”是其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民”是中心词,“无告(无依无靠)”是其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数量词作定语时定语后置。如:

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黄金”“服剑”“文车”是中心词,“千斤”“一”“二驷”是其定語。)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骑”是中心词,“数十”是其定语。)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短语,称作“介词结构”,也称作“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若充当状语,通常在谓语后面,即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有一种为状语后置,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还有一种结构是作补语,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通常有三种形式:

1.介词“乎”与后面的短语组成的介宾结构,看起来是补语,但在翻译时,除个别依旧作补语外,一般要提前作状语。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分别与“东西”“南北”组成短语,充当“叫嚣”和“隳突”状语。)

2.介词“于”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常常后置。

表比较。如:

长于臣。[(项伯)比我大]

表处所。如: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表被动。如: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沉迷无节制所困厄。)

表对象。如: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

3.动词后的“以”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如:

覆之以掌。(“以掌”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覆”之后充当状语。)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饰”之后充当状语。)

猜你喜欢

中心词后置省略
Why I ride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沉淀后置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中间的省略
后置式自动发卡机系统应用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