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花溪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现状、问题及策略初探

2017-03-02秦敏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大学城省属资源共享

秦敏

【摘要】贵州省花溪大学城位于贵阳市贵安新区,聚集了各大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省教育厅也力推大学城内资源共享,并把课程资源的共享作为起点,但实际的共享过程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大学城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出发,通过分析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高效运行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

1、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由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建立省属高校战略联盟课程互选管理平台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平台由贵州财经大学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目前参与的大学城资源共享的院校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四所院校,各院校教务处分别管理本校相关事宜,每个院校分设一个管理员。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分管的运行模式。

2、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经费来源。省教育厅除发布的相关文件外,无经费上的保障机制,相应活动经费和课酬均由参与院校负责。

其次是课程质量保障。共享课程的选定并未按《通知》中的学生网上申报课程、开课学校组织课程试听、选课确认的步骤进行,而是网络平台直接公布各院校开设互选课程门类。网络平台并未设置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途径进行有效反馈。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也未联合各高校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对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情况进行监督。

3、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课程门类及开设情况

大学城自2014年春季学期起开设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目前的课程组织形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暂时没有推出网络课程共享。四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门类有:人体奥秘、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公关礼仪、经典广告欣赏和社会保障学8门课程。开设时间为每周六,持续10周。第二学期新增了4门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互选课程门类逐步增多。截止到2016年,大学城共享课程增加至17门。

贵州省花溪大学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互选课程名单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课程时间

贵州医科大学 实用院前救护术 每周六

共10周

人体奥秘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趣味药物学

贵阳中医学院 中医养生文化 每周六

共10周

药用植物科学绘图与艺术鉴赏

太极拳

多媒体课件制作

贵州师范大学 公关礼仪 每周六

共10周

食品营养与健康

会计基础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桥牌入门

贵州财经大学 易经 每周六

共10周

地球科学科学概论

轻松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

以上表格数据来源:贵州花溪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3年,尽管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参与高校进行了共享路径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成为大学城课程资源深度、高效共享的拦路虎。花溪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尚处于初级阶段,共享范围小,参与人数少,共享层次和水平不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4各方面。

1、缺乏共享理念

花溪大学城创办的基本条件尤其是硬件条件可以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大学城内各高校类型、层次、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历史上并没有教育资源共享的传统和动力,高校往往容易遵循既有的路径依赖,对大学城的课程资源共享只是处于政策压力,而缺乏原生的传统和内在动力。另外,各高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特色,树立学校形象,势必影响课程资源的共享。且高校并未认识到课程资源共享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共享对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各高校仍处于自我发展的模式,而缺乏共享的理念。

2、缺乏制度保障

诺斯认为制度是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实施意味着大学城各高校將形成一个有机组织,各高校是组织中的子因子。只有规范的制度才能保障这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目前,只设有省属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领导小组作为总的统筹机构负责统筹,并未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行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各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上就缺乏合法性、权益性和规范性的保障。

3、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的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际运行当中,首先各组织的权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运行中并没有专项资金作为物质保障,组织机构单一,且是单向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反馈平台和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从性质上而言是一种外部行政力量的干涉,而不是高校间在权益明确的基础下建立的内生组织,这样的运行机制势必影响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高效运行。

4、缺乏课程质量的保障机制。

通过统计发现,2014—2015学年的课程总量为8至10门课程,2015至2016学年以及2016至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总量为17门课程,课程门类少,重复率高,且限定每生每学期只可选择一门课程,课程时间全部安排在周六,导致学生选择面窄,上课时间受到严重局限。课程的授课方式只有传统的课堂授课以及考查方式,机制不够灵活,效率很低。从课程的名称看,单一课程较多,综合性课程较少,互选课程并不能体现高校的特色和优势。网络平台缺乏评教反馈途径,无法跟进课程的运行,保障课程的质量。

二、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形成共享理念

高校独立自治是我国大学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高校各行其政,在教学、科研以及行政上甚少联系,因而大学与大学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逐渐形成壁垒。而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使大学之间产生多因素的联系,利用各高校的专业、学科及资源优势,形成资源聚集、资源整合以达到资源共享。

目前,省属四所高校的主体校区已搬迁至花溪大学城。就地理位置和形式上而言,各高校已形成集合之势,校门相互敞开。课程资源,特别是优势课程资源上的开放与共享,可以打破校际间深厚的壁垒,促进高校对资源共享的价值认同,是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在学科、专业、科研等方面联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二)建设共享制度

1、缔结高校联盟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将打破高校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深度的资源共享应从政府主导,高校执行的模式中转换为政府牵头、高校联盟的模式,从而从外在的行政压力中摆脱出来,内生为一种内在的自我成长力量。缔结高校联盟,是实现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

2、制定共享章程

由高校联盟共同制定课程资源共享章程,明确高校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课程资源共享的过程,使目前小范围的、浅层次的课程共享蜕变为大范围的、深度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的各方参与者可以按照相应章程履行职责,享受权益,从而保障各方的利益。

3、成立专项基金

目前大學城课程资源共享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依赖高校内部的资金为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持续进行,挫败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省教育厅有必要拨出专项资金成立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专项基金委员会,专款专用。

4、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

根据目前贵州省教育厅下达的通知,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跨校课程互选,学习其它高校的相关课程,将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课程学分也为其它高校所互认。在此规定中,并没有规范学生获得校际互选课程的学分在大学整个学习期间总学分的所占比例以及学分转化原则,缺乏必要性和强制性,使高校互选课对于学生而言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必然要加大学分互认的力度才能从客观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是高校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实施教学所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硬件与软件条件。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需要优化课程资源,整合各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师资、网络以及图书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的通知》,课程资源共享秉承互惠互利、学科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是实现省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广大学生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目标之二是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课程互选中规定从2014年起课程的类型从通识教育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各级精品建设课)开始试点,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包括省属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张凯丽,陈杨健.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学园,2015(22).

[2]道格拉斯.诺斯,韦森. 陈昕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格致出版社(上海).2014(25).

猜你喜欢

大学城省属资源共享
2023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40家省属企业捐款1000万元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