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起始课有效教学

2017-03-02高润波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8期

高润波

【摘要】起始课的淡化存在是教师对语文课及课程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造成的。其实,认真审视起始课,它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起始教学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文字进行交流,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因此,语文课的方法环节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每一节课堂,尤其阅读教学起始课的有效性,如何怎样上更能培养学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起始课的诸多问题存在是教师对语文课及课程标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造成的。其实,认真审视起始课,它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感知文章脉络、整体把握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好起始课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做好铺垫,为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能力奠基,还能为接下来学习语文味的阅读课的精彩蓄积力量。

一、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那么如何上好起始课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只有学生学会了”才算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我想这个理念应该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题。起始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文本的学习特征,正确处理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关系,还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制定学习内容,关注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课堂教学时会关注 “学生学没学会、没学会时我该怎样调整教学”。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年段、文本、学情等,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学习目标,因人而异。各班的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及获取新知的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如果该班学生整体识字水平较高,课外阅读量大,获取新知及自学能力较强,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主要目标,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情也不尽相同,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可以分层进行,让不同的学生“吃好”“吃饱”。

2.学习目标,因年段而异。低年级学生由于掌握的语文知识比较少,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多数都是集中识字,字词识记的量也比较大,往往是教学目标的重点。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提升,视野不断拓宽,花在字词教学上的功夫则减少,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篇章”教学,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目标,随“学情”变。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和课堂实际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交流往往会产生知识的碰撞,产生各种各样的“火花”,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并在偶然生成中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1.巧设预习,提高实效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

从目前教学现状看,学生的预习能力相对比较肤浅。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布置时随意性大,缺乏及时反馈交流。二是学生只借助《全解》,渠道单一,敷衍了事。鉴于此,我觉得教师指导很关键。低年级开始布置预习,由于刚接触,此环节应放在课内,并提出明确要求,逐步指导。如读通课文“怎样读”,圈画生字“怎样圈”,理解词语“到哪找”等。随着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力的提高,此环节便可放在课外,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低年级预习任务外,还应涉及质疑问难,思考课后练习,写读书感受等。课堂上,教师再适时检查反馈,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此坚持不懈,便可培养良好自学能力。同时,通过预习,简化一些教学环节,课堂上便可抽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内容,甚至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品读感悟的内容。

2.电教引入,激发情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始课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主动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投入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视频再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伊始,教师放一段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富有视觉听觉都富有感染力的视频片段,让没有经历过地震现场的学生们在感官上获得震憾,在心灵上获得呼唤,从而去体会文本,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3.不遗余力,抓好初读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指出: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是“能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初读指导还应有层次。第一步要求学生借助生字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需要的时间较长,可以放在课前预习。课上要再给时间练读后检查,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将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带进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如《只听半句》这是一首儿童诗,内容非常简单,学生特别容易理解,难就难在怎样把这类相同句式的儿童诗歌读出韵律、读出变化、读出节奏、读出趣味,所以本课侧重点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天热了……”等4个带省略号的句子时,师示范时会读得慢而清楚,省略号后稍作停顿。这无形中渗透了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其实也就了解了这个小男孩儿的特点。而小男孩儿说的“知道了,知道了” ,四个句式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我们要读出不同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轻,有的缓。这样的初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具体要求的指引下,学生在课文中走了几个来回。从读通课文到纵观全篇,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总之,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场合,给学生“创”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把握好小学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优化环节,步步落实,求新求变,才能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