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劳动中滋养孩子的品德

2017-03-03徐民彦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1期
关键词:劳动课澳大利亚高中生

徐民彦

从前些年开始,中国和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支持推动了一项两国高中生交流互换的体验活动。我看到的是一名北京女高中生和一名澳洲珀斯女高中生,对调互换家庭和学校一个月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都让人看到两种不同文化与教育理念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还是很强烈的。

最后的结局是来自北京的那位高中生更多地接受了澳大利亚的教育、教学方式,而来自澳大利亚的那位高中生则表示差异太大,难以适应,希望能够早早结束在北京的学习生活。

这是为什么呢?

课程的设置有很大不同,这是在意料中的,北京女生说挺简单的,完全可以跟上,而澳大利亚女生在课堂上则是完全一头雾水,中文课基本听不懂,为她专门开设的英文课也听不太懂。澳洲女生说,这些都不要紧,最让她感到不适的是学校课程设置除了与学习有关的课,其他课实在少得可怜。在澳大利亚,体育课每天都有,劳动课每周也是至少四堂,她还特别不解地补充了一句,学校里怎么能没有劳动课呢?在澳大利亚不管哪个年级,劳动课是必设的课程,学生非常愿意上劳动课,在劳动中可以体会到很多在课堂上没有的乐趣,体会劳动者的付出是多么艰辛。

与此同时,那位北京女生也提到了在澳大利亚学校里上劳动课的事,开始有些抵触,后来发现劳动课上所学到的常识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却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比如修理马桶、洗衣服、疏通下水管道、简单的房屋装修、组装家具,通过学校的劳动课,自己都能够动手解决了。过去在家里这些事全部由父母包办,甚至连马桶的基本构造都弄不清楚,更谈不上动手修理了。到了澳大利亚她才知道,国外的孩子动手能力极强,而且遇事一般不求别人,先是自己想办法努力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去请教他人。与中国学生动不动就吆喝父母,动不动就要外卖,他们更喜欢亲历亲为。

不太清楚现在的中国各类各级学校还有没有劳动课,但在我的记忆中劳动课是一直伴随着我的学校生涯,包括工作了以后还有到农科院帮助麦收的经历。回想那时候的劳动课,可能不像背了多少首唐诗宋词、解开了多少道数学公式,那样容易量化,甚至以考上什么大学作为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然而在劳动中获得的知识,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了一件什么事,得到的快乐,却是一生享用,终生受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说过至今意义非凡的名言,叫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之前还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之类的话,说的是大舜在被重用之前是一个种地的人,而傅说则是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匠人。他们要承担上苍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在艰辛的劳动中锻造自己坚强的意志,在大强度的劳动中强壮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每天吃不饱、穿不暖,靠劳动充饥、取暖,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拖不垮的顽强心智,迎接生活中任何不可预测的困苦。

估计亚圣这话不是说给一般人听的,以他的眼界和思想高度至少是对各路精英提出的要求和成长路径。但是,亚圣的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乏其身的说法,对今天的孩子而言特别适用。

在劳动中滋养他们的性情,通过劳作,勤手脚,动脑筋,强意志,健体魄,或者说可以寻到一条在遇到生存困境的时候,该如何解救自己,救活自己的路。

传说中的孩子连一个鸡蛋怎么吃都不知道的笑话,我宁信其无,但亲眼所见的是孩子三岁了还不会使用餐具,上小学了还不能整理自己的房间,都是中学生了还不了解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大人们总是以孩子学习为重、负担过重、家里也没有什么活可干为由,不让孩子亲自下手劳作。久而久之养成的习惯就是坐下就吃,吃完抬腿就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动力。

说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有次到单位食堂吃饭,一位毕业于国内著名大学的女生在饭桌上呜呜大哭。那么大的一个场合,吃饭的人多是本单位同事,到底为什么呀?就上前安慰。一问,原来本月工资花完了,而母亲又出国不便打钱救济,就不知道下面的日子怎么过了,越想越怕,越想越委屈,开始是偷偷落泪,之后就禁不住大哭起来。初来乍到的大学毕业生每月平均下来大概在5000元上下。靠这些钱要过荣华富贵的公主日子是有些难,一个单身的女孩子无法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开支,就有点说不过去。退一步说,就是手里没钱了,也不至于当众大哭吧!

劳动是美丽的,而劳动不仅在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还在不断地创造美丽。中国孩子的体质每况愈下,胖墩、近视越来越多,有人将其归结为体育锻炼太少,玩得太少。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没有任何劳动的机会,更是孩子胖墩、近视的祸首。我们一直在说人老了要多动,除了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散步,主要是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多做家务。据有关统计,我国百岁老人的生活区域主要在农村,而这些百岁老人大多独自生活,以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养活自己。同样的道理,孩子也要多动,除却基本的运动,还要参加更多的日常劳动,像做家务,以及简单的劳作。

在欧洲,骑马是一项很受孩子们喜欢的运动,各类马场非常多,到了节假日这里就是孩子的欢乐天堂。但相对于骑马孩子们更喜欢骑马之后的为马服务,像给自己骑过的马卸装,把马鞍、笼头这些骑马用品有序地拾掇起来,然后给马洗澡净身,喂马。

将运动与劳动结合在一起,既让孩子得到了运动的乐趣,又让孩子知道一匹马是怎样成长的,管理员是如何喂养马匹,付出多少辛劳。我想,得到了这样的劳动锻炼的孩子,是不会上大学了还让父母扛着行李、他跟在后面“游手好闲”,也不至于大学毕业自己的工资不够花了,还能当众哭鼻子,更不會出现自己生了孩子推给父母带着,自己“游山逛水”,啃老族自然减少很多。

从小树立一种自食其力,以劳动养活自己的观念,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存的手段。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运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体育课被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成为必修课。但是,劳动课的缺失并未引起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重视,只是强调在家里要帮助父母做家务,给老人洗脚梳头。而一旦这些近乎硬性指标的说教,成为形式,是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劳动对人生的塑造,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自己从业的设计,体育运动涉及不到,各种形式的套路,更无从谈起。一个民族的强盛,长盛不衰,主要基于这个民族自上而下、从小到大勤勤恳恳,不惜力气,辛苦劳作,实实在在的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首先是滋养人的性情,培养劳动光荣,劳动能够养活自己,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一切都是干净的基本处世态度。打消那些投机取巧,偷懒耍滑,天上掉馅饼的痴心妄想。

很早以前了,传说一个中国孩子到日本给餐馆洗碗,老板告诉他每个碗至少要刷16次。开始几天他非常听话,每个碗坚持刷16次,后来他发现并没有人过来监督是刷了多少次。于是,第一天他每个碗刷了15次,第二天刷了14次,依次类减,正当他窃窃自喜,暗自高兴,嘲笑他人还在每个碗刷16次的时候,老板告诉他被解雇了。通过劳动可以培养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一种诚实劳动的思维惯性。通过劳动还可以培养一颗感恩的心,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来的不易,房子是工人们冒酷暑战严寒,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现在的孩子浪费严重,不知道珍惜手里所得,是因为他们不晓得来之不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劳动就无法体贴劳动者的付出与艰辛。

我邻居的女儿定居美国,因为生计而把孩子放到国内让父母照看。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怎么也送不进去,孩子就是不喜欢待在那里。后来女儿把孩子和母亲一起接到美国,孩子上幼儿园,母亲负责接送。本来在国内坚决抵制去幼儿园的孩子,在别扭了两天之后,突然出奇地喜欢去幼儿园。放假回到国内,还不到开学时间孩子就嚷嚷着要回美国,这使曾经做过幼儿园教师的姥姥很是好奇。再到美国,姥姥跟着外孙到幼儿园进行了一番观察,后来她终于看明白,原来外孙喜欢的就是幼儿园的劳动课。其实,类似的劳动课在国内的幼儿园也有,我们叫动手课。不同的是国内幼儿园老师强调的是照着葫芦画瓢,画得越像得到的赞誉越多。而美国的幼儿园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任其挥洒,想到哪做到哪,没有好与不好之分。比如,开放一个厨房间,让孩子在想象中给自己的家人准备午餐,或者每个孩子负责一棵树的浇水,老师不会提醒,孩子想起来就浇,想不起来当看到小伙伴去浇水的时候,也会提着水去浇自己的树……回到家,每见大人在厨房做饭,孩子就会主动过来帮忙,还会提出自己的主张。

劳动多好啊!孩子的姥姥感慨万千。

猜你喜欢

劳动课澳大利亚高中生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在澳大利亚骑行
《太闲了》等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