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过客》特殊意象的解读

2017-03-02李雅雯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生命哲学过客意象

李雅雯

【摘要】《过客》是《野草》中唯一的一篇话剧剧本,鲁迅以不甘被封建思想拖住脚步的过客为中心描写了他与途中相遇的老翁与小女孩展开的一系列对话。本文围绕生命哲学的命题,探寻鲁迅对“死亡”意义的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基于尼采的奴隶道德观,爱和怜悯都是恶德,接受他人的同情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便易于理解过客对感激行为的纠结。

【关键词】过客 意象 生命哲学 奴隶道德

作者鲁迅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那时大多数民众愚昧无知,仍未被启蒙,精神世界尚处于被封建思想蒙蔽的状态,鲁迅拾起笔纸作为武器对着这个麻木的世界呐喊宣战,却被人冷眼相待,科学民主的思想始终不能被世人接纳。黑压压冷飕飕的气氛在开头笼罩着全文,这与当时麻木压抑的社会环境是相符的。而文中许多特殊意象也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结合时代背景揣摩其意义更能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

一、“坟”、“走”与呼唤的声音和生命之间的关联性

“坟”是文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坟”象征着死亡,而死亡也频频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之中,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鲁迅对死亡这种生命现象感兴趣,只能说明鲁迅对死亡反弹起的生命的魅力感兴趣。就比如麻木的阿Q在面对看客们的吞噬他灵魂的眼神时,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怖,并歇斯底里发出了最后一声“救命……”,死亡让他的精神觉醒,但鲁迅却在他觉醒的那一刹那又把他推给了死神,足以可见死亡对生命的刺激有多么强烈。在鲁迅的思想中,凸现的死亡意象从反面透露了他对生的执著和认真。死亡既是生命的一部分,恰恰因为生命拥有死亡才获得了圆满。死亡不全然是悲剧,因为它能通过否定的作用能动地塑造生命。大量的死亡意象堆积在鲁迅的思想中,可还原出的却是鲁迅对生命意义的自觉而严肃的思考。过客就是这一企图的化身。过客在面对前方的葬丛时,既不像老翁一样消沉颓废,也不像小女孩一样天真幼稚,有一个声音,一直催促着他向前走。至于走向哪个明确的目的地,走多久,他都不知道。在如今,这种内心骚动的声音我也能经常体会到,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总觉得心里有东西挂着,有时甚至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似乎有一堆事情催促着自己去完成。这种感受应该和“过客”是一样的,那种纠结于“前进”与“停留”的犹豫不决,通过他的动作和语言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对于‘过客来说,那‘呼唤不是对于一种未来生活的美妙设想,而是在确认了自我生命的有限性之后所持有的与世界抗战的执着态度。“走”这一字在全文出现了37次,贯穿着全文,动态的词强调着“现在”,似在乎争分夺秒的与时间在赛跑。但无论怎么走,都会走到那个坟墓,走向死亡的尽头,既然人人结果都是一死,那么在通往死亡的过程的“现在”则是最重要的,过客留下了他“曾经活过”的印记。这就是他的一切,是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的死亡是不可选择不可避免的,这是生命长河的必然,但是一个人的生命能否成为链接这条长河中的一环,执着前行,则是可以选择的,是最为重要的。

二、對“感激”的理解

文中,老翁和过客对“感激”有着相同的回答,就是感激对于过客没有任何好处。为何这样说?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于老翁而言,他认为前方的道路便是消极的,是死亡的,即便感激了对于这死亡的结果也无济于事,所以不必感激。但是,对过客而言,感激的内容更为复杂。在我的理解中,这与尼采哲学思想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尼采所赞赏和追求的是强者与强者之间的精神对话,他鄙视奴隶道德的同情与怜悯。甚至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德”。在尼采看来,被同情与怜悯是一种莫大的人格侮辱。鲁迅受此思想的影响也对奴隶道德深恶痛疾,他最反对那些逢人即诉苦而不知反思反抗思想束缚的人,甚至有些人能从奴隶生活中发现“美”,自欺欺人地安于奴隶生活的现状,鲁迅曾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正如上海的工人赚了几文钱,开起小小的工厂来,对付工人反而凶到绝顶一样。”所以说真正奴役这些人的不是奴隶主、工厂主,而是恐怖的封建礼教。即便生活环境改变了,没有反抗精神的他们终究逃不出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成为封建礼教的帮凶,恶性循环。过客对奴隶道德的厌恶在文中也有很直接的体现:

翁——那也不然。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

客——不。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的悲哀。

三、对“血”的理解

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探讨。那就是“血”。

客——是的,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可恨的是我的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举起一足给老人看,〕因此,我的血不够了;我要喝些血。但血在哪里呢?可是我也不愿意喝无论谁的血。我只得喝些水,来补充我的血。一路上总有水,我倒也并不感到什么不足。只是我的力气太稀薄了,血里面太多了水的缘故罢。今天连一个小水洼也遇不到,也就是少走了路的缘故罢。

过客受的伤是什么?为什么要喝血?为什么又不愿意喝无论谁的血?我认为,在当时国民的思想仍普遍处于落后保守浅薄平庸,鲁迅主张的“立人”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打击,他凛然正气地为奴才居住的小黑屋破开扇窗,却被当成强盗赶走,不能被人理解,被视为狂人疯子,受了伤,流了“血”,于是他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这便是他所需要“血”,然而这种新思想在精神文化荒漠中是不可能找到的,别人的血都掺杂着愚昧封建的成分,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喝点水,补充自己的“血”。前人研究中,有人认为这里强调的是鲁迅的献身精神,宁愿喝水补血也不愿和别人的血,但这种观点与过客想喝血的欲望相悖,喝血便是损人利已的观点便不攻而破,更不是什么奉献精神了。

抓住 “坟”、“走”、“血”、“感激”这几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进行理解,这篇文章读下来也就顺畅许多。鲁迅的文章值得句句细究,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鲁迅个人的思想观念。每当遇到自己阅读时不理解的地方,便恰恰是文章思想精华所在之处。所以越是去研究那些自己读不懂的地方,越是能体会到其中包含意义的深刻和价值所在。若跳过这些字句泛泛而读,便什么也读不到。

【参考文献】

[1]伍晓明. 我之由生向死与他人之无法感激的好意——重读鲁迅的《过客》[J]. 鲁迅研究月刊,2011,06:4-15.

[2]江海洋. 精神的求乞者——《过客》的深层解读[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6:101-104.

[3]池莉,虞晓婧. 抛却阻碍,勇于行走——对鲁迅《过客》的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1:37-38.

[4]赵山奎,马啸. 鲁迅的《过客》与尼采[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9-40.

[5]陈勤. 鲁迅《过客》语境差的审美价值[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40-42.

猜你喜欢

生命哲学过客意象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
从熊十力的生命哲学看人的生命观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