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经济带:重塑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2017-03-03孙久文孙翔宇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重塑经济带

孙久文+孙翔宇

摘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明确提出,表明经济带模式成为中国区域开发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文章分析了经济带的研究背景、一些认识的误区,总结了中国经济带的发展概况。提出重塑以经济带为支撑的新型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培育经济带、构建倒“?仔”型国土开发格局,构建海陆统筹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区域一体化,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展望未来,中国要培育更多经济带,构建区域开发的完整骨架。

关键词:经济带;重塑;区域战略;国土开发空间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为经济带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与此同时,过往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四大板块”的划分以行政区划为依据,但中国行政区和经济区并不吻合,因此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区域开发潜力。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相继提出,经济带成为中国区域空间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新理念。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经济带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杨凤、秦书生(2007)对经济带的理论溯源、内涵阐释进行了研究;韩增林、杨荫凯等(2000)提出了经济带的生命周期理论;陈修颖(2007)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形成的基础和演化特征;周玉龙、孙久文(2015)探讨了经济带增长的宏观框架和微观基础;胡鞍钢、周绍杰等(2015)提出“三大支撑带”将成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大战略,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上述研究从多个角度特别是理论层面对经济带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经济带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是拓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重点,应明确其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拟对中国经济带的研究现状,经济带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二、 经济带的研究现状

1. 研究背景。2009年,世界银行发布了重要报告《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区域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地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需要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随着社会各界对区域开放的认识不断加深,除了缩小区域差距,区域发展战略更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不同于过去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注重通过政策、规划等实现资源配置向特定地区的偏倚,从而缩小区域差距。区域协调发展更强调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共同发展。通过“三大经济带”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大战略。

距离一直是制约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交通设施的效率会影响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速度和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局限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范畴。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空间因素的限制,为在更大地理范围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能。将来随着中国地区间交通可通达性不断提高,经济带会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国经济带的发展概况。目前,中国的三大经济带已经基本成型,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三大经济带范围内容纳的人口、经济体量在全国来看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一带一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包括30个国家,人口22亿人,GDP总规模16万亿美元。覆盖的国内省份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在中国过去的经济地理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对接欧、亚、非国家展开经济交流和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2)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承东启西、对接“一带一路”的核心经济带,包括11个省(市),人口约6亿,GDP总量占到全国的四成。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个国家级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两个区域性性城市群。

(3)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总人口超过1亿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以上,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辐射山东、辽宁。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

(4)经济带之间的联系。三大经济带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彼此间存在紧密联系。比如长三角城市群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长三角的港口优势和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在海上丝路中成为对外交流的桥头堡,同时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辐射带动9省2市的发展,这将极大拓展海上丝路的腹地,提升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也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对接东盟,接受来自海外的资源、信息等。

3. 对经济带认识的误区。经济带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国内外对经济带尚无十分系统的研究,造成不少人对经济带的认识产生偏差。對于这些误区,要予以纠正,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达成共识,建设好中国的经济带。

(1)经济带是单纯的区域开发战略。经济带无疑具有区域开发战略的属性,但对经济带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此。三大经济带是统筹规划全国经济空间格局后,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来讲,要以三大经济带为引领,支撑起中国“三纵两横”的空间战略格局,因此要赋予经济带国家属性,如果单纯将其理解为区域开发战略,则是低估了其地位。比如“一带一路”对内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对外提供了中国同欧、亚、非诸多国家进行国际合作的平台,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级顶层战略。

(2)经济带必然是带状经济体。一提到经济带,有人会纠结于它必须是带状的经济体。其实,经济带的核心并不在于空间形态,而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经济带一般以几个发达城市为核心,把发展轴上的几个城市群串联起来,联合周围的不同层次的其它城市和城镇,形成区域城市间和产业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地域分工和产业合作,发挥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谓的“带”,无论是交通带还是流域带,本质是提供一个利于区域间展开合作交流的平台。

(3)经济带是区域政策的具体体现。经济带的实质是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更注重依靠市场的力量。某些地方把国家推动的经济带战略视为一个向上级要政策的机会,强调自身在经济带中具有某种特殊的地位,不在经济带内的地区也会努力找机会使自己纳入经济带范围内,从而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受益。应该说,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偏离了经济带建设的初衷。经济带的目的要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系列创新驱动的机制体制,实现各地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如果各地方把眼光局限于一己之利,就会加剧地区间的竞争与对立关系,难以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增长。

三、 重塑以经济带为支撑的新型区域发展战略

未来培育经济带,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能够协调区域发展,推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转变。

1. 构建倒“?仔”型国土开发战略格局。中国已經形成了T型国土开发战略格局,其中,“一竖”为沿海发展轴带,“一横”为长江经济带。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倒“?仔”型国土开发新格局。“沿海一竖”串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是倒“”型结构的核心部分;作为“内陆一横”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沿江一横”长江经济带是东西向联接的纽带,并对接“一带一路”。倒“”型国土开发战略格局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到一起,并且不同于过去单纯的区域政策支持,更加强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符合经济新常态下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要求,将构成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构建海陆统筹开放新格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沿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在进一步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内陆开放、向西开放,打造“东西两翼张开、海陆并举”的全方位开放战略,而“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中国布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面临拐点,国内国外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沿海开放红利不断减少,经济发展呈现“东慢西快”的区域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发生了空前变化,在能源安全和欧亚合作问题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并承担更多责任。在这种形势下,向西开放,推进“一带一路”,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将改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摆脱沿海开放战略中所处的低附加值地位,占据行业高端、龙头地位,形成以为我主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国际影响力;对内将改变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广大中西部地区由内陆变成开放前沿,地缘优势逐步显现,培育出一批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形成区域协调、多极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3. 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地方保护、行政分割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很多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市场化基础薄弱,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影响了经济发展效率,通过经济带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往的区域政策很多是地方谋取本地利益的结果,经济带可以打破行政区划,展开区域合作。通过顶层设计、长远规划提高经济带所辖区域的治理效率,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制度,在地区间展开横向合作,成立官方、非官方组织就具体事务展开纵向合作,推动经济带各区域实现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提高经济发展潜力。

4. 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完善区域协作。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同构现象十分明显,培育经济带有助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完善分工协作。经济带内的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地位不同,应遵循产业结构梯层分布的原则,承担不同功能。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路径演化发展,中心区域的产业结构以金融、管理、科技创新等为主,各区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 未来愿景:培育更多经济带

经济带在中国尚属于新兴概念,作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规划,经济带是未来中国长期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有的三大战略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中国的国土空间,将来要立足实践,培育更多经济带,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的骨架和支撑,使之更丰满、更立体化,真正做到将全国各区域联系起来,推进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全国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珠江—西江经济带。2014年7月,《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以珠江—西江主干流区域为轴带,以广州、南宁为双中心,横跨广东、广西两省,上联贵州、云南,下通港澳,实现了我国大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以及东盟的有效对接,通过对广东省产业的优化、转移来带动西南地区发展。

2. 东北—环渤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的核心地带,而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产业振兴的重点区域。中国高铁网络不断完善,烟大海底隧道的修建,都将加强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条东北-环渤海经济带,有利于首都经济圈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也有助于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接受先进的技术、体制和管理经验,完成自身转型。

3. 黄河经济带。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理应构建一条以黄河为主轴黄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撑起了南方的发展骨架,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略显单薄,出现了明显的洼地,不利于中国经济、产业从南到北的梯度辐射和转移。培育黄河经济带,能够完成中国区域发展大战略整体框架的构建,使“一带一路”和首都经济圈、山东沿海地区有效对接,使之与长江经济带遥相呼应,成为北方区域开放的脊梁。

4. 构建以经济带为骨架的国土空间格局。上述三条经济带的构建,结合已有的三大支撑带,将重塑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届时中国会形成新型“三横两纵”的空间格局,各地区通过经济带串联,实现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各条经济带的定位、关系如表1所示。

建成上述六条经济带,我国的国土空间格局将形成清晰的“三横两纵”结构,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一纵”,东北—环渤海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东部“一纵”。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分别在南北方对接东西“两纵”,构成最关键的“两横”。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辐射北方腹地。珠江—西江經济带作为南端“一横”,进一步加深“两纵”的联系,使这一以经济带为核心的骨架更加完整。如此一来,中国各大经济板块之间都会形成实质上的联系,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互通有无,将促进我国协调发展。同时在西面、东南、东北三个方向和国外全方位对接,构建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发挥内陆地区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沿海和内陆地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凤,秦书生.城市经济带的理论问题[J].城市问题,2007,(5).

[2]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4).

[3] 陈修颖.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12).

[4] 周玉龙,孙久文.经济带增长理论的宏观框架与微观基础[J].中州学刊,2015,(9).

[5] 胡鞍钢,周绍杰,鲁钰锋,地力夏提·吾布力.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从1.0版到4.0版[J].经济地理,2015,(12).

[6] 陈瑛.特大城市CBD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

[7]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5.

[8] 张圣忠.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学位论文,2006.

[9] 王春才.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11] 刘天东.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

[12]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8.

[13] 杨春河.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8.

[14] 袁锐.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效率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号:10ZD&023)。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满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孙翔宇(1990-),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政策。

收稿日期:2017-01-11。

猜你喜欢

重塑经济带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麦田守望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数字营销20年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传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