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湖南省精细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7-03-03金龙新彭清辉谭杰扬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建设

金龙新,彭清辉,刘 英,谭杰扬,曲 娜

(1.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0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湖南省精细农业发展的思考

金龙新1,彭清辉2,刘 英1,谭杰扬1,曲 娜2

(1.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04)

精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理念和重要生产形式。对精细农业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湖南省发展精细农业的途径提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积极推进“双稳双扩双提”,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推进“两区两带”错位发展,在农产品品质提升上积极推进“双绿”行动,在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上积极推进“精细化+”,在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努力实现“三高”,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积极推进“双改双返”,在重大项目抓手上推进“五个三”工程等建议。

精细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考

湖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既是其优势,又是其“短板”。当前,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不强以及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1-4],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亟需破解的难题。2016年11月,湖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此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可见,精细农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关键环节的“角色”,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5]。如何加快推进湖南省精细农业发展,是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 精细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1.1 精细农业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细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于粗放农业,精细农业是通过精细可调控的生产和管理的方式来确定经济、合理的投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从而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最高回报的一种管理策略和技术体系[6-7]。

精细农业不是一个固定的技术系统,而是一种通用的农业管理理念,主要是利用信息和知识精细管理复杂的农业生产系统,将经验型、定性化为主的粗放型业,向知识性、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转变[8]。发展精细农业重点是推进科技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为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8]。

1.2 精细农业的特征

1.2.1 产业定位精准 这是发展精细农业的基础,主要以着眼宏观谋划产业、立足中观发展产业和聚焦微观做精产业为路径来实现产业精细定位。

1.2.2 生产技术精细 这是精细农业的显著标志,也是发展精细农业重要的环节。精细农业倡导通过集成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实现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流通等各环节标准化。

1.2.3 经营管理精致 在生产和经营管理环节,精细农业要求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1.2.4 业态发展精妙 精细农业倡导全产业发展,通过开发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来提高精细农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1.2.5 要素配置精细 精细农业注重耕地、资金、科技等资源及实施主体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要素使用效益、效应最大化。

1.2.6 市场对接精细 精细农业以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产品市场有效率、高产品市场到达率和高产品市场合作率,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

2 湖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湖南省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一定基础,但问题仍很突出。从产业结构看,粮食、生猪独大,经济作物面积不足种植业总面积的30%,林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2015年仅为5.64%,上升空间很大,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28.45%,但草食动物、水产品明显不足。从农产品品级结构看,以“大路货”“原字号”为主,水稻以品质不占优的籼稻为主,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不足53.3万hm2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只有3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只有2.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每两年评定一次)中,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类湖南省仅占全国的4.27%、3.24%、3.27%,与其农产品品种数量极不相称。从环境承载力看,资源错配问题突出,全省25.8%的农田灌溉用水和18.3%的农田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达到94.7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2.9%,全省2/3的耕地土壤不同程度酸化,2/3的水田是中低产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从农业生产成本看,全省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相比2000年,分别上涨1.05倍和6.8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低,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45;每年化肥使用量达840万t,农药使用量达12.4万t。从产业形态看,湖南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盲目跟风比较多,特色和优势不突出,农产品品牌呈现小而弱的特点。从农业发展理念看,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带来农业发展日趋保守,新产业与新模式推广不快等。

湖南农业所面临的困境,问题主要在农业供给侧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解决总量与质量、品种与结构、成本与效益、需求与资源合理衔对接问题。以精细农业为引领,找准本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湖南应以改革为手段,以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为路径,积极推进农业精细化发展。

3 推进湖南省精细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积极推进“双稳双扩双提”

3.1.1 稳定粮食生产 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 000万t左右。粮食生产瞄准“优质专用”这一基本要求,双季稻区推广“早超晚优”种植模式,生态良好的丘陵区域大力发展单季高档优质稻、再生稻,大湘西和湘南缓坡山岗地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马铃薯、高蛋白食用大豆、薯类、荞麦和高粱等优质专用旱粮生产,通过补助政策引导,推广粮改饲和粮经、粮豆复核种植模式,逐步提高优质旱粮、饲料粮在粮食中的比重。

3.1.2 稳定商品猪养殖 按照“健康、生态、规模”要求,推进生猪养殖向湘西、湘南丘陵山区和优势产区转移,减少水网区域生猪养殖总量,四水主干支流沿岸基本退出生猪养殖;加快发展宁乡花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和黔邵花猪等优质地方品种猪。

3.1.3 扩大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按照“绿色、特色、标准化”要求,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蔬菜、油料、柑橘、茶叶、时鲜水果、花卉、道地药材、烟叶、食用菌等产业,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认定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县;建设湘南甜橙、湘西宽皮柑橘产业带,打造武陵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以及长岳山丘区等U型优质绿茶带、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湘南优质红茶带。

3.1.4 扩大生态草畜产业规模 鼓励和扶持牛羊养殖家庭牧场,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开展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广补贴试点,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扩大牛羊等节粮型草食牧业发展,建设一批现代草地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扶持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循环乳品龙头企业,支持牧草(青贮玉米)机械化生产、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优质巴氏鲜乳加工生产。

3.1.5 提高生态林产比重 一是以国有林场、集体林场、林业合作社、营林大户为主体,采取新造与现有林培管提质相结合,大力建设无节良材基地。二是以发展珍贵树种为重点,大力推进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积极利用国家大力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有利契机,继续推进“十百千珍贵树种培育活动”(十个珍贵树种苗木培育基地、百个珍贵树种培育示范点、千万株珍贵树木进农家),大力发展楠木、椿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优化林分结构,培育大径材和珍稀材,大幅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推进林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油茶、林果、花卉苗木、中药材、林下养殖,推进林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建设一批标准化油茶示范基地、林果示范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中药材基地、林下养殖基地。

3.1.6 提高特色水产比重 以名、特、优水产为抓手,大力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加大标准化池塘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鱼—菜”综合种养模式。

3.2 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推进“两区两带”错位发展

3.2.1 长株潭都市农业区 围绕“城”字和“两型农业”做文章,着重推进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满足城市发展对优质稻、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有效供给。

3.2.2 环洞庭湖平湖生态农业区 围绕“湖”字和“规模农业”做文章,着重推进优质商品粮、优质棉麻等优势农产品和水产养殖业发展,打造全省综合性规模化大宗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基地和环洞庭湖生态渔业经济圈。

3.2.3 湘中南丘岗特色农业带 围绕“特”字和“循环、立体农业”做文章,着重推进优质粮油、特色禽畜、特色果蔬、烟草和油茶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

3.2.4 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片区山地生态农业带 围绕“山”字和“生态农业”做文章,着重推进茶叶、绿色药材、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特色种养业和生态林产品发展。

3.3 在农产品品质提升上,积极推进“双绿”行动

3.3.1 产地绿色治理 大力推进以园艺作物为重点的有机肥、缓控释肥替代计划,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县;出台有机肥、绿肥生产、使用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抓好粮食主产区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扶持秸秆综合利用实体,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示范场;加强畜禽粪便和病死畜禽处理设施建设,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畜禽养殖密集区养殖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畜禽粪污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服务;强化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开展耕地污染防治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和治理式休耕试点。

3.3.2 产品绿色升级 以“绿色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全程化监管”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对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大湘西贫困地区,要采取补贴政策,扶持绿色食品认证;深入实施“湘”字号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加大名优特产品品牌整合,培育湖南农业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抓好追溯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快建立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的省级质量追溯平台,构建覆盖市、县、乡镇并延伸至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风险评估制度。

3.4 在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上,积极推进“精细化+”

3.4.1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 积极推进小农现代化,发展职业农民和农业生产大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家庭农场和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

3.4.2 聚焦“安全生态”,推进标准化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安全生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着力推进菜果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

3.4.3 对接“节本增效”,推进机械化 积极培育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作业服务能力;规范实施好购机补贴,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设立财政融资担保基金,充分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努力突破水稻机插、烘干及油菜高密度直播等关键技术环节,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大型自动化育秧设备、遥控飞行植保机、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购置补贴,实现水稻、油菜主要生产大县全程机械化覆盖;研发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和林果地垦复及林果采收、贮运、保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养殖工艺,研发推广饲料加工、喂养、粪便清理、控温控湿、动物防疫、牧草收割等智能化、自动化机械设备,扩大养殖机械购机补贴范围,支持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养殖场设施化装备水平;扎实推进特色农业设施化,因地制宜推广光伏大棚、温室、节水灌溉和温光肥精准控制等设施。

3.4.4 着眼“湘品出湘”,推进品牌化 深入实施“湘”字号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加大名优特产品品牌整合,培育湖南农业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在粮食、肉食(含畜、禽、水产品)、果蔬、油料(含菜籽油、茶油)、茶叶、生物制药和林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内集中扶持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3.4.5 紧跟“互联网+”潮流,推进信息化 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攻关,加强精准农业技术研发,加强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发展农用航空,精细配置耕地资源,精准推行农情监测、生产监控、远程诊断以及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智能养殖等信息化管理,尽快开发出适合我省实际的智慧农业、立体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技术和样板;积极促进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基地对接,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建成一批集智能感知、智能传输、智能控制为一体的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场;推进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和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灾害防御等监测预警;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电商、运输、商贸、供销、邮政、物流、金融和通信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广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电商新模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改造。

3.4.6 瞄准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推进融合化 一是大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集中扶持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带动全省农业更好地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深入推进特色县域经济农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节粮技术改造,推动马铃薯等主食产品开发,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支持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物流、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的现代屠宰企业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社向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投资,为农户提供农资配送、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动物防疫、烘干储藏、农产品直销和冷链物流配送等规模化专业化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邮政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网点,加强重点中心粮库建设,加强粮食储运监管物流网建设;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冷链体系建设。三是促进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示范创建,培育一批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示范园及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富有乡村特色的养生养老基地;推进乡村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村二三产业集中布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抓好产城融合示范区示范试点,力争形成可推广和可复制的经验,推动全省产城融合建设规范有序开展。

3.5 在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努力实现“三高”

3.5.1 高科技支撑能力 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强化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生态环保、智慧农业、避灾减灾等领域科技攻关和共性关键应用技术集成、推广,提高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和质量监测等环节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超过85%,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过90%,化肥综合利用率达到40%。

3.5.2 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 全面治理耕地抛荒,持续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抓好防洪抗旱设施建设和节水改造;力争到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

3.5.3 高水平生态条件 全面加强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加强水生态治理;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例、中、轻度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59%、75%、85%、50%、60%。

3.6 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积极推进“双改双返”

3.6.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按照“三权分置”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政策,让有意愿承包经营农村土地的农户、社会能人有信心、有定力;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农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体验和仓储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3.6.2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有效途径;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持产权入股、经营权入股等多形式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鼓励各地探索将股权量化到村到户,作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权,让农民长期受益;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场配套改革,激活经营机制。

3.6.3 推进资金返乡 继续强化财政资金投向农村,调整支出方向,重点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装备、重大技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优化支持主体和方式,推行以奖代补和贴息,主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粮食生产大县、养殖大县、生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倾斜;整合资金渠道,推行“专项+责任清单”进行资金整合,避免撒胡椒面。将建设农业种植园区和发展特色产业,与支持扶贫产业结合起来。落实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保险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支持涉农金融服务创新,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加大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信贷资产、大型农机具质押、抵押贷款试点;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探索开展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机保险;完善农业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财政、金融联动效应,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聚集。

3.6.4 推进创新创业人才返乡 完善返乡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降低返乡创业前置条件。针对返乡创业存在的较为突出的注册难、融资难、用地难、引进人才难和技术获得难等问题,出台一系列指向清晰、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及时将返乡创业纳入社保、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范围;实施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扶持一批返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3.7 在重大项目抓手上,推进“五个三”工程

3.7.1 加快推进“三区”建设工程 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启动湖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工作。在洞庭湖区、衡邵娄永等宜粮区,依托优质稻生产优势县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在生产条件、生产成本具有相对优势区域,依托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茶叶、油茶、中药材等优势县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依托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黔阳冰糖橙、炎陵黄桃、江永香柚、华容芥菜、沅江芦笋、新晃黄牛、宁乡花猪和汉寿甲鱼等地域标志农产品,建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精准化管理,明确建设标准和管护责任,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体系。

3.7.2 持续推进“三个百千万”工程 “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做大做强100家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且配套建设200 万hm2标准化优质专用原料基地,以此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继续扶持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力争总数突破3 500家;扶持5万户家庭农(牧、渔)场。“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以县市区为单元,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100个覆盖面大、设施完备、装备水平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建设1 000个主导产业突出、产品特色明显、生产要素聚集、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产业省级示范园;组织1万名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为百片、千园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以提升104个县城和1 001个建制镇“两型”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在全省选择1万个村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2 000个美丽乡村。

3.7.3 积极推进“三个试验区”试点工程 运用各类调控措施,聚集大产业,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推动以粮食和生猪等优势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打造粮食、油料、茶叶、蔬菜、水果、草食动物、禽类、水产、竹木、中药材等10大产业连片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聚集区。以湘西自治州和罗霄山脉贫困县为重点,选择农业链条完整、农业功能多样、农业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县、市,整建制推进省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切实抓好宁乡县、汉寿县、大祥区、祁东县、沅陵县等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区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7.4 积极推进“三个园区”提质工程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园等园区申建、管理、监测评价办法,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土地、新型经营主体向园区集聚,将原用于扶持特色县域经济的农产品加工重点县建设资金,在期满后使用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上来。抓好永州、望城、衡阳、岳阳、湘潭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建设一批“星创天地”。

3.7.5 积极推进“三个短板”补齐工程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切实抓好浏阳、茶陵等20个试点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四个统一”“两个结合”的原则,按照“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思路,探索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的新模式和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贴息政策。二是水利发展补强提升工程,围绕防洪抗旱,加快抓好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谋划衡邵干旱走廊治理、洞庭湖北部水资源配置重大引调水工程;继续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农村重点骨干山塘清淤扩容、河湖连通,加强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及配套沟渠建设,完善灌排体系。三是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重点是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如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修复治理等;自然生态修复与保护,如生态保护区建设、石漠化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等。

[1] 叶 丹,黄庆华,刘 晗.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结构优化路径与机制研究[J]. 世界农业,2016,446(6):199-202.

[2] 魏后凯, 韩 磊. 中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展望[J]. 中国经济学人:英文版,2016,11(4):46-67.

[3] 万宝瑞. 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6,(4):4-8.

[4] 王 伟. 论新形势下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J]. 知识经济,2016,(6):22-24.

[5] 柴民杰,陈海燕,李 磊. 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36(5):342-344,348.

[6] 汪懋华. “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 农业工程学报,1999,15(1):1-8.

[7] 罗锡文,臧 英,周志艳. 精细农业中农情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67-173.

[8] 王 玲,吕学谦,汪懋华.精细农业要落地[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11(7):36-43.

(责任编辑:朱 蓓)

Thinkingon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PrecisionAgricultureinHunanProvinceunder
theSupply-sideReform

JIN Long-xin1,PENG Qing-hui2,LIU Ying1,TAN Jie-yang1,QU Na2
(1. Huna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410125, PRC; 2.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4, PRC)

Precision agri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farming industry.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develop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Hunan under the supply-side reform are proposed, which as some refer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r our decision-makers: (1) promote “the double-stabilization, double-expansion and double-promotion” o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2) promote the sup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two-regions and two-belts” on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3) promote “double-green-action” on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4) promote the delicacy managemen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5) realize “triple-highs” on the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6) promote “double-reforms and double-returns” on the new impetu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7) promote “five-three-projects ” on the progress of major projects.

precisio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S231

A

1006-060X(2017)05-0102-05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5.029

2017-0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1097)

金龙新(1972-),男,湖南隆回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研究。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