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对能飞的翅膀
2017-03-02谢思阳
谢思阳
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知识更新异常迅猛,今天知道的东西,明天就可能过时。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落后,况且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又是极其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的学习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参见《学会生存》)。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本文拟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表几点看法。
一、指导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径入厅堂。
1、“多读”。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多看几遍,反复琢磨、体会。叶老曾说:“老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我每教一课时,都要向学生提出:一篇课文至少要读四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掌握课文的大意。第二遍是“研读”,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第三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第四遍是“熟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
2、“多思”。“思”与“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条“祖训”道出了“思”之重要。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求同思维的训练,更要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会对同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可能性上去“思”,养成“多思”的习惯。由于课堂的容积是有限的,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思维伸向广阔无边的课外空間,涉猎和思索许多同课内相关的知识。
3、“多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因为“提出问题”常常会使人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部”问题史”。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无疑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问答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辩的潜能。譬如:学生问,老师答;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自己问,自己答。在一问一答中,开放学生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善于思维、敏于思维的能力。
4、“多归纳”。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头脑,由自己概括出重要的原则,揭示出科学的规律,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自学方法,在课内或课外可以让学生做一番归纳和整理工作。归纳内容:听、说、读、写。归纳的方法:因人设题,发挥所长。譬如:让文言文学得好的同学,将语文课本中常用的虚词的古义和今义进行对比,举出例句,并作成笔记。又譬如: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整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让部分同学指出难认易错的字,而让另外的同学列出多音多义字……教师全面精心设计,学生每人一题,最后,在全班组织语文学法大交流,使同学们能逐步朝着“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标前进,逐步进入到“望尽天涯路”的境界,直至“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最高目标。
二、创造自学条件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要有一定条件的,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布鲁纳有过这样的话:“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无疑,这话是有道理的,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乐趣,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会从中而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极需要语言的生动性,提问的启发性,教学的直观性,练习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等等。总之,要调动一切办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第二,加强基础训练。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难以想象,一个知识贫乏、思维混乱、基础极差的学生,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基础训练必须要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检查措施,力争把基础打得深一些、牢一些,为学生进行自学创造条件。
第三,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热衷于满堂灌的状况,吕老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当前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第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当今信息化时代,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已成为人们基本的学习平台,跨界已成为人们基本的学习方式。学习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课堂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当今语文老师要真正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结合,努力拓宽学生自学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去查阅资料、整合资源,合作探寻客观规律,从而使语文教育质量搭上信息技术快车发生质的飞跃。
第五,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充满深厚的感情,排除“怕麻烦”、“没时间”、“不习惯”等种种干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加社会实践等,进行评论;读科普、文艺书籍及其他报刊,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报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小记者行动等多种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总之,指导自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而创造自学条件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保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唯有两者协调一致,鸟儿才能展翅翱翔于知识的天空,终生受益。