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直管理背景下设区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建议

2017-03-03周俊黄文婷陈桥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设区监测站环境质量

周俊, 黄文婷, 陈桥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1)

·监管新论·

垂直管理背景下设区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建议

周俊, 黄文婷, 陈桥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1)

对当前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垂直管理大背景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需求进行了研判,提出了设区市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应积极适应监测职能调整,从稳定人才队伍、完善自动监测网络、建设信息集成平台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和挖掘技术潜力,建设既满足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需求又充分凸显特色实力的技术型强站。

垂直管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各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即将步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指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同时,明确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这就为设区市环境监测站界定了新的职能重点。当前,在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新形势下,随着监测事权的进一步明晰划分,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如何主动适应职能的转变,突破原有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重点突出地开展新监测能力建设,是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1 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原有能力建设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各地环境监测能力在硬件配置、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但仍不能满足精准服务环境管理的要求[1-4],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各地监测设备现代化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存在地区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仍以常规仪器加手工监测为主的模式,设备老旧落后、监测效率偏低,无法满足监控区域环境风险的需求[5];而经济较发达地区能够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实验室普遍配备了重金属、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分析的大型仪器,基本具备预警监控区域环境风险的能力。

二是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和要素不全。起步最早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覆盖了地表水重点流域和断面,但地下水监测网络不完备[6];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主要覆盖环保重点城市,但对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和背景区域的覆盖程度不高,对特征因子的监测能力也不完善[7];此外噪声、土壤、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发展更为滞后,监测方式上基本以手工为主,且设点数量明显不足、代表性不佳。

三是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成体系。各市级环境监测站未形成完善的应急基础资料库和专家库[8],对区域潜在风险源了解不透彻,在独立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仍存在风险难以控制、趋势预测不准等问题,不能为环境决策及时有效地提供依据。

四是监测数据资源利用成效不明显。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无法有效整合利用,造成了数据资源极大浪费。以常州市站为例,“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了空气质量预警监控发布平台、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环境监测业务数据库等信息平台等,但除空气质量预警监控发布平台外,后2个平台由于技术细节不完善、与管理需求不接轨等问题暂停使用。

1.2 监测能力发展新定位

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在垂直管理的新形势背景下,监测能力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涉及环境监测的内容共有12条,为环境监测有序开展夯实了法制基础;国家有计划地实施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减少了地方行政干预;环保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统筹建设环保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绿色生态”,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但随之而来对环境监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表现在环境监管需要监测具有更高的行政执行力,环境决策需要进一步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速度的期待需要监测数据更加科学和及时。机遇与挑战的并存,迫使各地级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现实问题,寻求新的定位。

2 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新需求

随着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和各地区监测垂直管理步伐的临近,各设区市环境监测站的职能将逐步调整明晰。河北、重庆、江苏等试点省市已相继出台了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对设区市监测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设区市环境监测站今后将主要承担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和考核的职能,而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职能将下沉至区县环境监测站。这一重大调整,预示着今后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要重点围绕做好做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而开展。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完善现代化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及时捕捉有效监测数据;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实验室分析内功,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研究,做好区域监测技术引领。

2.2 提高监测的行政监管能力

《江苏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将环境监察职能提升到重要高度,通过按区域设置环境监察专员,代表省厅对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实际上对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充分配合督查执法的监测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能及时出具各类督查抽查数据,同时要能适应区域交叉执法、采测分离等环境质量督查新常态,充分做好监测数据的配合保障工作,提升省级环境行政监管能力。

2.3 强化基层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要求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这对基层监测数据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在保证自身监测数据质量的同时,要适应垂直管理后对环境监测职能划分的新变化,不断强化对基层监测数据质量的识别和纠错的能力。

3 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建议

3.1 适应职能调整,稳定人才队伍

在监测能力建设发展中,稳定人才队伍是关键,在精简优化人员结构的同时也要确保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不流失,根据事权做好人员在市、县两级的调配分割。在人才队伍调整中统筹优化、加强培训,需尽快实现人员技术能力与硬件仪器相匹配,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职能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即将面临和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3.2 完善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监测网络

做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基础是要构建一套环境要素全覆盖、点位布局合理、数据准确可靠、技术水平领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当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供了有效支撑,也成为构建环境质量预警监控平台的技术基础。环境质量涵盖水、大气、声、土壤、辐射、生态状况等环境要素,其中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较为成熟,声环境、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和生态遥感技术近10年发展迅速,土壤环境自动监测有待发展。以自动监测技术为基础,以手工比对监测为补充,优化构架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将成为今后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的技术发展方向。

3.3 强化实验室分析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

随着检测仪器的多功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为大通量样品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实现便捷高效的实验室分析提供了基础。大力发展实验室分析技术,将成为有效配合省级行政监管执法,引领区域监测服务市场正常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发展分析技术的同时,还需着力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开展基层数据质量控制。通过抽测第三方数据,配合做好区域内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质量监管;通过与县(市、区)监测站开展比对监测和全过程质量抽查,确保地方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3.4 建设大数据分析与信息集成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信息集成平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海量的环境监测数据效能,还可以通过开发信息平台对数据的自动识别和及时纠错功能,辅助开展大数据质量管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互联网+绿色生态”重点行动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各设区市环境监测能力应紧紧围绕“水十条” “气十条” “土十条”等环境质量考核要求,重点关注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集成管理和综合分析,建立数据关联性挖掘分析系统,实现数据平台的集成整合、综合分析、监控预警等功能,提升环境监测服务于环境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3.5 适应区域特点,凸显监测实力

监测能力发展既要关注短板,更要强化优势,走出一条适应区域发展、凸显技术实力的特色强站之路。以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区域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在某些领域多年相关技术能力积累,充分挖掘潜力,以新的热点需求为突破口,拓展如痕量分析、模型分析、危废监测、生物监测、监控预警等重点方向,摆脱标准化、模式化、统一化的能力发展标签。适应省级层面对市级监测能力统筹规划,区域错位发展的布局,通过持续巩固特色领域的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具有区域代表性,同时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专项监测能力,提升监测影响力。

4 结语

环境监测垂直管理为地方监测能力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在厘清职能的基础上,尽快做好能力建设新调整是即将面临的问题。各设区市环境监测都应在监测能力发展上找准定位、立足稳定,补短板、显特长,抓住契机夯实技术实力和人才队伍,努力提高监测质量、时效和公众服务水平,建成既满足生态环境质量监控要求又独具区域特色的监测网络,不断开创环境监测能力,提升新局面。

[1] 张建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5):141-142.

[2] 孙晨秋.浅谈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环境,2015(32):167.

[3] 唐梦涵,司蔚,郝英群.简述江苏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发展[J].盐城科技,2013(3):13-16.

[4] 罗毅.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与仪器支撑[J].中国环境监测,2012(2):1-4.

[5] 赵志敏.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三级站环境监测能力建设[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66-68.

[6] 嵇晓燕,刘廷良,孙宗光.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展历程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6):1-4.

[7] 解淑艳,王瑞斌,李健军.现代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想[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4):26-31.

[8] 王小春.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89-91.

SuggestionsontheCapacityBuildingoftheMunicipal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underVerticalManagement

ZHOU Jun, HUANG Wen-ting, CHEN Qiao

(Changzhou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Changzhou,Jiangsu21300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Also it judged the situation and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vertical management. The capacity building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monitoring func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technical strong station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 station with fully highlighted characteristic strength. We should start with raising the level of technique by keeping the stability of human resource,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ng th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and excavating any potential according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Vertic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2017-06-20;

2017-07-23

周俊(1980—),女,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监测及管理工作。

10.3969/j.issn.1674-6732.2017.06.014

X84

C

1674-6732(2017)06-0064-03

猜你喜欢

设区监测站环境质量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地方立法民主性的空间、内涵与路径——以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为切入点
撤县设区后新建区“村改居”策略研究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