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预习,高效课堂的前奏
2017-03-02刘渝
刘渝
【摘要】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预习 习惯 能力 高效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也是提高课堂效益、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预习效率,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快乐预习”的实践研究。
一、培养预习习惯与能力,获取探索之乐
1.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预习习惯,在第一学段,可安排学生在课内预习。此时要有具体的指导,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表现,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在第二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这样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与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梯级上升,不断提出更高的预习要求
在不同学段,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这样才能实现梯级上升,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如,一年级我提出了“四步”预习法:一读,我已经把课文读了( )遍,做到了准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我还知道课文有( )段话;二圈,我圈好了课文中的生字;三记,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四问,我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我要问一问。预习要求用通俗易懂的儿童化语言表达,重在养成读与写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五年级的预习要求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样有朗读、识记生字词、提问的要求,但已经比低年级提高了层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自主理解词义、厘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内容和搜集资料等要求,不仅有障碍性预习,还有感受性预习和发现性预习,体现了预习的年段差异。因年级而异、因人而异地提出预习要求,使得预习成为“够一下可以摘到的桃子”,而不是“天上遥不可及的星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自主探究的快乐。
3.精细指导,扎实学生预习的实际效果
叶圣陶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低年段的预习放在课内,便于手把手地指导与反馈,让预习有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年级的升高,出现新的预习方法与要求,教师要给予精细化指导。例如,高年级增加了“搜集资料”这个预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收集资料,如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相关题材链接等。同时,告诉学生搜集资料做到取通俗易懂的,取关乎文体的,取高度凝练的,取有助积累的。所搜集的资料可以打印,但一定要阅读圈画做记号,也可以抓住重点作摘录。教师一开始要在课内进行指导,每次布置查找资料,要当堂反馈点评,让学生保持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建立预习后能动课堂,获取增值之乐
1.开门见山,导入简洁有效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很多老师为了实现“开门红”,常常把课堂导入作为“亮点”来呈现,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如,有位老师执教《桂花雨》,她首先出示一组桂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花,然后出示桂花的资料。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对课题提问,再带着问题读文。这样的导入有图、有文、有质疑、有互动,看似精彩纷呈,其实忽视了学生的学生基点,属于低效课堂。同一篇课文,薛法根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他先让学生听写6个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并指导朗读、理解词义,然后导入“这6个词语出自一篇课文――《桂花雨》,这篇课文出自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没有“曲径通幽”的神秘,没有繁琐花哨的语言,当堂检测,直接导入,完全基于学生实际和目标所指,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以学定教,扎实课堂教学
掃清字词障碍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字词教学要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能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导入课题后,我出示了这课中的12个词语,指名让学生读。学生认读熟练,不过“井”字受方言影响,后鼻音读得不够到位。另外,读到“沙洲坝”“乡亲们”两个词语时,学生表示不理解,于是在学习课文时,我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点拨。没有面面俱到的指导和讲解,而是从学生需要出发,这样的教学以生为本,能动而有实效。
3.直奔主题,凸显思维成果
进入高年级后,所学的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文理解都放在课上的话,时间根本不允许。况且,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架设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势必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对高年级预习提出更大的考验,学生读文时能在印象深刻处写写批注,或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品味、欣赏、咀嚼、体会、思考”,使得预习向纵深处迈进。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一个主问题直接切入,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分享智慧的果实。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空隙”这段文字时,我设计了问题“双龙洞的空隙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学生从里外互拉绳子的方式、紧贴小船的动作、过空隙的感觉等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出空隙“矮小”的特点。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能更快进入文本深处,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分享。
总之,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到相同的水平。只要教师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就达到一定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