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序

2017-03-03吴为山

中国书画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

◇ 吴为山

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序

◇ 吴为山

编者按:值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该展聚集了陈师曾各类艺术作品两百余件,全方位呈现了他的综合艺术成就,让观者全面了解其在中国画领域以及于书法、印章、诗词等多方面的艺术造诣。对于陈师曾的认知,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乐道其提倡“文人画之价值”、创作《北京风俗图》等,这与其早逝,又未曾举办过全面的艺术展览有关,但他的成就却不仅仅于此。通过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在全面研究展示陈师曾的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同时,也揭示其对于20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本专题特选此次展览中部分花鸟、山水、人物画代表作品,以飨读者。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诗人及艺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长沙第一师范教员。1913年,入京任教育部编审,又在女子高级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北京美术学校等兼任教职。居京十年间,一直活跃于当时的艺坛,曾是“宣南画社”的重要成员和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首任导师,后与金城、周肇祥等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从事中日书画艺术交流活动。著有《中国绘画史》《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染仓室印存》《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

近代以来,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西文化的碰撞、对话、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短短百余年间,整个中国实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个大变局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何去何从始终处于激荡的风口浪尖,是如“美术革命”般决绝,还是像“整理国故”般坚守,是“在传统中变”还是“在传统外变”,是“改良新国画”还是“纯粹采西法” ……各种言说与实践相继展开,且依然持续。百年回首,当我们以同情与理解的眼光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努力,都有着其各自合理的历史语境和阐释逻辑,而且也已成为时代前行中不可拆解的重要部分和新的基点,“走向现代”正是连接他们与我们当下的共同目标。

在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位自号“朽者”的先行者。他不同流俗,画吾自画,集诗书画印和新知识素养为一身;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力,传承金石写意之风,并在直面现实中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杰作;他投身艺术教育与画会活动中,积极推进中日艺术的交流合作;他提携同道,与民初艺坛共同开创出北京画界的新局面……然而,他仅仅活了48岁,他便是在逝后被吴昌硕题为“朽者不朽”、被梁启超评为“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的陈师曾。

陈师曾,名衡恪,1876年出生于湖南凤凰,祖籍江西义宁。其出身名门,家学渊源深厚,与其祖陈宝箴、父陈三立亲历了湖南维新变法之兴衰,故矢志于学问之道。自此,接受新学,留学日本,与鲁迅、李叔同等结为文艺挚友。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通与长沙,并全心致力于诗书画印的深研,求教于海上巨擘吴昌硕。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居京十年间,在多所高校任教,参与多个画会活动,发现并推广白石老人,勤于创作、著述与讲演,留下数千件艺术作品和数十篇画学精义。1923年病逝于南京。

短暂的一生,何以“不朽”?何以成为20世纪初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

在我看来,其所撰《文人画之价值》正可视为对其个人文化价值的最佳注脚,略述一二。

“文”,在陈师曾所有关于中国绘画的价值叙述中,都始终落脚于根性的民族文化自身。正如《画继》所言,“画者,文之极也”。文化及其所深涵的民族精神才是中国画得以延存上千年的内核所在,无论是在其译文中所谈到的“东西画界,遥遥对峙,未可轩轾。系统殊异,取法不同”,还是在主张融合中所言“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等等,都彰显出一种开放而自觉的文化视野。

“人”,人是文化的存在,以文“化人”则是文化之功能。“陈门四杰”所体现出的文化托命意识,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留给现代学人的宝贵财富;陈师曾所谓“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同样是将艺术之用回到创作主体的完善与充实。而其去世后,众人评价也正是首推其品性之高洁,“而其作品的表现,都有他的精神。有真挚之情感,有强固之意志,有雄浑之魄力”(梁启超语),“朽者”为人可见一斑。

“画”,画乃文与人的迹化。陈师曾的艺术作品一方面秉持“以精神相应”的艺术理念,着眼于从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坚守写意性笔墨的书写与抒发,又巧妙地融汇西法,不断拓展艺术题材与语言方式,从自然与现实生活中探寻“发表个性与其感想”的新貌,确有先导之功;另一方面,诸类皆擅,总体风格“书卷”袭人、淳厚雅正,诗画一体,每多寄寓,内敛为矫然拔俗的君子风骨,外拓为任意挥洒、体貌多变的不羁性情,在民初画坛中独显自家面貌。

陈师曾 清供图轴83cm×37cm 纸本设色 1918年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戊午初春,衡恪。钤印:师曾(白) 石鱼斋(朱)

当然,在文化语境更迭和文人绘画已趋式微的晚清民国,陈师曾的文化身份已是兼具旧式文人、新知识人两种特征为一体,其艺术创作也同样如此,呈现出“新风”与“旧貌”并存,“借古”与“融西”不悖。而这恰恰体现出陈师曾在变革时代中基于文化主体的充分自信和开放胸怀,如此鲜活且极具张力。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朽者陈师曾以其超绝的才情气质开启了20世纪中国画“会通适变”之门,由此“走向现代”,直指当下,是为“不朽”!

中国美术馆匮藏陈师曾作品一百余件套,仅有部分作品曾在联展中展出。三年来,随着“典藏活化”系列的开展,藏品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以及精彩展示已经使此系列成为我馆展览的重点品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值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之际,我馆汇同北京多家文博机构,聚集其各类艺术作品两百余件,一方面展现其于中国画各科推进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呈现其于书法、印章、诗词以及漫画、画铜、笺画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成就,尤其是特设专厅,以“沙龙雅集”方式钩沉其生平、交友、著述,力图部分还原陈师曾与民初文艺界往来的交往圈。

可以说,这是朽者陈师曾去世后首次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集中陈列。在全面研究展示其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揭示其对于20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国美术馆一直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公众美育服务、建构时代精神为宗旨,此次特展的举办正是对于民族精神和经典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并由此彰显20世纪中国艺术的自觉、自信、自强。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宋建华

猜你喜欢

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